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华 《社会主义论坛》2020,(5):I0005-I0005
云南省宾川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脱贫后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夯实群众增收基础,防止脱贫人口返贫,防止边缘人口致贫,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大产业"发展格局。坚持"抓产业、建基地、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发展理念,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可持续脱贫任务艰巨、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特殊贫困人口亟需强化社会保障、低收入人口遭受"挤压"效应等。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举措、就业扶贫举措以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等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产业是峨边民族地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四新"联动、"三化推进"、"两规总揽""、一制保障",倾力打造冬作马铃薯产业第一县。  相似文献   

4.
着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不仅能助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在四川的决战决胜,也能为乡村振兴打好扎实的基础。把产业作为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基石、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把实现农村居民增收作为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四川走出了一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峨边县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扶贫与扶智并举,通过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全方位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巨大,地方财政配套及群众筹资困难,产业支撑较为薄弱,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基础"、"增收"、"解困"、"投入""、机制"五篇文章,推进全县综合扶贫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6.
沐川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为方向,以建设全省现代林业产业深化提升县为契机,着力打造"立体、循环、品牌、科技、活力"林业,推动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7.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9年12月20日至21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花卉是云南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8个重点产业之一,花卉产品的附加值高,对农户增收贡献大。发展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鲜明比较优势的花卉产业,无论是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还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促进产业扶贫,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产业兴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防止脱贫农民返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就农村而言,农业是主打产业,只有从健全产业发展机制、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才能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脱贫农民返贫,才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防止脱贫农民返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就农村而言,农业是主打产业,从健全产业发展机制、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才能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脱贫农民返贫,才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小凉山地区是彝区、山区、贫困地区三重叠加区域,在各方帮扶下已经全部"摘帽"。脱贫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贫困发生地来看,贫困发生的主要地是在农村。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突破,乡村振兴接续而上。乡村振兴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但是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议题,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要求我们必须真正从乡村本位出发,探索出一条乡村崛起的可持续路径。为此,针对小凉山彝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聚焦产业兴旺,筑牢发展根基;聚焦生态宜居,发挥生态效益;聚焦乡风文明,推进智志双扶;聚焦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聚焦生活富裕,推进小农增收。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永平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发展基础稳健,核桃品种果大、仁白、出油率高,核桃树不仅是永平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贫困群众脱贫的"致富树",核桃产业还成为了永平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截至2020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158.7万亩,其中核桃挂果面积155.79万亩、干果产量达14.39万吨,核桃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2.
给贫困群众一个稳定增收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使其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现代化生产劳动,促进思想蜕变,将向往富裕生活的愿望,转化为自身努力实现的劳动,达成"有尊严脱贫,脱贫不返贫"目标。勉县在脱贫攻坚中通过组织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贫困人口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既为贫困群众找到了稳定增收的路子,又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支撑。这是勉县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收获,更是推进就地就近就业所应秉持的核心理念。笔者以勉县近年来建设扶贫车间就业、县域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分析就地就近就业在脱贫攻坚中促进增收的重要性,并提出进一步推进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3.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巩固已有的脱贫攻坚成果,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脱贫攻坚成果、分析致贫原因和强化顶层设计落实好政策衔接、激发内生动力以及协同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等方面,探索脱贫攻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与时代价值。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在于协同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位”一体建设,理顺衔接关系,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作用,构建衔接长效机制,创新衔接特色“内核”。尽管推进有效衔接中在党组织核心引领、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铸牢绿色发展理念、提高村民文明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经验。但要看到,依然存在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能力有待持续增强、绿色生态产业的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生态绿色发展的创新意识较为淡薄、村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能力较为欠缺等问题。为此,应当从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能力、加快推动绿色生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践行绿色生态创新发展的理念、切实提升村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四个维度着手,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市委提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要求下,济南市如何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积极推动济南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逐步建立起与省会城市发展相匹配,与经济、生态、文化功能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完善省会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省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旅游扶贫是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扶贫体系。当前,随着精准扶贫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具体化为"旅游精准扶贫"。其主要特征是旅游与扶贫高度融合、贫困人口充分参与旅游开发并切实受益、贫困人口有尊严地实现可持续增收。各地在旅游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许多经验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深入推进旅游扶贫精准化,应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脱贫攻坚要求,对贫困人口的资源、意愿和能力进行精准识别,构建分层帮扶体系、实现精准施策,对帮扶主体、项目实施过程及区域贫困人口实施精准管理,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以专业化队伍对旅游扶贫进行动态化精准考核,以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可持续。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求"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云南省龙陵县近年来把石斛产业作为重要抓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找准优势,积极拓展新思路,多措并举,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引领乡村振兴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省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了全部脱贫,在脱贫过程中,产业脱贫发挥了引领作用,提高了农民收益,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为巩固产业脱贫成果,保证脱贫户不返贫,需提前识别潜在风险,构建巩固产业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支撑乏力,增收途径有限、增收困难是制约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核心是要把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决策落到实处,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农村资源,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相似文献   

20.
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乡村产业发展是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衔接基础,而创新创业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因此,创新创业可以成为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为此,需要涉农重大创新和一般创新的点面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资源、扶持农民立足乡村资源的微型创业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