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在于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通过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城乡二元化的弊端,并提出未来我国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思路。  相似文献   

2.
发展型社会政策因为主张社会开支的投资取向,在国际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领域受到高度重视。但它在社会救助过程中也难以独当一面,需要与传统消费主义原则结合构成新发展主义的政策模式。本文分析新发展主义社会救助原则对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适宜性,进而在考察我国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政策发展的基础上,剖析其中蕴含的发展主义政策取向及其存在的问题,对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政策发展进行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过度追求社会救助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就要保证社会救助支出结构要合理;社会救助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社会救助工作以追求社会正义为目标,以生产自救和互助合作为救助方式,以兼顾公平与效率为方针,以保障民生为基本理念。毛泽东的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各方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毛泽东农村社会救助实践所体现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是随着革命斗争不断深入发展的。从毛泽东农村社会救助实践的角度挖掘其所蕴含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是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益,从而促进社会底线公平的制度安排.随着适度普惠型社会政策的提出,我们需要转变救助理念,进行制度创新,以制度化建设为核心,完善政策法规,整合救助资源,提高救助水平,惠及更多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主要内容。我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要解决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农村广大人民的基本权利,更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有力保障。因此,要解决好农村问题,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就是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平与效率共生的时代,社会政策应该致力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阮曾缓琪的《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及社会政策及其研究立场都有独到的见解,是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转变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但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诸如救助主体权责不清、救助对象身份难辨、救助过程疏于管理等.与社会救助相关的行政管理与行政技术的改进是解决社会救助问题的根本之策,管理方法与行政方式的转变是化解社会救助障碍和矛盾的关键.引入战略性管理可以有效保证政策执行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全方位变革社会救助和行政管理运作模式,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合理化与科学化进程,系统解决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制度是贫困群体的"最后一张安全网",在保障弱势群体和抵御社会风险中发挥关键作用。新时期,"全景式"反贫困治理面临支出型贫困、阶层固化、贫困代际传递、救助成本攀升矛盾等新风险,制约社会治理的功能发挥。以"全景式"反贫困安全网编织为切入点,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运用积极的社会政策组合工具,借鉴国外安全网编织技术经验,整合低保救助制度与专项救助制度无缝衔接,推进制度整合进程,保障公民生存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政策的公正性: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政策一般具有公平正义的显著特点,它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依据公正理念设计社会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机会;可以调剂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不公正现象。其具体路径包括:以权利公平的社会政策保障社会和谐;以规则公平的社会政策引领社会和谐;以机会公平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和谐;以分配公平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完善我国的社会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纠正改革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目标及实践中出现的偏差,从确立追求社会公平的社会政策目标、建立广泛参与的社会政策决策机制、增强政府供给社会政策和增进社会福利的动力等方面推动我国社会政策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助是基于贫困存在的制度安排,它是保障民生的最后一层安全网,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仍然面-临着居民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城乡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需求既包括社会认同、维护社会公平和消除社会结构紧张等宏观层面的需求,也包括贫困群体的就业、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居住等微观层面的需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应重点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救助水平均衡化、加强基层救助工作平台建设、建立科学的家庭财产收入核查制度、拓宽救助领域,把扶贫与解困结合起来等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青岛市构建以低保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救助的主体地位;要有效整合资源,完善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要强化信息共享,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力度;要加大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要不断扩大专项救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把社会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点明确了教育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已成为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追求之一。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应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益的统一,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政策的发展是国际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在近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政策的作用得到了显著的彰显。发展型社会政策不仅强调经济政策应该包含的诸多因素,同时又主张社会政策应关注人力资本投资,增进人的发展能力,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念,对当前西部社会政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会对社会工作学界产生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贫困问题严重导致了大量流浪现象。由于社会贫困和社会经济转型等原因,中国的流浪乞讨问题也很严重。虽然世界各国的住房救助政策主要针对社会最贫困群体,但流浪者居无定所,以流浪为主,因此难以被住房救助政策有效覆盖。尽管中国目前城市工作贫困阶层住房状况比较差,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社会流浪现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上一代愿意为子女购房提供帮助。此外,在遇到经济危机时,农民工可以返回农村暂时逃避危机而不至于流落街头。为了保障流浪者的尊严和提高社会文明的水平,中国需要在街头救助以及住房政策等方面采取更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施行,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体现了生育政策从"效率"向"公平"的价值回归.然而生育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缺失社会性别意识,看似对女性保护的政策法律,没有考虑其执行效果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忽视了女性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的利益诉求,加剧了女性的不利地位,背离了生育政策的价值追求.所以,政府应该加大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在生育问题上增加投入,确保女性不因为生育而丧失社会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针对农村孤儿的社会政策经过了从救助制向福利制的转变过程,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村孤儿的社会政策变为完全福利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但在社会转型期的调整过程中,需要我们从观念、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配套改革,才能推动农村孤儿完全福利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中的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虽然在保障当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政策执行过程存在政策排斥、资本排斥和信息排斥等社会排斥因素,移民搬迁出现普遍的“搬富不搬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移民搬迁设计的“挖险根”和“挖穷根”的目标和宗旨.这种偏离不仅对普通农户和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还蕴藏着区域性社会风险并对移民搬迁活动的公平与效率原则是否兼顾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同时也是有着独特的价值诉求和特定政策意图的人类活动。作为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公共政策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社会价值分配的重要形式。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社会公平的价值诉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它是通过政策主体的行动、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政策过程的推进来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