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克  峰峻 《农村青年》2008,(7):17-19
2008年3月28日上午8时左右,江苏省响水县发生一起三人触电事故,其中两人当场死亡,一人重伤。事故发生在响水县供电公司通知“停电”期间。既然“停电”,人怎么还会被电死呢?记者赶到响水县时,披麻戴孝的死者家属已经在县供电公司门前躺了一天一夜……  相似文献   

2.
《重庆工运》2009,(6):F0002-F0002
6月1日上午,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胡健康和国务院“5.30”事故调查组成员、全总劳动保护部副部长段佑武。专程来到市急救中心和重医附一院,看望住院治疗的松藻同华煤矿“5.30”事故中受伤的23名矿工,并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  相似文献   

3.
云丽霞 《中国工运》2008,(12):35-35
近年来,我们逐步树立起大安全观,把以安全生产为主的生产领域的安全不断拓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事故伤害。为此,我们在社区(村)内千余家小企业尝试着开展“安康杯”竞赛,取得了一定实效。  相似文献   

4.
西门 《时代风采》2013,(12):1-1
吉林省德惠市宝源丰禽业公司火灾事故,已造成120人死亡,77人受伤。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已查明,这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可逃脱,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责任不可推卸。”面对残酷现实,教训何其沉痛!  相似文献   

5.
《工友》2008,(12):34-35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简单明了的规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仍然遇到了一系列的追问:“上下班途中该如何界定?是否对上下班的时间及路线有要求?尤其是在有实际侵权人的情形下,工伤职工得到工伤赔付后,主张民事赔偿能否得到支持?这已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请看——  相似文献   

6.
《工友》2008,(12):31-31
案情回放:张某是一家工厂的流水线工人,2008年7月18日,一位同事因家里有急事需要外出,张某便主动帮忙顶替。下午3时左右,张某不小心将手指卷进了机器,导致7级伤残。8月20日,张某所受伤害被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然而,厂方却以张某当天是“酒后串岗”不应认定为工伤为由,提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决定。  相似文献   

7.
班组不仅是生产和经营组织的基础.更是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虽然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下了很大力量,但从总体情况看,事故仍然居高不下。从企业班组管理的角度讲,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全管理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班组这个基础层次,就煤矿所发生的事故来说,无法抗拒的自然事故只占极少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班组管理不到位。二是安全管理仍然靠少数人抓,“我要安全”的主动型安全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随着“家电下乡”和随后而来的“电脑下乡”、“汽车下乡”,以前只有“城里人“才享用得起的现代生活的若干“大件”,就都在乡下“报了到”,算是基本“聚齐”了。“硬件”到齐之后,“软件”也不甘示弱。最近听说,电信企业也高度看好农村市场,认为未来3G的主要市场在农村。或许不久之后,保不齐还会出来个“电信服务下乡”或者“3G网络下乡”什么的。  相似文献   

9.
鄂璠 《时代风采》2013,(24):26-27
2013年,中国人的最大感受是“累”: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特别累”,还有人“越来越累”……当然,也有少数人“累并快乐”或者“累并幸福”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该厂工会强化品牌建设的做法。一是围绕生产中心,集思广益,努力打造“劳动竞赛”品牌。厂工会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开展了“高产稳产采油杯”、“优质降耗集输杯”、“优质服务杯”和“一类井站”评比、“降本增效”、“争创红旗班组”、“四星”评比竞赛、“青年文明号”评比竞赛、“女职工岗位能手”竞赛等“三杯六赛”活动,并逐步加大了奖励兑现力度。探索实行“融合组织,分渠收集,分级评审,分类管理,归口奖励”三分两合新机制,调动了职工群众的创造性、积级性。二是围绕经营管理。深化公开,努力打造“民主管理”品牌。  相似文献   

