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实行“议行合一”原则。它是由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的:“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法兰西内战》)。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制,虽然分设立法和行政机关,但以行政机关从属立法机关来体现“议行合一”原则。因此,苏联地方政府包含立法和行政两个机构。在苏联最高苏维埃、15个加盟共和国和20个自治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之下的所有苏维埃统称地方苏维埃,即地方政府。根据地区大小、人口多寡和民族聚居情况,地方政府划分为边疆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张德彝曾多次出使欧美 ,特别是在同治年间出使巴黎 ,亲眼目睹了巴黎公社起义的全过程 ,并在《三述奇》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记录。本文是对此书的介绍和评论 ,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外文化交流中更具普遍性的问题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去年年底,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的《国家银行法》,这是苏联在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出台的又一项重要法令。一、《国家银行法》出台的历史背景在苏联历史上,执政党对银行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有充分认识的。列宁牢记梯也尔匪帮当年如何借助法兰西银行的经济力量,最终将巴黎公社扼杀于摇篮之中的教训。因此,十月革命刚一胜利,布尔什维克就占领了俄国中央银行。1917年12月,全俄中央执委会就颁布了《关于银行国有化》的法令。在20~30年代苏联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历史进  相似文献   

4.
在画作《在"梦"前》当中,保尔-埃玛努埃尔·勒格朗通过对聚集在报亭货摊前观赏军旅画作《梦》的七位小学生进行刻画,塑造了内部团结有序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形象;在描绘沙皇夫妇访问巴黎的过程中强调法俄两国间的友好往来,呈现了在国际环境中获得盟友支持的第三共和国形象;借助小学生与老兵以及同《梦》的内容之间的互动,勾勒出弥合了战败创伤并迎接胜利曙光的第三共和国形象。勒格朗致力于通过塑造充满希望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形象,拯救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而迷失的法兰西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论美国的民主》~②是托克维尔与其同伴周游美国九个月之后写出的传世名篇。托克维尔亦因此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蜚声遐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与托克维尔同行的法国贵族也是其挚友的古斯塔夫·德·博蒙(Gustave de Beaumont)从美国回来后,也写了一部令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作品——《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美国民情描述》。~③这部作品托之于小说体裁,当时还获得了法兰西最高  相似文献   

6.
作为地地道道的巴黎人,波德莱尔深谙现代大都市的隐秘诗意,在巴黎这座让他爱恨难抉、喜忧交加的城市采撷最光华灿烂的诗歌灵感,并借此改造诗歌语言、意象和审美趣味。在法国文学史上,正是波德莱尔通过诗集《恶之花》和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为文学中的巴黎题材寻求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意,为城市诗歌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景观。他基于对现代生活的关注而创作的大量歌咏巴黎的诗篇树立起了现代诗歌的形象,成为后来各种诗歌运动极具活力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城市的建造是一大进步”。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重要标志。近代城市一旦形成,就必然成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是欧陆上的最大城市,已有2000年的历史,作为法国首都也有1000年之久,在欧洲近代史上,“巴黎是法兰西的光荣”,曾几次成为叱咤风云的政治活动中心,产生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的巴黎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城市危机,旧有的城市形态已经难以满足新的时代需求。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以后,塞纳省省长奥斯曼得到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授权,在巴黎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奥斯曼从道路网络、卫生设施、绿化休闲、文物保护四个方面入手,对巴黎进行了系统性地重建。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这一工程相当成功地塑造了巴黎全新的城市形态,但其对城市内部社会的撕裂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份读书随笔,十分租略。读的是少量恰在手头的饶勒斯作品:《德国社会主义的起源》和《社会主义史》第一卷中的导言之类,随读随记,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的。现在略加诠次,加上一些读后的想法,极不完整。让·饶勒斯(1859—1914)是十九世纪末、二十时纪初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著名的历史学  相似文献   

