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剧变后,为适应形势和发展的需要,法共放弃了"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国情和党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共产主义"的变革理论。沿着这一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以后的法共,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新型共产党"、实现左翼联合等举措,对理论进行了不断地充实与完善。但与此同时,"新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法共也面临着党内派别斗争、理论缺乏吸引力、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等多重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将新共产主义的变革之路向前推进,需要法共主动迎接挑战,在曲折发展中探索继续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2.
吕鹏 《俄罗斯研究》2012,(1):154-176
一些学者认为"后共产主义"一词现今已经过时,理由是转型的成果在那些之前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已经定型。然而中国持续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层面的转型却否定了"后共产主义终结"这一理论,因而即使是在抛弃苏联式社会主义体系的二十年之后,"后共产主义"仍不是一个多余的概念。相反,在东亚和东、中欧的比较研究中,重视"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的过去,并将它作为一个实质性的解释变量,能显著地增进我们对转型国家多样化轨迹和形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苏共为什么从原先一个朝气蓬勃的战斗力很强的革命政党,在执政了70多年后就如此毫无抵抗地停止了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涯?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认真总结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正是由于苏共长期不能做到“三个代表”,使党失去了先进性,失去了民心民意,也就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根据,才会最终出现亡党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4.
苏联改革国内制度的意图和苏联外交和安全政策中方向的变化反映出莫斯科的“新政治思维”。伴随而来的还有共产党体系的深远变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成员中一场艰难的改革进程。莫斯科继续断定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存在,甚至认为自己是积极分子之一。然而,戈尔巴乔夫在27大上强调,共产主义运动已进入“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争取共同目标的斗争与“一致性”、“等级制”或“一党拥有垄断真理的主张”毫无共同之处。戈  相似文献   

5.
菲利普·索莱尔斯 (Philippe Sollers,1 93 6- )是当代法国文坛最活跃、最具影响、最有发展前途的作家之一。作为法国“原样派”(又译“如是派”)的杰出领袖 ,他为当代西方文学观念和人文思想的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提出的“文本写作”的概念 ,具有浓厚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 ,是一种对传统文学认识的反驳和更新。这种概念运用苏联形式主义文学研究成就 ,成功地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死胡同 ,后来竟发展成为“原样派”的最主要理论之一。 2 0世纪下半叶 ,这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索莱尔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说戈尔巴乔夫是“制度内”的改革者指的是,他在现有政治文化范围内工作,通过现行的制度逐渐进行变革。他的变革想法是用马列主义言词来表达的。然而,他的思想是受马克思早期关于社会主义想法的影响,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自由必须与团结一致相协调;必须超越个人自我发展和集体公益所强加的制约之间的矛盾。这一点,苏联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几乎完全忽略了。戈尔巴乔夫似乎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这种社会主义与长期激励苏联社会的共产主义不一致,而且与共产党统治的依据也不一致。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摆脱了共产主义精神气质和目的论,认为共产主义造成的破坏后果如此巨大,以致必须  相似文献   

7.
法国新小说对中国新试验小说的艺术渗透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本文将在法国新小说家的四位主要代表及中国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一批新试验小说家之间建立一个比较研究,旨在说明不论是法国新小说,还是中国新试验小说,都宣扬一种"新现实主义",将其作为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如果说前者对后者施加了某种影响,使得某些叙述形式渗透到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艺术中,这种影响的可能性正是来自于中法小说家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共同理解,而非单纯的技巧模仿。  相似文献   

8.
关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评价的演变苏联理论界近几年来发表大量文章探讨社会主义问题。苏联学者们认为,二十年代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不是列宁晚年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它已扭曲,已变形。二十年代末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直接从斯大林的手中接过来的。苏联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是遵循斯大林的思想编纂的。二十年代末以前苏联经历的“军事共产主义”(1918~1921)和“新经济政策”(1921~1928)这两个时期实际上是两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体现。这两种模式并非起自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从解放运动刚产生起就存在这两种模式,并一直进行着斗争。“社会民主运动和军事共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他立足于现实社会,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他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历史进步作用的同时,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性矛盾,揭示了现代产业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建立本阶级的独立政党,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然后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20世纪,落后的东方被推到社会革命的前列。列宁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组建以职业革命家为核心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之后实行商品经济、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完整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并很快将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大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俄国人的路,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一举跃进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的中...  相似文献   

10.
"布什主义"与美国新保守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琪 《美国研究》2007,21(2):7-27
“布什主义”以先发制人、政权变更、单边主义和追求仁慈的霸权的外交政策为标志,其思想基础是美国新保守主义。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使布什接受了新保守主义,把它当作对付恐怖主义这一新威胁的新方法,而新保守主义者则通过他们在布什政府中同“美国民族主义者”和基督教右翼组成的鹰派联盟来影响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者同传统保守主义者一样,信奉美国的两个基本意识形态:美国例外论和古典自由主义。他们提倡美国使用武力来追求其理想和利益。然而,“布什主义”及其新保守主义理念所存在的问题使“布什主义”的最终破产成为不可避免。随着美国伊拉克战争的困境加剧,新保守主义同“布什主义”一起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