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信息化的内在价值看,其与政治发展的公平和民主价值取向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信息化强化了民众对公平价值取向和民主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建设诉求,并且呈现出对公平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建设诉求越来越明显地超越对民主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建设诉求。基于信息化对政治发展影响、国内外政治发展经验教训及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新形势,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我国政治改革路径应该选择由公平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到民主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建设路径。其推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当前到2020年,要以公正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建设为主,民主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建设为辅;第二阶段,从2020年到2050年,则以民主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建设为主,公正价值取向的政治制度完善为辅。通过这两个阶段政治制度主次分明的发展,逐步推进我国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胡希旷 《探索》2005,3(1):21-24
注重社会公平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它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强调社会公平,是因为社会公平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平衡、和谐和稳定,关系到社会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是任何社会都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原则。注重社会公平也是我们党解决发展中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图片报道     
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党和国家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在阐明新的发展理念的同时 ,包含着极为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的价值取向 :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和建设社会主义全球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将保证中国社会发展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5.
王仕国 《求实》2004,2(11):35-37
科学发展观在阐明新的发展理念的同时,包含着极为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和建设社会主义全球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将保证中国社会发展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6.
王旭辉 《新视野》2012,(5):36-39
伴随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进和城市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城市化理论已经或正在经历五个维度的价值取向转变:从以工业化为核心到三次产业均衡发展,从单一维度城市化到多维度城市化,从一元城市化模式到多元城市化模式,从经济、产业理念主导到人本、生态思维,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针对上述城市化理论价值取向的共性问题——"包容性"不足,包容性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整体性反思框架,而"包容性城市化"则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怎样发展"和"为何发展"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具有深厚的价值内涵.以人为本确立了人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规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内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三重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志龙 《学习论坛》2009,25(5):8-1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应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把握其深刻的三重价值."为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立场,也表征着正确的价值取向."靠谁发展"与"为谁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主体性原则,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价值力量.在"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密切结合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发展"问题,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蒋宏宾 《唯实》2008,(7):4-7
新一轮思想解放是关于发展观问题的思想大解放,其重点在于解决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东部沿海地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地,也必然是解放思想的前哨。科学发展观本身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又成为在发展问题上深入解放思想的评价标准和判断尺度,这深层地契合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0.
论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春福 《求实》2005,(2):61-63
公平和效率构成了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 ,效率取向追求的是公共政策对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公平取向关注的是公共政策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合理性。建立一种整合机制 ,把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统一起来 ,有效地发挥公共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之间的历史传承不单单表现为若干理论要素的前后相继,更主要地体现在理论主题、理论取向、理论追求等方面的彼此衔接.在"如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题下,科学发展观提出,所谓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在探索自主发展模式的取向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选择.在寻求发展规律的理论追求中,科学发展观拓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外延、深化了其内涵,并系统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方法论.正是在这些方面,科学发展观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思想的当代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社会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规律及其对现实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添生 《求实》2005,1(4):35-37
追溯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取向的发展与变化,无论是今天的中国还是中国的过去都曾出现过社会主导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的抑制甚至替代现象,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全面、不协调的倾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和要求,更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反映了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常怀爱民之心;必须坚持求真务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自我约束,常作为政之反思,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实现科学发展与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理论建构上的与时俱进与理论发展上的一脉相承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品格的本质规定性;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内在价值取向的本质规定性;在发展主体上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实践特质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课题组 《探索》2001,(6):112-114
教育的产业发展不仅与其自身的生产属性有关,还和教育与经济联系的紧密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关,因此,走"教育产业"或"教育产业化"的路子都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选择"产业发展"和"事业发展"二元结构的模式,确立"教育的产业发展"模式才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教育的产业发展政策取向应是逐步开放教育市场,建立起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办、民办、私办等多种形式并存、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教育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中介组织在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教育体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服务、评估鉴定、维权保障、协调关系、社会监督、科学研究等方面。从我国国情出发,健全我国教育中介组织,其发展取向是:发展评估中介,促进教育改革;培育专业人才,强化职业道德;独立发展运作,开展市场化经营。  相似文献   

17.
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资源的多元化以及社会治理环境的变革,加快了广东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转型需求。促进从"由上到下"到"上下结合"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转型,从"活动促进"到"常态运行"的志愿服务发展方式转型,从"志愿个人"到"志愿之城"的志愿服务价值取向转型,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建喜 《世纪桥》2007,(11):143-144
青年价值取向是指青年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它直接关系到当前青年的成长方向。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当前青年价值取向问题的前提;准确理解价值取向标准是当前青年价值取向问题的关键;维系和巩固价值取向是当前青年价值取向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席成孝 《求实》2007,1(9):20-23
在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本性、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等多重价值取向。资本逻辑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物质生产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能够实现其物质生产多重价值取向的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实现这种统一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刘志雄 《探索》2001,1(2):20-23
价值取向是主体的意向、意愿和要求及其实践活动的表征.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其政治价值取向是人民主权,经济价值取向是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是整合,政治体系价值取向是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