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300多年前,一群人背井离乡,在官兵的押解下,踏上了通往北方的道路。他们要在那里为大清朝的皇帝在“自家的后院”修一道篱墙。这群刚刚被发配到东北的流人未曾想到,他们亲手修建的这道篱墙,却成了他们用一生乃至几代子孙看守、维护的所在。这道篱墙就是后世所称的柳条边,因在用土堆成的土堤上插柳结绳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王炜星 《世纪桥》2015,(12):82-83
文化流人,是清朝时期从中原流放到东北地区的,曾为官吏或士子、掌握有较高文化或某些专长的人。清初,宁古塔成为众多流放地之一,由于流放人数众多,流放地点比较稳定,流放时间较为集中,对宁古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化流人,因其原有的知识和特长,在宁古塔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或从事经商贸易事业。他们不仅发展了该地的文化,同时也对经济、生活习俗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不仅留下了众多物质财富,也留下了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涉外法的渊源,既有皇帝谕旨和成文法典,又有判例成案和习惯惯例,还有与周边国家签订的双边条约。这些法律渊源有层次、范围和效力的差别。与前代相比,清朝前期涉外法的渊源有三大变化:一是大量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二是典型判例"乾隆九年定例"的出现;三是多个双边条约的制定。这些都是明代以前涉外法律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4.
正元朝时期,黑龙江地区主要生活着蒙古、女真各部以及汉族等民族。这一时期,新兴的蒙古族不断向东扩张,成为黑龙江西部的主要民族。而金代的女真人仍是黑龙江中东部的主要民族。辽金时期的契丹人、奚人及渤海遗族已经大多融入到蒙古、女真及汉族之中。蒙元统治者在征服黑龙江地区各民族后,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的同  相似文献   

5.
王巨新  王欣 《理论学刊》2007,(6):101-103
清朝前期禁烟法令经历了由疏漏到严密的发展过程。雍正乾隆时期,禁烟法令比较简单,且未严格执行。嘉庆时期,清廷开始严厉禁烟。道光时期,清政府禁烟法律更为严密,罪行惩罚也愈加严厉。清朝禁烟法令的失效说明,有法可依固然重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付杰  戴丽艳 《世纪桥》2000,(5):56-57
爆发于朝鲜国土、战火漫延到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及澎湖列岛和台湾的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日军丰岛突然袭击到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历时8个多月。由于清朝国势衰微、后党专权卖国,结果导致了战争的最后失败。但是清朝广大爱国官兵却不甘屈服,进行了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军事抵抗。其中参战的黑龙江军队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浴血奋战,英雄辈出。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就记载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史实,本文据此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鸣 《廉政瞭望》2009,(7):62-62
官员犯错误,丢了乌纱帽,再次被起用,这是个古已有之的现象,清朝的时候,管这叫起复或者开复。那个时候,哪怕位至一品,一辈子不出错的官儿,非常之稀罕,在仕途上混,总是免不了在罢免——起复之间折腾,只要错误犯得不至于一下子丢了吃饭的家伙,即使被发配充军,也有翻身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会见到某位官员的处分上写明:永不叙用。但是,过了若干年,人家还是被叙用了。官家的话,即使皇帝说的,只要用在官员身上,大抵当不得真。  相似文献   

8.
杨光 《世纪桥》2014,(8):89-90
三姓地区的赫哲族以从事传统的渔猎生产为主,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农业生产处于发展滞后的阶段。清朝以来随着流人、流民、站丁等外来移民的不断到来,给赫哲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对赫哲族农业经济起到的影响更为深远。移民不但对三姓赫哲族地区的开荒垦殖做出突出的贡献,而且提供给三姓赫哲族地区充裕的可供交换的粮食。同时还带给赫哲族丰富的农业经验、先进的农用工具,较多的农作物品种,逐渐开启了三姓地区赫哲族经营农业生产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正《清朝前期涉外法律研究——以广东地区来华外国人管理为中心》(批准号:09CFX011)是2009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0年9月结项,结项等级优秀。本项目主要研究清朝前期针对广东地区来华外国人  相似文献   

