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主体视野下的审美文化自由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是人类诸种审美性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的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从最根本的意义看,审美文化体现出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因而具有自由意识的本 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审美市场经济就是从审美的肯定角度和否定角度进行市场经济的价值再评价。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正价值(美),我们要有审美的境界;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负价值(丑),我们要有审丑的勇气。美与丑的二维价值冲突,本质地揭示了人在全面发展占有自我本质的进程中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对立。审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段市场经济进行审美,以求在物质福利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窘迫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审美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存在的价值样态。在人类与数字科技深度交往的数字时代,大众文化呈现出生产主体走向多元化、部分产品内容低俗化、传播方式图像集群化与文化品味日趋同质化的时代症候,日渐陷入去价值化、淡化他者意识、弱化审美理性、形塑审美茧房的隐忧之中。其原因在于社会加速流动的现代性境遇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根基,审美资本主义催生"符号审美"的消费意识形态,数字媒介技术制造大众文化的"审美幻象"。对此,只有加强主流舆论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弘扬崇高的社会风尚、培育数字公民的审美素养与科技伦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大众文化崇高的审美价值取向,赋能现代中国数字文明新样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4.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崇高信仰的确立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娱乐至上”为特征的泛娱乐主义在青年群体中迅猛传播,成为一股破坏力极强的社会思潮。泛娱乐主义思潮以丑为美,以庸俗、媚俗、低俗作为审美价值导向,对主流审美价值观形成冲击与挑战,是不折不扣的审丑思潮。由于青年群体的审美能力尚未成熟,泛娱乐主义思潮可能引发青年审美认知力、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缺失的多重隐忧,最终导致青年审美世界的虚无。对此,要完善青年审美教育体系,培育马克思主义审美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青年审美价值共识;强化娱乐空间监管,主动应对青年审美风险。  相似文献   

5.
贾晓春 《学理论》2013,(6):138-139
长期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人们所忽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具体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消遣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崭新的美学现象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语境展现了出来,并且日趋走进美学的阵营。它大大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范畴,把审美引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导致审美者的心理也发生着快速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自然审美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愉悦身心。进行自然审美可从把握最佳审美时机、选择最佳审美位置、充分发挥审美想象、联系文化历史审美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审美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面临着很多困境,其中审美文化概念的泛化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者声称审美文化的泛化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深度的削平和诗意的缺失,本文试图从文化的平民化有助于打破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之间的文化壁垒的角度思考这一泛化的必然性和进步的意义,并以一种辩证的视角提出泛化后可能会引起真正的理想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视域中,审美之维重建形而上学的诸种尝试与理论回响,使澄明形而上学与审美之关系的研究成为理解现代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路,形成着在当代理解形而上学本真意味和探索形而上学新的样式的可能视域。追溯形而上学与审美之维的纠缠关系,奠基于本体论的传统形而上之思,伴随反思理性形而上学的演进而发展,最终在重建形而上学的尝试中逐渐形成回应现代性症候的审美现代性视域。在审美现代性视域中,审美之维力图调和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理论结构的理论尝试,谐和"形而上"统摄"形而下"异化关系的实践努力,推动着现代形而上学的理论发展,但最终却困守于形而上学抽象的现实运作,使审美之维重建形而上学的思路打上乌托邦烙印。在这一问题域中,产生着透过审美之维的线索理解形而上学的现代遭遇与时代样式的可能视域。  相似文献   

9.
王丙珍  关小云  战庆学 《学理论》2012,(22):122-123
鄂伦春族文明为生态文明,鄂伦春族文化蕴涵了更多的生态智慧,维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关系,保护着养育自身的生态环境。鄂伦春族把保护生态和谐观即和而不同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口头文学中,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口口相传。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具有的丰富生态审美文化意蕴,涵盖了生态审美范式、生态审美理想与生态哲学观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从民间文学入手,揭开仡佬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奥秘。自然环境.自然观、道德观、价值观.社会风俗.社会经济,民族压迫和民族融合,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等方面共同影响着仡佬族审美心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刚 《理论导刊》2007,(6):83-85
大学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文化,审美主体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以“中和之美”的趣味为美学追求,积淀和生成着大学的文化精神。在当前的消费文化语境下,大学的审美文化精神被淡化、遮蔽甚至割裂,导致了大学人文性的偏离和丧失。加强美育,实现大学人文品性和审美特性的重塑,既是大学审美文化精神的本源式回归,更是大学应对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冲击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现代视觉文化是一种以视象-影像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反映了消费时代的人们在生存感受和文化理念方面的全新变化.这种变化在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里有其深刻根源: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所固有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决定了视觉文化的两面性.因此,通过对审美现代性资源的重新梳理可为我们评判当代视觉文化提供一种适当的视野.考虑到今日审美现代性有审美本质主义之嫌,对现代视觉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以适当的反思批判为主.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3)
审美是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审美活动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审美文化兴起于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不仅涉及美学理论系统内部问题,也与当代人所面临的现实文化环境紧密相关。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呈现大众化、感性化、消费性和多元性特点,审美与日常生活也会是更加融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王丙珍 《学理论》2011,(19):58-59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学认识价值、艺术价值、道德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等,其中,审美价值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价值得以发挥的基础,又是实现这些价值的最终目的。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根基,通过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从艺术生产模式、语言使用和情节人物处理、人生真谛与生活之美、地域民俗风情等四个方面论述赫哲族"伊玛堪"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儒家仁学是一种人生哲学,以个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它即是一种伦理精神,又表达了一种审美趣味。儒家仁学不仅要在道德生活中寻求普遍的和谐,而且坚持从这种和谐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进入审美境界、实现艺术人生就成为其人生哲学的目标与归宿。儒学仁学的道德审美理想不仅对于人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能够为当代人树立合理的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6.
程镇海 《学理论》2010,(20):191-193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成果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对象,都表现出“转向”。该文着眼当代审美文化转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新语境新挑战,主要探讨当代审美文化转向之背景下,关注农民、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必要性及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粟世来  田泥 《学理论》2010,(24):135-136
传媒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和渗透丰富了艺术样式和艺术表现的手段,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纯艺术象牙塔的根基,打破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中的等级限制和垄断,搅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和格局,填平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它拓展了审美文化的界域和范围,使得审美具有了大众消费的平民性、民主性,面向广阔的日常生日敞开。传媒及其意识形态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审美生活转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亚审美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导致部分学生审美感知的浅表性,审美体验的感官性和审美接受的盲目性。随着大批古典名著被改编、大量历史名人被戏说,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正成为亚审美冲击波的重灾区。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要迎接挑战、寻求进路,可以在吟咏诵读:从审美感知到审美感悟、以意逆志:从审美体验到审美鉴赏、灌注人文精神:从审美接受到审美批评等多个维度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李波 《各界》2010,19(1)
高职院校过分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笔者从<大学语文>中所蕴涵的审美和育人功能的角度,指出<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民族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文化气质等方面有着专业技能课程无法匹及的优势,发挥着其它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提升和思想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5)
由于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游客在旅游景观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民族的旅游审美特点。研究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表现及成因,对于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接待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