11.
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美金”的人越来越多,知道“巴金”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马克”的入越来越多,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岗山”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井冈山”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知道“谢霆锋”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雷锋”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招财进喜”的人越来越多,知道“王进喜”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孔方兄”的人越来越多,知道“孔繁森”的人越来越少;知道“白粉”的人越来越多,知道“白求恩”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张学友”的人越来越多,知道“张思德”的人越来越少;知道“英镑”的人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2.
“粉头”是“粉丝团”团长的别称,主要任务是率领自己的“粉丝团”和别的“粉丝团”抢地盘、比人气,联络广告公司,在网上炮制各种花痴文章,诋毁别人的偶像。所谓“散粉”,是指没有加入任何组织的“粉丝”。“散粉”和“粉丝团”团员捐的活动经费由“粉头”登记造册,统一保管。干得好的“粉头”可拿到偶像经纪人的好处费,甚至自己就可以成为半个经纪人.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发挥企业工会经审会的作用,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工会经审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应按照本企业的实际,将企业工会经审工作与企业工会工作有机统一起来,抓住工会经审工作中的重点,发挥“协审”优势,敢于善于“挑刺”和“碰硬”、着力解决“权利”与“责任”、“新手”与“老手”、“维权”与“监督”的关系,促使企业工会经审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孝荣 《农村青年》2008,(11):37-38
农村老家,“邻居”一词一直叫做“隔壁”,而从来不说“邻居”。只有进了城,才随大流,将“隔壁”改成了“邻居”,前前后后也搬了十数次家,处过不少邻居,但归纳起来统共两类:一类是乡下的“隔壁”,一类是城里的“邻居”。  相似文献   

15.
大河 《农村青年》2007,(7):9-12
吴婷被“上帝”长时间羞辱却“不准回嘴”,最终吞服安眠药自杀。这件事发生在安徽省芜湖市。 吴婷之所以自杀,除去不堪“上帝”羞辱之外,还因为她被认为“耐辱能力差”,并且“不懂服务行业规矩”,那就是“顾客永远是对的”。 吴婷虽然被救活了,但是神情恍惚,不能正常工作。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究竟是吴婷“不明事理”,还是被尊为“上帝”的个别顾客滥施淫威,抑或是一些商家招摇的所谓“行规”?  相似文献   

16.
田小慷 《工友》2006,(3):36-39
一部机器里面,如果零部件之间“不匹配”,要么机器磨损加剧,功率降低,要么某些零件被换掉。一个不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人,绝对当不好工会干部。因为,这类工会干部常常凭主观臆断搞活动,与经营者常呈“不匹配”状。虽然,受篇幅和主题所限,本文完全没有触及企业工会的作为,但事实上,祥云集团工会与企业行政的“匹配”堪称典范。本文所述很多“故事”,很多都是工会组织在帮行政“运作”。本期编发此文,意在让工会干部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一些“套路”、“窍门”,并从中悟出如何“围绕中心”,选准工会工作的“匹配点”!  相似文献   

17.
撰文指出,“送温暖工程”自1998年推出以来,为成千上万的困难职工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该把“送温暖”打造成工会的精品工程。他认为,打造“送温暖精品工程”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统一“送温暖”标识,进一步树立送温暖形象。在全国启动“送温暖工程”CI标识征集工作,规范“送温暖工程”的徽记、口号。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送温暖”知名度,让社会各方面都知道“送温暖”是工会品牌工程。三是加强部门合作,进一步丰富“送温暖”的内涵。可以与卫生、司法、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合作,搞好医疗救助、法律援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各项工作。四是规范运作,进一步体现“送温暖”的特性。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简化送温暖工作程序,让困难职工既感到方便,更感到温暖。五是强化监督,进一步提高“送温暖”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常磊 《时代风采》2014,(13):26-27
通过“出租”个人职业资格证,每年就能轻松坐收数万。“一级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爆破工程师”等资格证,甚至连“执业兽医资格证”都可报价。从培训辅导、中介介绍到挂定企业,“挂证”行业形成利益链,而这种“人证分离”的现象,往往是工程质量和作业安全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19.
刘鹏 《农村青年》2013,(9):54-54
强拆并非内地的专利,最近传出台湾民众抗议暴力拆迁。但是,内地的拆迁其“暴力”已到令人发指地步。“放蛇”“寄子弹”“夜半”“蒙头”“捆绑”“打人”“车碾”……常人想象不出的手段,几乎都用上了。目的只有一个:拆!  相似文献   

20.
张中伟 《工友》2009,(6):60-61
世人有云:“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笔者也曾走南闯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说“黄山归来不看山”,怕未必,以泰山之“雄”、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武当之“奇”,特别是张家界的兼而有之,与黄山相比,至少也可说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说“九寨归来不看水”,以前我也曾将信将疑,及至今秋“眼见为实”始信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