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丽 《世纪桥》2011,(3):36-37
在文明与民主程度相对较低的历史发展的早期,“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指引作用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的发展,普通民众的民主观念得到提升,他们越来越自愿地介入社会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中来,此时,“英雄人物”的作用得到削弱,民众创造历史的力量得到释放,历史就越来越表现为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为各级领导干部有效利用互联网倾听民众呼声、体察民众意愿、采纳民众建议、开展“网上纳谏”、推进民主执政,无疑提供了更为广泛、集中、便捷的“快车道”和“直通车”。可以说,互联网既为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也为各级领导干部实施“网上纳谏”,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民主形式——“网络民主”诞生。“网络民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于1995年提出的,马克·斯劳卡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理论创造与实践阐释。对其出场逻辑展开追索后发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政党论、社会形态论、民主论等学说的基础之上,更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民主智慧与思想宝库之中。基于权力与权利的二元视角,从政治主体的互动关系、民主效能、民主覆盖范围与权力制约等维度出发,可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诠释为“参与—回应”型民主、治理型民主、包容型民主与法治型民主。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将人民民主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能够有效释放国家治理效能,有力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有序协调社会活力与政治秩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社会党国际以及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将瑞典社会民主工党(以下简称社民党)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及其实践结果称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并冠之以诸多美名。如“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橱窗”,“现代福利国家的楷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试验室”,“第三条道路”,等等。剖析“瑞典模式”,对于我们了解究竟什么是瑞典道路,深刻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坚定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改变社会大众被动式政治参与,减少各利益群体因不同诉求而产生的偏见;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在理性对话中实现利益均衡;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众自己管理自己,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管理.发展基层协商民主要进一步培育协商主体,丰富协商内容,创新协商形式,不断促进基层协商民主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五四”启蒙运动评价之正误林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第1期论五四启蒙运动嬗变之内因朱洪军陈敏青海社会科学第1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公民道德的启蒙意义张博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礼教思想的现代性解读李勇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第6期略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男女社交邵自玲哈尔滨学院学报第11期“五四”运动前的政治民主化述评袁咏红许昌学院学报第1期“五四”前后民主观念的呈现与想象刘忠天府新论第1期“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主义者的妇女解放思想关威湖州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8.
“双十节”是中华民国的“国庆日”,蕴含着民众对国家性质认同的政治内涵.1937 ~ 1949年间,中共“双十节”纪念经历了从“加强团结”到“追求民主”、从隆重纪念到逐渐淡化甚至抛弃它“国庆日”内涵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轨迹始终与中国政治形势走向戚戚相关,可以说是该时期中国政治形势演变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9.
“一元”论     
弓克 《新长征》2007,(4):4-8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孔子学会执行会长、吉林省孔子学院院长弓克教授,长期以一,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思考,并适应现实社会需要,总结、概括、提炼、创新、批判、继承、发展传统“纲常”理论,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纲常”新论——“一元、六本、十德”论。其中“十德”论和“五本”论部分已先后在2005年第24期、2006年第6期《新长征》杂志上发表。发表后,社会反响热烈,并分别被《新华文摘》和《光明日报》转发。本期刊登的是“一元”论,供读者在研究传统文化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晓庄 《党史文苑》2004,(9):32-33
批判所谓“黑六论”1968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第四期社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此文在一年多来开展群众性的所谓“革命大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批判“黑六论”。文章认为,中国赫鲁晓夫推行所谓“六论”,即“阶级斗争熄灭论”、“驯服工具论”、“群众落后论”、“入党做官论”、“党内和平论”、“公私溶化论”(即“吃小亏占大便宜”),就是用修正主义去腐蚀工人群众,腐蚀党。文章认为,六论的中心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和“驯服工具论”,前者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妄想扼杀党的无产阶级革命性,使无产阶级革命党…  相似文献   

