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李德是谁派来中国的?以往各种党史出版物,几乎都一致认为是共产国际派来的。最早出现的不同说法是王稼祥在一篇遗作中写道:“我因治疗弹伤,于一九三七年初到莫斯科,见到了王明……我质问他共产国际怎样决定李德去中国的?你和李德事先谈了些什么?为什么完全靠李德指挥军事工作?他却推托说没有给过指示,共产国际没有参与此事,而是苏联军队参谋部派了李德去的。”这里暂且不谈王明说的是不是假话,但说明了当时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对李德从莫斯科来华的过程是不清楚的。李德到中央苏区后即在他身边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直到1987年还对“李德来华前的经历,到底由谁怎样授命他来华并担任军事顾问的”,也感到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的问题。最近又读了《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上发表的《李德不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一文,又看了刊登在1992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上的《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确实感到李德来华时的身分,存在着若干疑点,有待深入研究和澄清。由于个人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德(奥托·布劳恩),德国人.他以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和走完长征路的唯一西方人,而蜚声中外.关于李德在华期间的身份,以往各种党史著述,几乎都一致认为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最早出现不同说法是王稼祥在一篇遗作中写道:“我因治疗弹伤,于一九三七年初到莫斯科,见到了王明.……我质问他共产国际怎样决定李德去中国的?你和李德事先谈了些什么?为什么完全靠李德指挥军事工作?他却推托说没有给过指示,共产国际没有参与此事,而是苏联军队参谋部派了李德去的.”这里暂且不论王明说的是否假话,但却说明了当时身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对李德从莫斯科来华的过程是不清楚的.同时,李德一到中央苏区后即在他身边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直到1987年还对“李德来华前的经历,到底由谁怎样授命他来华并担任军事顾问的”也感到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的问题.后读了刘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红军长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今天,人们继续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其中关于中央苏区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过去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没有准备的“仓促转移”.80年代后,一些研究者持相反观点,认为是有准备的,不能说是“仓促转移”.笔者认为,实行战略转移有一定准备,但对它不能估计过高.一、关于思想准备.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以对黎川发动进攻为标志,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在战略决策和指挥上的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就处于被动.1934年春天李德对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①.5月,广昌、建宁先后失守,国民党军队进入中央苏区腹地,中央苏区形势日渐恶化.六届五中全会成立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瑞金召开会议,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将这一决定向共产国际请示.为了准备红军主力的转移,书记处会议还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负责筹划有关工作,政治军事由博古、李德分别作主,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实施.②6月25日,共产国际回电同意转移.  相似文献   

4.
对于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德籍顾问李德,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犯下的错误,对其之后的生涯却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5.
王进 《党的文献》2017,(3):108-112
1933年秋天,共产国际派到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瑞金。根据联共(布)、共产国际档案记载,李德到瑞金的时间为1933年9月26日。据李德回忆,几天后,中央就在他的住处召开"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军事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根据史料,1933年10月2日,李德制定了《东方军应消灭硝石等地敌人》《对东方军中央军作战行动的指示》等军事命令。这些军事命令正是按照李德在会上的判断和建议作出的。由此,笔者认为,1933年10月2日就是"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1933年秋天,共产国际派到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瑞金.根据联共(布)、共产国际档案记载,李德到瑞金的时间为1933年9月26日.据李德回忆,几天后,中央就在他的住处召开“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军事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根据史料,1933年10月2日,李德制定了《东方军应消灭硝石等地敌人》《对东方军中央军作战行动的指示》等军事命令.这些军事命令正是按照李德在会上的判断和建议作出的.由此,笔者认为,1933年10月2日就是“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由于博古、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主力红军要继续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已不可能了。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如下决定:一是项英、陈毅等1.6万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继续留在中央苏区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长征。  相似文献   

8.
何志明 《党史文苑》2011,(23):40-43
说起第五次反"围剿",熟悉中共党史军史的人都很清楚,正是因为李德、博古错误地指挥,红军以攻坚战同国民党军队拼消耗,使自己大伤,将原有的苏区丢失殆尽,红军力量遭到极大的挫损,结果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李德是德国人,乃共产国际为  相似文献   

9.
1 1934年9月,由于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历时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采取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致使中央苏区兵日少,地日蹙,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10月中旬,博古,李德既未经政治局讨论,又未做政治动员,即决定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计划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10月18日,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怀着既是预料之中而又不愿接受现实的沉痛心情,  相似文献   

