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把政治建设纳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由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和独特优势。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强调政治建设,围绕政治领导、政治纲领、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能力等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征和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外政党的历史表明,政治发展包括着政党制度,而政党制度决定政治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标志,政党制度建设的发展深刻体现政治发展的规律。一个国家的政局要稳定,首先必须稳定政党制度。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方向的改变大都是从政党制度建设方向的改变而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多样性是宇宙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3.
伍建军  樊欣 《前沿》2022,(4):5-13
党的政治领导力指的是党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以及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与西方政党比较,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在于:指导思想不同导致思想引领力不同,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所带来的社会号召力不同,党内组织制度不同导致政治组织力不同,政党关系不同导致社会资源整合力不同,政治合法性来源不同导致政治公信力不同,政治核心产生模式不同导致政治凝聚力不同。  相似文献   

4.
政党认同是个人对政党心理上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本文简单介绍美国政党认同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其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政党认同在美国大选中的作用。在政治态度方面,政党为公众提供简化信息并引导大众观念,政党认同会影响其效果,而政治态度对政党认同具有反作用。在政治行为方面,政党认同与政治参与呈正相关的关系,并通过四个路径影响投票选择:意识形态、群体归属、执政绩效和候选人评价。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思考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这一重要建设理念,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概念带来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理念的政治哲学基础在于政治知识化,即建构和谐的政治与知识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理念的政治哲学追求则体现为塑造政党的知识化和哲学化,最终形成政党的政治智慧.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思考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彰显了这一理念的科学性和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政治潮流、"民主、和谐、发展"已成为国内政治主题的今天,从民主政治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政党制度,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来加强政党制度的建设就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因此,以民主政治为评价标准,在政治参与视野中吸收借鉴西方政党制度中有益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发展理论入手 ,论述了政治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理论的发展情况以及东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概念、政治发展目标、方向的不同认识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如何坚持和完善进行论述 ;用政治发展理论探讨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外学者没有做过的工作 ,本文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 ,研究中国政党制度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了"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论断。这个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体现了对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必然途径。加强党内政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对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运行的必要条件。政党制度主要是对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党与政权之间、政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政党制度通过对这三方面关系的规范,保证公民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从而实现民主政治并使之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政党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传播和价值引导,能够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获得政党成员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进而完成社会整合。政党是社会整合的主角,而政党制度在政党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平衡党际关系,决定社会整合的不同结构形态。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自然应着眼于政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从剖析多党合作制度下的社会整合同心圆柱结构人手,以意识形态整合、利益整合、组织整合三维度寻找提升政党制度社会整合效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韩华 《人民论坛》2012,(26):240-241
印度国大党从一个最初政治诉求只是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在政府中争得更多的职位的政治组织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政党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如今,它尽管要面临其他政党的挑战与制衡,它仍然还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仍掌握着印度的方向与未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政党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和历史的选择,在政党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关键问题不在于变换政党体制,而在于政治各要素之间的政治交流是否通畅,政治流通互动是否良好,使民众的政治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拓展政治流通现代路径要把发展党内民主,推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重视民众通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新兴媒体等政治沟通渠道实现参政议政,满足民众参政意愿。  相似文献   

13.
营造党内健康政治生活,厚植先进政党文化不容忽视.政党文化是政党的魂灵,是党员的精神家园.先进的政党文化在塑造政党及其成员行为等方面承载着"以文化成"等重要功能,能够为营造党内健康政治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借助政党文化的功能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当前党内政治生...  相似文献   

14.
政党作为特殊的政治组织 ,具有特定的政治参与功能。充分发挥政党在公民参政中的作用 ,有利于政治的稳定。从这个视角来看 ,在中国现阶段,利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资源 ,允许新的社会阶层成员中的优秀分子通过加入共产党来实施政治参与 ,是缓解政治参与压力 ,实现政治稳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政治观是对政治问题的总看法、总观念.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或一个政党、一个团体,要确定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政治观,一方面与这个国家所面临的政治矛盾、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的客观情势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政党、政治精英人物的主观认识分不开.尤其是当国家的政治矛盾、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发生变化后,政治观的调整、演进、转换,成为关键的环节. 近代以来,世界诸国的政治发展,由于面临着反封建斗争或反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必然要经历一个革命的阶段,与之相适应,必然形成革命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6.
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层次非常复杂,处于核心层次的是政党意识形态层次,位于外围的是政党心理层次,处于两者之间的是政党价值层次,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彼此制约,共同左右着党内政治文化的走向.政党意识形态层次决定党内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其他两个层次功能的发挥;政党心理层次是政党意识形成的准备阶段,是党内政治文化中最为复杂的内...  相似文献   

17.
香港的政党演进与政治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香港的政治发展为政党演进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香港的政党演进推进了政治发展.此外,香港的政党演进与政治发展存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民党的党务革新、解除戒严、解除党禁和报禁,以及终止“戡乱时期”,台湾进入重要的政治转型期。突出的标志是一批新党相继建立起来,呈现国民党一党优势下的多党竞争局面。随着政治转型的不断推动,台湾的政党体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推动政党体制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思想意识及选举制度都会对政党体制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对台湾来说,省籍与族群矛盾、国民党长期的威权统治和黑金政治以及民主化和本土化等,都是台湾政党体制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原因。展望未来,台湾政党体制似乎出现了政党的集中化、政党的力量对比有利于民进党以及政党的趋同化加剧等几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香港的政党与政党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平 《思想战线》2004,30(6):50-55
在港英政府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随着选举政治的兴起 ,香港的政党破土而出 ,并逐渐发展起来。香港进入特区时代以后 ,政党的格局趋于稳定。随着政党的形成和发展 ,香港的政党政治也逐渐稳定下来 ,形成香港特有的政党政治。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发展 ,又改变了香港的政治生态 ,使香港的政治发展出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理论资源在政党的政治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对于政党的政治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的一个老党、大党,苏共没有能够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扩大和更新自身的理论资源。苏共政治生命的完结,是其单一化理论资源不断枯竭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