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认同视角下的土耳其对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行为由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利益源于国家认同。土耳其持有突厥、伊斯兰、西方和外来者等多重身份认同并推崇西方价值观,这些身份认同和观念对土耳其对外政策均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西方文明成员和欧洲国家是土耳其的核心身份,整体上决定着土耳其以西方为导向的对外政策,尽管这些身份发生冲突时,国家利益偏好和对外政策导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集体身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然拥有的社会角色,对某种集体身份的认同或排斥是选择的结果。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集体身份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整合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区域性国际社会成员而言,国家认同和跨国社会共同体认同是最重要的集体身份认同。这两种集体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关系,并对地区局势乃至全球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东亚共同体建设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身份认同基础,但这种认同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着退化的风险。在目前日趋复杂和严峻的国际局势下,东亚一体化进程可以采取多轨道、多线路、多层次、多领域、以小促大、以民促官的方式逐步推进。其中,培养东亚各国及其国民的集体身份认同和构建东亚社会共同体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身份的认同,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墨西哥迅速拉近距离,实现了建交和两国关系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正是这种认同使中墨关系超越了相互间在历史、文化背景、基本国情、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发展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的典范。在此过程中,国际格局的阶段性变化、国内政治经济变革的压力是加深彼此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英 《国际观察》2004,(2):12-18
美国媒体之所以反华是基于以下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认知 ,即对中美不同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认同 ,由于这种认同的偏差 ,导致中美文化和安全上的困境。国家利益不是外生于体系结构 ,而是由体系结构建构的 ,决定国家利益的因素不仅仅指现实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物质权力 ,而且包括由社会建构的观念、国家身份和集体认同。观念建构身份 ,身份塑造利益 ,因而观念建构利益 ;观念和身份建构利益的认同 ,社会互动重塑认同 ,进而改变利益。美国媒体的国家利益观就是观念、身份和认同与利益的共塑与融合的结果。中美关系是具有洛克文化特征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2019年玻利维亚总统选举及其余波引发了政治紧张,由此隐约暴露出玻利维亚社会原住民和白人之间存在着深刻而悠久的民族界线,而且这种界线还对玻利维亚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的目标是研究民族因素和基于民族的身份认同在多大程度上、如何决定玻利维亚的外交政策。本文首先介绍了身份认同的概念及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具体应用,阐述了玻利维亚民族关系的历史以及该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通过分析玻利维亚是否存在分裂国家认同的内部民族界线,以及这些民族界线是否形成了清晰可辨的独立外交思想,笔者发现玻利维亚的原住民民族性对该国的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国际关系的科学分支中关于国家身份认同对国际体系中国家间互动的影响,以及国家身份认同与权力和利益的关系。玻利维亚的原住民和欧洲白人后裔间的内部分裂,与二战后出现的西方社会的统一性、吸引力和持久性问题有着明显的联系。“西方”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西方世界的影响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自获得独立以后,乌克兰社会就面临着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乌克兰的社会转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为构建现代国家的过程,不仅要进行民族-国家的重新构建,而且还要进行民主-国家的构建。社会的转型造成了乌克兰社会在历史宗教文化上的认同矛盾,经济发展上的道路之争,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机。这三个方面的矛盾演化成为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危机。通过分析乌克兰出现的国家认同危机,笔者认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国家认同差异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处置。乌克兰政治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过激言行是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差异问题演化成为危机的关键,而民族认同危机又增加了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一、近年来印尼与马来西亚关系的特点 建构主义学派在分析国家行为和国家间关系时,特别强调国家的身份认同,认为一个国家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决定着该国家的对外行为。而一个国家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来源于国家的学习(和反思)。此外,国际间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而促成这种变化的就是国家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8.
国家身份的实践会产生区域效用,区域合作的发展亦受国家驱动。从国家身份视角出发,探究国家身份如何在区域实践中塑造区域认同。为此,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将身份概念与地位概念相联系,形成"身份地位化"认知,进而指出区域大国"身份地位化"是这种区域实践的主要过程;认为国家通过领导区域规范及机制的建构,既实现其区域大国从身份向实际地位的转变,又塑造了区域认同。在东南亚区域认同塑造中,来自域内的印尼的"区域大国化"与来自域外的英国等国的"区域大国化"形成了竞争关系,前者脱颖而出并成功塑造区域认同,其关键在于有效推动了区域规范及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国家民族主义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阿拉伯世界 ,国家民族主义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以国家为载体的国家民族主义主要是通过宣扬传统文化、改变原有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发展现代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方式来进行文化整合。然而 ,这种由民族主义主导的文化整合进程 ,由于无法妥善地处理寻求差异与追求共性的矛盾 ,无法有效地区分政治认同与族裔认同 ,因而导致了政治认同的混乱和文化整合的不成功。  相似文献   