10.
正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曾用名华夫,早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8年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1933年初,李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对李德十分依赖和支持,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了李德。李德推行军事教条主义,导致红军作战接连失利,引起红军广大官兵的不满。但博古、李德不认真吸取教训,改变错误做法,反而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在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了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对王明的国际背景,存在着互相矛盾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王明是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红人",深得信任,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很大,毛泽东与中央许多领导人对此颇有忌讳;另一种说法则是,共产国际领导人对王明很有看法,有许多批评.实际上共产国际对王明的基本态度是既可信任又认为不堪重任.他在共产国际的任职与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地位紧密有关,他在斯大林那里并不很"红".许多论者把王明上台归结为米夫的作用,把王明的被赏识归结于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经历,这都似嫌简单.王明之所以引起共产国际的重视,关键点是其在"立三路线"时期的表现.而任用中共中央领导人曾是共产国际的一贯作法,是符合共产国际组织原则的,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李德不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与刘杰诚商榷刘志青李德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以前党史界从没发生过异议,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也没有否认过。1992年10月18日,刘杰诚在《光明日报》第三版上发表《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一文,认...  相似文献   

13.
1933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左”倾冒险主义者把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这位国际顾问的身上,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这位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人,使李德成了在军事指挥上的“太上皇”。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后,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一开始就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苏区~寸土地”的冒险主义作战方针,完全否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致使中央红军在敌人主力与堡垒之间连续作战,不仅未…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关系"研究经历了从初步兴起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从整体上看,研究者们的关注点相对集中于以下领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共产国际"左"倾错误对中央苏区的影响、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关系中的重要人物、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关系中的其他重要问题,等。在可预见的将来,"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关系"研究可能会朝着如下趋势发展:研究对象从上层政治领域向下层政治领域扩散,研究所使用的史料多边化、多样化,注重对具体问题和历史细节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国民党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对中央苏区和其他几个革命根据地先后进行了五次军事"围剿"。但令人颇感困惑的是,来自共产国际方面的材料却认为共有六次"围剿"。那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明显的差异?其中关键的分歧点又在哪里?何种说法更为妥当?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对此重大史事究竟应该如何表述,本文拟作一番辨析。一、共产国际的六次"围剿"说  相似文献   

16.
一、李德其人给中国共产党派出一位胜任指挥的军事顾问,是王明中央于1933年7月向共产国际提出的紧急要求。其时,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机关,在白色恐怖笼罩中的上海站脚不住,于同年的1月迁到了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在这块寄以最大希望也是最后依赖的红色区域里,红军正准备对付国民党即将以50万大军发起的第五次“围剿”。博古连连向王明告急,盼望共产国际挑选一名足以与蒋介石高级军事顾问赛克特抗衡的人,来帮助红军战胜强大的敌人。共产国际很快物色到了合适人选。此人叫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00年9月出生在慕尼黑郊…  相似文献   

17.
1934年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负责军事指挥,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的阵地战的经验,且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采取堡垒村堡垒的战术,实行“短促突击”,结果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经过18天血战,我军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5月2日晚,博古约彭德怀和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到头陂临时司令部谈话。一见面.李德就哇哩吐啦说了一通。翻译伍修权面向彭德怀,大概想缓和一下一见面就有些紧张的气氛,慢条斯理地…  相似文献   

18.
北上就敌力避损失1933年9月底,国民党蒋介五在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以后,集中50万精兵(主要是蒋的嫡系部队),分路扑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规模空前而残酷激烈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此时的中央苏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以博古为代表)已经发展到在党、政、军中居统治的地位,完全排斥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战争开始前夕,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情报人员李德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在博古的纵容下,李德独揽了中央军委和红军战争的指挥大权,既脱离实际,又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关于李德来华与在华身分的探讨谢一彪近年来,党史学界就李德来华的身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有的同志提出李德是苏军总参谋部派遣来华从事搜集军事情报工作的战略情报军官,他冒客观充共产国际派来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对红军实行瞎指挥;也有...  相似文献   

20.
1934年元月中旬后,由博古主持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在第五次反“围剿”血和火的拼搏中,在中央苏区瑞金召开了。在会上,博古把邀请坐在会场主席台中心位置的李德介绍给大家时,来自各地的中央委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们听说这位坐在列宁像下的蓝眼睛,满脸胡须的外国人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时,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