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李朝智 《党政论坛》2010,(21):22-24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的首要职责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就是指那些由政府提供、由公共财政全额支付、以全体国民为受益对象的公共服务,它是范围最广,数量最大、最直接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2.
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5,(4):39-43
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方式、模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政府仍然是公共服务投入的主要来源和供给的基础力量,还承担着提供财政支持以及安排、主导并联合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为使"政府主导、多元合作"这一创新型的公共服务模式在网络空间以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形态高质高效地运作,亟须引入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良性互动、业务协同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于厘定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以达成各方共识,为系统建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概念体系、逻辑框架和实践模型创设条件,亦为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以及大力推进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3.
陈娟 《理论探索》2017,(1):92-98
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其公共服务职责的合理分工也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和多元供给格局的基本前提。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还面临着"职责同构"下的笼统供给、财政制度限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乏力、"GDP增长"指标波动压力下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扭曲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理顺政府职责配置关系,合理划分各层级服务职责,加快对省级以下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分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细化财政制度设计,规范公共服务供给的操作和执行;科学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激励机制,确保各类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尽量使全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负有重要责任,直接负责提供事关民生的诸如基本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公共安全等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说,在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政府是关键主体,政策是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5.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恪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立人 《行政论坛》2009,16(2):81-84
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责无旁贷.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自觉,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应做到: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意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决策参与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决策水平;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构建公共冶理与多元参与的机制;加速改变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6.
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市场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有所为;政府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减少市场干预,有所不为。政府应妥善运用行政调控和市场两种手段,恰当地定位自身的角色,并因此选择相应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7.
缩小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地区差异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除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外,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非对称、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缩小地区公共服务差距,基层政府对地区公共服务内在提供动力不足是比较主要原因。厘清各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职责,建立财权事权一致的投入分摊机制,公共财政制度要从经济建设为主的“建设型”财政向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服务型财政制度转变,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范围,提高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强化问责机制,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等。  相似文献   

9.
周明海 《理论导刊》2008,1(1):56-58
加强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社会建设视野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平正义,和谐发展;权利保障,共同富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为农村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由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和社区共同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格局已成为一种趋势。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主体,政府只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才能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该培育公共服务精神,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体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论民生型政府的治理战略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世情表明,构建民生型政府应该成为我国21世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为了科学阐述民生型政府的治理战略,我们必须准确界定民生型政府的内涵,以及民生型政府创新治理战略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的政府行为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服务的短缺以及日益扩大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瓶颈因素。政府行为的优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文从政府行为的理念、功能、政策工具、财政体制、绩效评估五个维度,分析和探讨我国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行为变革的进展和取向,为进一步优化政府行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方略。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积极回应公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创新能力,加快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协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识别和预防腐败风险是维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根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包括民生类的准公共产品与服务类、行业性服务与管理类、行政性事务与管理类。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各主体(包括政府机关及其相关部门、承接方和第三方评估监督机构等)都有可能参与腐败。防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腐败风险,必须综合分析各主体的主观动机,重视政府权力转移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制定科学严密的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上杜绝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社会组织之间形成内外联手、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论公共服务的本质:秩序与正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凤荣 《理论探讨》2008,4(2):11-14
公共服务的本质反映国家的本质,即维持政治秩序,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政府最基本和最经常的职能之一,也是政府存在的逻辑起点之一.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国家公平正义的最佳手段和路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公共服务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充分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提供保障性住房是保障民生的焦点所在。政府行为的优化是完善保障性住房体制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政府全方位公共服务改革举措如下: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制定长远整体性战略政策规划;建立专门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健全政府运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能急需让渡并进一步完善、优化,应当转变政府观念,打造服务型政府,建立长效的服务供给机制;引入多元监管主体,加强第三方监督和社会监督;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使经济增长成果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由各种保障公民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等基本人权的基本公共服务组成的完整体系,其目标是人人都能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生存底线服务、公众发展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和基本安全服务四项内容。当前应从这四项内容出发消除基本公共服务的歧视性供给,推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改革,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必须注意的问题在于: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二是健全服务职能,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三是制定适宜政策,激发民营企业经济活力;四是增强责任意识,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