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时事报告》2009,(1):69-69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2.
李秋华 《浙江人事》2009,(11):18-19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政策,是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如何选好建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切实增强就业见习制度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就业见习工作中实现政府、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三赢”,是各级人事部门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金华工作实际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3.
《浙江人事》2009,(7):39-40
为了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湖州市出台《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八大计划”,确保2009年全市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5000个以上,其中企业12500个(含见习岗位1000个),机关事业单位1000个,农村和社区600个,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200个,其他岗位700个,确保有10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4.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就业任务可谓是十分繁重。日前,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更是发文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知要求,各地还应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拓展相关产业、企业、科研项目、基层等就业岗位;加强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同时各地、各部门还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过以上诸多措施的实施,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这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的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而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的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问:目前政府对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什么新的优惠政策?答:2013年至2015年,我们在进一步落实中小微企业录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同时,还将对到宁波中小微企业首次就业、工作满一年、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以下三类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毕业生就业补助:宁波生源毕业生、非宁波生源硕士以上研究生、与宁波签订人才智力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补贴额度专科学历3800元,本科及以上学历6000元。问:新的政策中,对我市大学生创业载体有何扶持?  相似文献   

6.
2005年,内蒙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方针,制定实施相应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我区高校毕业生总量由1999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08万人。目前,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而基层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人才匮乏,加快推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推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过程中,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要求各地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督促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依法与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高校…  相似文献   

7.
斯嘉平 《浙江人事》2009,(12):14-15
今年是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临安市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有3700余人,加上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需求减少、企业减员等诸多因素,今年我市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临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市人事、劳动等职能部门积极通过举办招聘会、完善就业政策等多种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创新思路、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湖北宣传》2009,(2):13-13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1月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近期,有关部门将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教、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各媒体要认真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一是大力宣传国家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公文摘登     
《内蒙古政报》2011,(13):38-38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的通知一、督查目的: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查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晰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畅通扩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健全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0.
法律服务     
《公民导刊》2004,(7):58-58
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哪些就业优惠政策、禁售盒标焦油量15毫克以上卷烟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2012年,福建省内高校毕业生和省外高校闽籍毕业生总数达到23.6万人,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总数超过40万人,成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主体。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福建省政府于日前出台《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此作出具体部署,并从提高省级项目补贴、鼓励基层一线就业、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组织万名毕业生就业见习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2.
各地信息     
中国今年起将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以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见习时间一股为6个月,期间可享受保险和基本生活补助。  相似文献   

13.
《浙江人事》2009,(9):38-39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对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作如下分析:一、近年桐乡市生源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概况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促进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稳定性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文通过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构建了个人职业素质提升、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企业制度体系完善、政府就业市场调控四位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促进机制,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定性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伟新 《浙江人事》2008,(12):29-29
一是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介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服务,组织开展公益性专场招聘会,积极参与网上招聘活动。与教育、经贸等部门协调合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机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特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等相关政策,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16.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六期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2011—2021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与非农村籍毕业生相比,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高,在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岗位类型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支收比等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不同就业形态、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的选择。结合研究结果,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本、多方加强精准帮扶以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7.
陈朝晖 《浙江人事》2008,(10):43-44
随着高校扩招和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专业设置、就业管理模式不尽合理,以及毕业生期望过高、诚信危机和困难群体等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尝试就如何做好若干就业服务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陈燕  孙群 《浙江人事》2007,(9):39-39
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走多样化就业之路。一是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就业。对在农村或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时可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明确,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被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的,依据其在农村和社区工作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相似文献   

19.
《就业与保障》2013,(7):45-45
6月17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与10所高校千名学生代表围绕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交流。据尹蔚民介绍,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总量近1600万人,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就业与保障》2014,(8):35-35
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南平市公务员局采取五项措施,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建立实名制登记,开展就业跟踪服务。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见习、就业培训、求职补助及就业推荐等促进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