10.
雷建锋 《东北亚论坛》2019,28(5):102-126
国家身份是指国家在特定国际背景下持有和表现出的个性与独特性的形象,即国家是什么和代表什么,在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形成和变更,包括内在身份和社会身份。内在身份是由国家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属性决定,社会身份是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的互动中建构而成的。国家角色是外交决策者对于适合本国的一般性决策、义务、规则及行为的自我确定,同时包括了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在持久基础上应尽职责的自我确定。国家身份决定国家利益,国家利益规定国家角色,国家角色塑造国家对外行为。中美俄三国的战略影响使其对外政策具有强烈的相互依存特性。三国内在身份差异决定了美国会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中俄社会身份的趋同有利于两国在国际问题上达成相同或相似立场,国家角色认知差异使两国选择结伴不结盟关系。  相似文献   

11.
赵银亮 《南洋问题研究》2006,25(3):21-28,35
东盟方式被看作是一个身份建构的过程,这一建构不仅有赖于东南亚社会化的深入、决策体制的传统和文化特殊模式,而且也有赖于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和惯例。东盟外交和安全文化的缘起,是基于持久的为寻求独立的国家性和国际社会的主权平等基础上的。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蕴涵着对东盟方式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中国视角中的印度与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印度重新意识到东盟对其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重要性,及时提出“东向政策”。印度调整东盟政策,提升与东南亚的战略关系,是印度实施全方位外交、推行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将给东亚区域合作及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中国应适时调整与东盟、印度的关系,增强中印两国在东南亚的共同利益与合作愿景,推动中、印、东盟三边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3.
Most schola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nationalism presume that nationalist ideology acts uniformly to hind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globalization, and free trade.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by develop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incentives majority and minority nationalists face in the realm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Defining nationalism as the promotion of the autonomy, unity, and identity of the nation, it argues that nationalists have strong possible motivations both for and against close economic ties with foreign nations and states. As a result, oftentimes nationalists must make trade-offs among their goals of autonomy, unity, and identity when developing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preferences. Case studies of nationalist organizations in Quebec, India, and Ukraine that favor a high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usefulness of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中国—东盟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冷战后东亚地区认知结构的变化及中国对东盟规范的内化使中国有了新的身份定位,在这种身份定位指导下的国际实践加深了东盟对中国新身份的重构和认同。中国身份定位的温和与理性及中国自我利益的不断扩大是导致东盟认同中国新身份的重要因素。身份政治理论在给我们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学理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解释和指导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越南的会计改革都在走与国际会计趋同的道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虽然都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内容,但都与本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保持一致。因此,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都反映了本国的要求,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找出差异,再进行分析与协调,将是中国与越南及东盟国家会计趋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同东亚地区其他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相比战后日苏关系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既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关系的特点,又有冷战中相互对立阵营中的主、配角之间的关系的特点。从地缘政治上看,日俄虽然是东北亚的邻国,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两国关系又更多地表现出欧亚国家关系的特点。日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主流政治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战后日苏关系又呈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身份叙事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洋 《东北亚论坛》2022,31(1):96-116
国家身份可以划分为总体身份和具体身份,具体身份是总体身份在不同场域的具体投射。作为话语实践的一种形式,叙事则是身份建构的主要机制,它将一系列关于总体身份和具体身份的隐喻以特定逻辑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总体身份是负责任大国,而这一身份的主要表现则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身份通过领域或功能以及地域两个维度被投射到北极场域,形成了"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这一具体身份。本文在论述叙事和国家身份形成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这一身份隐喻通过叙事被投射到具体场域中的过程。通过叙事,"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同中国的国际责任、各国的共同利益等话语联系在一起,成为负责任大国身份在北极场域的延伸,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观目标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20,(1):113-126,128
2018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北亚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中国与朝鲜、韩国的关系同时改善并加强。中日关系也重回正常发展的轨道。然而,韩日关系则反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持续恶化。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与韩日关系发展变化往往具有同一种倾向,即中日关系恶化,韩日关系也会倒退;中日关系改善,韩日关系也会回暖。然而,2018年以来,中日关系与韩日关系则出现反常的"逆向发展"倾向。韩、日同中国之间关系有所改善,而韩日之间关系则明显恶化。这种逆向发展现象产生的原因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侧重分析2018年以来韩日关系恶化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韩日关系前景做以评估。  相似文献   

19.
中日四份政治文件代表着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脉络,两国从结束敌对状态、建立邦交关系发展到战略互惠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从第四份政治文件的签署到现在已有十多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实施、美国从“亚太再平衡”到“印太战略”的调整、日本追求战略性外交的努力等,国际形势、地缘政治格局、国家能力和心态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基础,根据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现状构建了新的理论模型,从体系层次、国家层次和个人层次上来解析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得出当今国际社会已经具备了升级中日两国关系的新的时代契机和因素。中日关系的深化、合作领域的拓展、合作程度的加深将是中日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对东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稳定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老挝贸易正常往来的历史并不长,是在1988年12月双方签订了两国政府问第一个贸易协定以后,两国的贸易关系才得到全面恢复。老挝有很多农产品都是纯天然绿色商品,在中国很有市场。由于老挝是个农业国家,中国生产的农用手扶拖拉机、柴油机、碾米机、脱粒机、农用运输车、化肥、农药等都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