10.
邵明 《法国研究》2009,(1):51-56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客观事实,法国奉行法兰西例外的政策应对不断加强的世界文化的同质化,捍卫法兰西文化的纯洁性,但是又无视前法国殖民地国家以及其它国家的民族性,积极推行法兰西文化。巴黎骚乱的爆发凸显了这种政策的弊端,促使人们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纯洁性的维护与发展的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这篇纪念《法兰西评论》创刊的文章目的不再于重复中国读者已经熟知的名字,而是重新回忆年轻创刊群体所走过的道路,他们对高质量纯净文学的执着,对世俗常规的打破和背叛值得我们纪念。也许《法兰西评论》今天的影响已经不如从前,但是编辑部所秉持的办刊理念仍然在一以为继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于西方文化来说,18世纪可以称之为伏尔泰和卢梭的世纪,而且整个19世纪也是在这两个人的精神感召下度过的。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把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一切社会动荡的责任都归结于伏尔泰和卢梭,他借用流浪儿加弗洛什的嘴说道:“这是伏尔泰的罪过!这是卢梭的罪过!”可以说,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一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这一段历史无疑是在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影响下发展的。然而,卢梭决不仅仅只属于IS世纪和19世纪,他也属于他身后的一切时代。勃兰兑斯认为,伏尔泰代表着破坏性原则,卢梭代表着一种使人们聚集在…  相似文献   

13.
一、法兰西比较法学的发展法兰西是比较法学的发祥地。在十八世纪,法国法学家们开始适用比较方法来研究法律。1748年,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6)在考察欧洲各国政治制度后,通过比较研究的结果,发表了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一书,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为后世资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张德彝曾多次出使欧美,特别是在同治年间出使巴黎,亲眼目睹了巴黎公社起义的全过程,并在<三述奇>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记录.本文是对此书的介绍和评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外文化交流中更具普遍性的问题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1848年12月10日,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三年后,他又成功地发动政变,一跃成为第二帝国的皇帝。马克思在《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两部著作中,论述了二月事变以来法国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说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16.
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文章以其《美利坚物语》与《法兰西物语》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日本唯美主义区别于西方唯美主义的特征之一即异国情调与江户情调的融合出发,分析这种融合倾向的表现,并发掘此种表现背后隐藏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2月《巴黎协定》的达成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体系。欧盟在《巴黎协定》签署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国际气候政治中的领导者,欧盟运用主场优势,通过提升政治意愿与完善谈判管理,实现了巴黎大会的预期目标。但由于整体影响力下降,欧盟在参与国际谈判时更倾向于采用联盟的手段。借助"雄心联盟",它在国际谈判中持续有效地发力,展示了雄厚的软实力。然而,欧盟在未来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力还面临极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其内部矛盾形成了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缺陷,欧盟仍无法完整发挥单一谈判方的作用;另一方面,欧盟还面临来自英国"退欧"及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等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8.
钱翰 《法国研究》2001,(2):181-186
从 1 971年到 1 984年 ,除了 1 977年休假 ,福柯在法兰西学院进行了十三次讲课。教席的名称是 :思想体系史 (H istoire dessyst mesde pens e)。这十三次演讲将由瑟依和伽里玛出版社根据录音和其他资料整理出版。法国在 1 997年和 1 999年分别出版了《必须保卫社会》2 和《不正常的人》,十三次演讲全部出齐可能还需要数年的时间 ,中国的译本也将紧跟法国的出版步伐。待福柯的演讲集全部出齐以后 ,对于这位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世界学术界和思想界会有更深刻的研究和认识。1 975年 ,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讲《不正常的人》 (Les…  相似文献   

19.
简评《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段德智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政治大革命,是法国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盛大节日。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这一点,甚至说它“并不是”“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不仅反映了它本身发生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作为法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巴雷斯在其小说《梅斯少女—柯莱特·波多西》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人物形象及其所构建的隐喻体系来影射当时备受法国人关注的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小说中的波多西夫人、阿斯莫斯和柯莱特分别象征着法兰西民族、德国人和被德国占据的梅斯。通过这部作品,作者肯定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法国遗民的法兰西民族,同时也显示出了他本人在民族观上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