11.
“五本”论     
弓克 《新长征》2006,(6):8-12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孔子学会执行会长弓克教授。经过长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国学的研究和思考,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需要,总结、概括、提炼、创新,批判、继承、发展传统“纲常”理论。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纲常”新论——元论(“一元、五本、十德”论)。“十德”论已经在2005年第24期《新长征》杂志上发表。发表后。社会反响热烈,并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本期刊登的是“五本”论。供读者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人的认识里,民主集中制往往是与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集中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对此,国内外均有许多不同议论。 在国外,对民主的理论研究向来较热闹。左中右的论者,都有许多人从市场经济对应物的角度看待民主(特别是个人民主),如布热津斯基的《大失控与大混乱》、哈耶克的《不幸的观念》、霍格森的《民主经济》,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等等。这是有一定历史根据和逻辑依据的。国外关于民主的理论体系多如牛毛,其层次和视角也五花八门,如美国格雷厄姆的“精英民主论”,法国萨特的绝对“个人民主论”,英国舒尔德的“劳工民主论”,以及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理论,托洛茨基派的“个人民主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欧洲共产主义”的民主观,等等。而东南亚和第三世界各国的民主理论,包括李光耀和金大中等人的观点,则大异于西方。 实际上,在西方,能够从学术上真正比较深刻全面把握民主与集中关系的理论,并不存在于传统政治学之中,而存在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福利经济学及行为主义政治学中的“新权威主义”(如美国亨廷  相似文献   

13.
黄莺 《党的建设》2013,(5):61-61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得到了全国各阶层民众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各民主党派迅速作出了反应,发出“五五通电”。并以香港为中心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政协运动。  相似文献   

14.
“民主社会主义”这股思潮和社会政治力量是目前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全面深入地弄清这一问题,研究其产生和演变发展的规律,划清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特将近期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章综述,供参考。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有的同志说,“民主社会主义”一词,早在188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在《论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立场,特别是对国会的立场》一文就使用过。不过它是被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国外有的学者宣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需要创造一个知识价值论来代替马克思的过时的劳动价值论。”①这种“过时论”或“取代论”在国内学术价值界也有强烈的反映。因此,重温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民主思潮,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产生的各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流派。深入了解和剖析这些思潮,对于把握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 在众多的当代西方民主理论流派中,较为典型的有多元民主论、精英民主论、技术民主论、参与民主论等。 (一)多元民主论 多元民主论,其中心思想是各种利益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各利益集团也成为权力中心,民主成为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 多元民主的思想早在近代就产生了。19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廉政瞭望》2020,(22):10-10
“两国民众感情出现反差是一个事实。在我看来,日本社会的对华认知似乎出了偏差和问题。”——“北京-东京论坛”今年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的对日好感度不断上升达到高位,但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却降至新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就此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深入切磋促进交流———北京市“百人工程”第四期青年学者暑期研修班综述郭焕龙孔建华7月31日至8月8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在大连市组织举办了“百人工程”第四期青年学者暑期研修班。来自首都高等院校的青年学者和有关部门的同志20余人参加了本期研修班。大家就以下...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不久,“中国威胁”的论调便不绝于耳。究其理论基础,西方自由主义学派的“民主和平理论”不失为其立论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揭示“民主和平论”理论上的不足,探讨中国之所以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原因,使“中国威胁论”的荒谬昭然于世。“民主和平论”的思想发端于卢梭,形成于康德,发展并完善于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流派。“民主和平论”者最根本的信条是:自由民主国家之间决不相互开战;西方民主政治是避免冲突与战争的法宝。原因不外三点:(1)民主国家的政府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是人民自己治理的…  相似文献   

20.
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两个都讲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第11期《史学月刊》上发表了郭德宏的《论民众史观》,写得很好,道理讲明了,也出了不少主意。据我所知,他的这个观点,在不少场合里都说过。因为在他看来,写中共历史不见民众的影子是个大的缺憾。其实,党史界的学者们都有类似老郭的想法,比如龚育之在世的时候就讲过:“党的历史,要写出人民的创造历史活动,不能把党的历史写成仅仅是党中央会议和文件的历史,仅仅是领导人讲话和活动的历史。”这番话是在他的《党史著述中的十大关系》中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