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大学历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社会和科技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对大学历史学进行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拓展历史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自然科学知识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创新意识,历史教育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史学教育只有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才是大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每一节都应该有讲授,不是讲解,不是答疑,而是纯粹的讲授或讲述.这样的意见估计会令那些历史教育改革家们大跌眼镜,在当今的教育改革环境之下绝对有冒天下之大不韪之意思.但我仍认为真理就在我的手中.我并没有否定当前中学教学改革之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室变成学生学堂""把教给学生是什么发展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切改革思路都没有问题."诱思探究法""启发式""合作讨论式""问题讨论式"……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也是有益的.但问题是,传统的讲授法是否就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抵触?学生的素质教育到底包括哪些素质?如何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王艺红  王家军 《世纪桥》2007,(2):133-134
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大学文科普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从文科高等数学的教育定位、教学内容的改革设想、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及数学的总体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史鉴今,以史资政。这是领导干部热衷于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就意味着要向历史学习,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  相似文献   

5.
今天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天是昨天的继续,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要懂得中国与世界的今天,就要懂得中国与世界的昨天;要知道中国与世界的明天,就要知道中国与世界的昨天与今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不可能深刻了解现在和正确走向未来。数典忘祖,是不肖之徒;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漠视历史,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割断历史,就会失去希望和未来。学习历史,不忘昨天,发展今天,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6.
顾丽华 《世纪桥》2016,(7):60-61
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教改对出土文献的运用存在诸多困境。对此采取提高认识,将社会热点、教学难点与材料选择相结合,并注重趣味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改效果。  相似文献   

7.
史思岩 《山西青年》2021,(10):65-66
经济发展带动全球化不断深化,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频率增加,为了实现各国之间的有效交流,保障相互需求得以满足,市场对于语言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量.当前高校专门开设了韩语专业,主要就是为市场输送高质量的韩语人才,在此基础上高校开展面向就业市场进行的专业化教育,提升韩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8.
李福祥 《前线》2011,(3):59-60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自本期起,本刊开设“读书”专栏.欢迎广大读者以此为平台,交流学习方法,畅谈读书感悟,推荐好书名作。让我们伴着书香起程吧!  相似文献   

9.
杨卫东 《世纪桥》2008,(11):134-135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增强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实力及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进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的过程中,洞悉高师历史专业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明确高师历史专业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前提;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核心问题;建立健全反馈机制、评估体系是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能够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看起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究竟有无规律可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终极之问”,更是“历史之谜”,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却得不到正确的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以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相似文献   

11.
杨卫东 《世纪桥》2008,(19):134-135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增强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实力及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进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的过程中,洞悉高师历史专业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明确高师历史专业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前提;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核心问题;建立健全反馈机制、评估体系是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能够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增强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实力及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进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的过程中.洞悉高师历史专业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明确高师历史专业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前提;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核心问题;建立健全反馈机制、评估体系是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能够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中共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广泛,研究内容丰富,具体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党的学说文献、党诞生以来的社会变迁、学科自身的发展等等。但就其研究功能进行概括,也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基础研究主要指以学科发展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如中共历史学科发展的指导理论、研究方法、文献整理、学术史(对研究之研究)等,应用研究则指以发挥历史功能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现实服务的相关研究。这两方面研究如车之两辕,鸟之双翼,不可偏废。《邓小平与中共历史学》一书,就是新近出版的加强中共历史学科基础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但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考察和把握社会历史,"通古今之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对这些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总结,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重申,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虚无主义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着尖锐对立。"纲要"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得以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我们要深刻认识其危害,深化教学改革,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渗透、侵蚀。  相似文献   

16.
张文雄 《新湘评论》2007,(12):25-27
党的十七大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全面总结的结点,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17.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对人类发展困境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晶,深刻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应遵循的共同价值准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全人类共同价值着眼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现状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根本价值立场,以崇高的价值理想、广阔的世界视野、博大的人类情怀和深邃的历史思维,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的时代之问。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理论创造和一场伟大的术语革命,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何有效实现大学文化育人目标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文章结合当前高校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大学存在的三种文化本体进行分析,认为可以通过突出教师在文化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围绕大学文化特色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注重利用新传播手段以点带面等路径有效实现文化育人,能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历史有思想吗?对那些奉行价值中立和客观化史学立场的研究者来说,这确是一个问题.传统史学认为,历史无非是消逝了的过去,在此认识中,历史学谈不上思想性.以往的史学研究首重史料的搜集与小心求证,大有乾嘉学之遗风.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论发表以来,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潮。学术理论界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批评。最近,某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试图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和表现,重新界定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文章的核心观点,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当作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来批判。这就使我们纳闷:该杂志要把矛头指向哪里?是指向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