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付波  何智标 《世纪桥》2012,(4):32-32
1916年3月中旬,为了配合护国军主力在川南与袁军作战,刘伯承率护国军第一支队准备攻克长寿县,以牵制敌人兵力。刘伯承根据长寿易守难攻的特点,积极争取长寿城内的警备队起义。警备队在护国军的策动下准备起义,但当刘伯承率队攻击时,警备队却背弃诺言,致使护国军伤亡很大,  相似文献   

2.
红色故事     
《支部生活》2013,(10):48
刘伯承以"鬼"克鬼城1916年3月中旬,为了配合护国军主力在川南与袁军作战,刘伯承率护国军第一支队准备攻克长寿县,以牵制敌人兵力。刘伯承根据长寿易守难攻的特点,积极争取长寿城内的警备队起义。但当刘伯承率队攻击时,警备队却背弃诺言,致使护国军伤亡很大,只好转向和长寿战略位置同样重要的丰都前进,准备夺取丰都。丰都是袁军从水路入川的必经之道,历史上被文人墨客称为鬼城。  相似文献   

3.
正刘伯承元帅的名字,早在1942年,我读小学时,就听说了。早年,为了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成果,刘伯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刘伯承以涪陵为中心,策动和集结地方武装在大顺场宣布起义,成立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又称"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他带领部队在忠县、丰都、涪陵、长寿等沿江一带活动,拦截和袭击从湖北溯江入川的北洋军。同时,他还秘密前往璧山县(今重庆市璧山区),帮助组织指挥讨袁护国的民众起义队伍(璧山义勇军),袭击北洋军,并拦截枪支和军装等军用物资。由此,刘伯承的大名不胫而走,在川东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刘伯承“偷”馒头刘伯承一生治学,孜孜不倦。他不仅翻译、校订了许多外国军事著作,还撰写了大量的军事著作、论文,其中近百万字的《刘伯承军事文选》就是他几十年不倦治学的见证。刘伯承背书是出了名的,这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参加护国军后,他依然坚持读书背书。一天休息,刘伯承又捧起《资治通鉴》来读,同事拉他出去喝酒玩乐,他  相似文献   

5.
A刘伯承在 1 958年曾经受到批判。由于批判会局限于军委扩大会议 ,又是保密的 ,所以 ,知道详情的人并不多。1 958年 5月 ,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办公室接到总部的紧急通知 ,通知刘伯承于 5月 2 7日至7月 2 2日到北京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接电话的同志说 ,刘伯承正生病发着高烧 ,能否请假不去。对方一时定不了 ,要请示上级。两小时后 ,电话又来了 ,总部回答说 ,此次会议极为重要 ,刘伯承不能请假 ,必须准时到会。刘伯承拖着带病的身体到北京开会去了 ,谁知几天后 ,从北京传来了刘伯承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检讨 ,并受到批判的消息。德高望重的刘伯承元…  相似文献   

6.
正开国元帅中最早去世的是罗荣桓,时间是1963年12月16日;最后一位去世的是聂荣臻,时间是1992年5月14日。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最为长寿,活了94岁,其次是聂荣臻,活了93岁。其实,聂荣臻的身体在十大元帅中算是比较差的一位,特别是晚年,健康状况又进一步恶化。据他的保健医生傅志义回忆,聂帅85岁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肠功能紊乱等严重  相似文献   

7.
成家 《世纪桥》2010,(6):42-47
<正>刘伯承与邓小平刘伯承与邓小平,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友谊,其中有13年共同指挥军队的战斗生涯。刘伯承年长邓小平12岁,两个人都属龙,是两条令中国人骄  相似文献   

8.
李霄凌 《湘潮》2006,(8):52-54
刘太行,刘伯承元帅的长子,少将军衔,1939年出生于炮火连天的太行山抗日前线,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刘太行一直在部队工作,从士兵到将军,一步一个脚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与他熟识的同志们评价道:刘太行与他的父亲刘伯承一样,是个异常善良、厚道的人。他对己严,对人宽,勤学善思,刻苦钻研;他在工作上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向普通人看齐。刘伯承从前方给汪荣华写信:孩子生下后就叫太行刘伯承夫妇是在长征路上结的婚。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当时是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她出身贫苦,文化程度不高,人特别老实。刘伯承在感情上是个较为古板的…  相似文献   