10.
周喜峰 《奋斗》2020,(2):72-73
清朝前中期,清朝政府对于黑龙江东部边疆地区的民族采取了与八旗制度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即将边疆各族就地编户入册,“各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按期纳贡,这就是边民姓长制。这里的边民是指居住于黑龙江和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滨海地区和库页岛等地的赫哲、费雅喀、奇勒尔、鄂伦春、恰克拉、库页人等。  相似文献   

11.
据了解,在打击经济犯罪的过程中,一些地区、部门或单位,对有些经济罪犯采取了“以罚代刑”的做法,以致产生严重后果。有关报刊披露,1985年上半年,某市查处了获利万元以上的严重经济犯罪案九十六件,却没有一件被移送到人民检察院。同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鸦片烟毒流害已久,禁绝洋烟和土烟势在必行,东北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设立各种禁烟机构,使禁烟斗争取得重大成果,全国首先申报禁种土烟的五省中就有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但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东北地方政府并未完成彻底禁绝鸦片烟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16,(4)
正20世纪初期,哈尔滨市成为30多个国家、16万侨民移居的国际化都市。水彩画也随之传入,并与流人文士所带来的内地文化融为一体。黑龙江水彩艺术在保持水彩画民族特性的同时,也反映了黑龙江地域风情和时代特征,以具象写实画风为主线,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风格的新路。随着时代的发展,黑龙江水彩画艺术在意识形态和观念表达方面,也开始呈现出鲜明的当代性和多  相似文献   

14.
正清朝末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来华生活近五十年,对中国乡土社会有足够的了解。在他的著作《中国乡村生活》中,一个悲剧故事道尽了异地为官制度之下的官场丑态。明恩溥所居地附近有一户显赫人家,家中权势最高的人官至阁老或大学士。当地县令不太会曲意逢迎,又在一些事上惹到了这位阁老的儿子,被他一封家书告到了京城父亲那里。不久后,县令接到一纸调令,前往四川某县任职。异地任职、不定期调动,对于清朝官员来说是常事,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9,(21)
正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虽有宁古塔总管转化而来的宁古塔将军管辖黑龙江地区,但由于宁古塔将军府地处黑龙江下游东北一隅,难以统御黑龙江中西部广大地区。与此同时,沙俄侵略黑龙江地区的重点和盘踞地集中在黑龙江上游地区,宁古塔的清军很难深入黑龙江上游将其驱逐或消灭。  相似文献   

16.
王香 《世纪桥》2008,(5):57-58
清朝末年,鸦片烟毒流害已久,禁绝洋烟和土烟势在必行,东北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设立各种禁烟机构,使禁烟斗争取得重大成果,全国首先申报禁种土烟的五省中就有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但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东北地方政府并未完成彻底禁绝鸦片烟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周喜峰 《奋斗》2020,(1):73-74
京旗回屯也称京旗屯垦,是清朝统治者面对八旗制度造成的八旗子弟日益增多无以供养,而形成的一项为解决八旗生计问题的政策。这一政策从乾隆时期开始,历经嘉庆、道光,直到光绪年间。京旗回屯政策虽没有真正解决满洲的八旗生计问题,但却将大批北京、盛京等地的满洲旗人迁到黑龙江地区的阿拉楚喀、拉林和双城堡等地,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进一步融合,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旗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始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因贪污数量之大、牵涉官员之多、惩处罪犯之严,被后人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相似文献   

19.
正秦汉时期,尽管中原已经进入了大一统时期,黑龙江地区却依然是古代民族各自生存、相互独立的局面。当时黑龙江地区的居民主要有鲜卑、北夫余、挹娄、北沃沮、玄丘之民、赤胫之民、玄股国、毛民国、劳民等。其中鲜卑作为东胡的后裔,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地区西部的大兴安岭一带,北夫余是夫余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居住于黑龙江地区的中南部,是秽貊族的延续,挹娄则是肃慎族的后裔,主要生活于黑龙江地区的东部。鲜卑、北夫  相似文献   

20.
清初康熙年间的黄培文字狱案,是历时四年的清朝一大要案。清廷前后下过六道谕旨,牵动京、省、州、县四级官府,涉连217人,堪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