9.
洋医赞 军神啊军神 (十五) 王局长一行潜回丰都,请来中医郑慎之为刘伯承换药治伤。康云程日夜守护.精心照料。两天后,刘伯承恢复了知觉,伤势也渐渐稳定。 这时,刘伯承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伤,而是支队的命运和怎样消灭北洋军。他要求康云程去打听支队的消息。 几天后,康云程气愤地返回向刘伯承报告:“支队完了!” “完了”二字使刘伯承昏厥过去。 自刘伯承被送回丰都后,王伯常失去了刘伯承这个主心骨,自知自己无力组织和领导这支队伍,便独自出走了。主伯常一走,杨光烈和张子昭便把人枪一分,也各带一支队伍走了。鲁奔无兵无枪,只好到成都去找熊克武。 刘伯承苏醒过来后,心情忧郁,伤口渗血,发炎化浓,经常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北洋军认为刘伯承仍在丰都,加紧对城内搜查。为脱离险境,王局长不得不同意康云程带着刘伯承转移。 转到何处,又是一难题。刘伯承伯左眼也保不住,提出要到重庆治伤。 康云程连连摇头:“重庆还是北洋军的天下,去不得” “风险再大也要去。我听人说过,重庆有一个德国医生,医术高明。” 刘伯承决心已下,九条牛也拉不回来。(十六)头 号重庆朝天门码头浓雾弥漫。上船下船,人来人往。康云程搀着刘伯承走出码码头大门口,一报童奔跑呼叫:“看报,看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J,废除洪宪年  相似文献   

10.
刘伯承用兵打仗讲究谋略。人们尊称他为“谋帅”。1942年12月,在庆祝刘伯承50诞辰时,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赋诗《祝刘伯承将军50寿辰》,其中有“论兵新孙吴”一句.称道他是当代的孙武、吴起。这句诗也是党内、军内对刘伯承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栋简陋民房的院内,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散步。他们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难得这么轻松一下。这时,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先粗略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凝重起来。邓小平从刘伯承的神色中已看出这份电报绝对不寻常,他连忙接过了电报。  相似文献   

12.
在共和国元帅中,薄一波同刘伯承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工作关系。抗日战争时期,薄一波领导的决死一纵队与一二九师三六八旅组建为太岳纵队,划归八路军一二九师建制,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刘伯承的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伯承长薄一波15岁,在薄一波的心目中,刘伯承是师长,是战友,也是忘年交。1对于刘伯承,薄一波心仪久矣,知道他长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精通韬略,足智多谋。他很早就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最会打仗的参谋长只有“两个半”。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3.
资讯     
正开州纪念刘伯承诞辰126周年12月4日,刘伯承诞辰126周年纪念活动在重庆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举行。刘伯承元帅亲属刘蒙将军、元帅纪念馆及部分革命纪念馆代表、当地干部群众100多人出席活动。活动期间,大家参观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和新征集文物展,举行了刘帅精神专题宣讲会。(刘汪洋/摄)"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授牌11月20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会在重庆沙  相似文献   

14.
正苦思救国新路"见旗帜就拜倒,觉得太不对了"是刘伯承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显示出刘伯承选择信仰时的慎重态度。1923年9月,刘伯承在川军一次战斗中右腿中弹重伤,多亏救治及时,没有被截肢。但是军旅倥偬的刘伯承却因祸得福,一段时间里,他难得清静地有了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成都治疗腿伤期间,刘伯承开始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当初少年壮志,满怀富国强兵的  相似文献   

15.
南昌起义期间,刘伯承担任起义军的参谋长.有些资料介绍刘伯承曾经参加制订南昌起义的战斗计划.这些说法彼此之间存在矛盾,故难以成立.各方面资料均可论证刘伯承并没有参加制订南昌起义的作战计划.  相似文献   

16.
刘伯承元帅是一位传奇人物,早年就有“军神”和“川中名将”的美誉.大革命时期,杨闇公(中共四川党组织创始人之一,杨尚昆之兄)初识刘伯承即感叹:“他真是天才,颇有见解,使此人得志,何忧乎四川?”1929年,中共中央曾要求朱德、毛泽东离开红四军,毛泽东致信中共中央:“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两人如能派来,那是胜过我们的.”当时毛泽东与刘伯承尚未谋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伯承先后3次担任红军总参谋长,被称为“党内孙武”.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曾当面称赞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朱德撰文称刘伯承“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解放战争时期,“小诸葛”白崇禧称刘伯承为“中共第一悍将”.  相似文献   

17.
张治宇 《湘潮》2006,(8):56-56
刘伯承在中央苏区就担任过红军学校校长。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了红二和红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在陕北,他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全国解放后,他主持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刘伯承呕心沥血,为我军正规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抓伙食有板有眼刘伯承担任中央苏  相似文献   

18.
相识相交在川南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随即在云南组成护国军进行讨伐。年仅29岁的朱德担任护国军第一军右纵队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率部攻打北洋军,攻占了泸州,立下战功,升为少将旅长。但在那个军阀纷争不息的动荡岁月里,有着强烈的民主、共和意识的朱德感到极度无奈。正当他苦闷徘徊之时,一个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人物——孙炳文出现了。  相似文献   

19.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相似文献   

20.
刘伯承就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后,却不曾回故乡 1911年,刘伯承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做主在家乡为他定了亲,女方叫程宜芝。刘伯承虽不太情愿,但在母亲的坚持下只得同意完婚。由于军务繁忙,夫妻很少在一起。1921年,刘伯承驻防奉节时,为了孝敬母亲,便把母亲和妻子从开县老家接到奉节同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