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将发生积极变化。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打洛镇傣族与缅甸北部掸族的跨境宗教交往为切入点,分析由这一交往结构所引发的跨境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互动,以此来判断打洛边境傣族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我国各民族之所以能产生共同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条件有:一、地理条件:内部交往的相对便利与对外交往的相对困难;二、历史条件:封建主义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的不发达;三、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各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长期交流与融汇。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主要有:1、内向的认同与外向的拒斥。2、注重教育传授、提倡继承传统,贬斥标新立异,较少自由创造。3、强调和谐与适应环境,忽视个人的主体性和对环境的抗争。  相似文献   

4.
民族过程是民族交往变化、发展的过程,受到居住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代民族过程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并对未来中国民族过程的趋向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心理变迁成为我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少数民族心理的生成是被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的。然而,随着实践方式即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变迁与民族文化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出现了对生产方式变迁和民族文化延续性断裂的不适、哀伤和惆怅的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身份认同的茫然和迷惘。对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去分析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辩证认识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培育适应城市化与现代化、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少数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6.
人类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与交融。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尚有部分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在地理分布、语言文化、职业结构、城镇化进程等多个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疏离和隔阂。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公共治理的政策和措施,消除族际交往障碍,增强各民族共同的利益纽带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山地生境与贵州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在民族演进过程中,贵州各民族物质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独特性、地域差异性、历史不平衡性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融合等诸方面的特征。并着重阐述了贵州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的共同基础是山地经济。  相似文献   

8.
李劼 《思想战线》2004,30(4):64-68
文化变迁是一场纷繁复杂、生动万千的过程 ,不是某种文化在同一时间全部发生变迁。从纵向看 ,文化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横向上看 ,文化变迁始于文化中某个成分的变化。一个民族与周围民族的交往 ,往往会打破其文化运作的均衡状态 ,又终因文化的整体性特征而形成新的平衡。由于民族间及国家间交往的频繁 ,文化变迁中的自变量越来越难以预测  相似文献   

9.
毕芃 《今日民族》2021,(2):25-27
文化为媒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优秀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对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能带动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多维流动,有效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内在动力。国家层面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与新使命。旅游业应据此进行改革创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嵌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王亚军 《创造》2024,(1):26-2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传统节日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一。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特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自古以来,因民族种类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而成为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沃土和宝库。对于新时代云南各民族而言,节日文化作为文化再生产重要类型,依赖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内部延续和传承习俗惯例,在官方和民间指导参与下,通过村落仪式、日常社会互动、经济交往和社会交换等载体予以呈现和共享。如何依据云南民族传统节日互动特点,挖掘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共生成为实践性较强的现实议题。  相似文献   

12.
龚锐 《思想战线》2002,28(6):57-61
西双版纳特定文化社区中的基诺族、哈尼族、傣族,在节日中形成的族际交往关系和消费文化颇有特色,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审视这三个少数民族在节日消费流变过程,可以看出节日消费反映了少数民族文明化和社会化的成果,体现了文化与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和塑模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管秀兰 《青年论坛》2004,(3):131-132
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悠久 ,中国古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两国文化根基一脉相通。但中日两国又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 ,由此打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大相径庭。本文试从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的常用语、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长幼心理取向和求实精神在情感中的折射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让人们从中透视出中日文化的差异 ,以便取长补短 ,完善和发展良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尼两国有着不同的国情与文化传统,但其内在价值的一致性为两个民族文化与习俗的认同奠定了基础。通过平等与互惠的交往,不断强化两国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增加两国交往范围、交往内容、交往频率,有助于推动构建中尼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已成为当代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族际伦理是对民族关系的伦理学研究,它蕴涵在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经验和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存在于民族交往和民族认同的生活实践之中.少数民族的人生仪式、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是族际伦理生成的文化基础,对这些交往场域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存在于民族关系中的伦理样态和道德类型,认识各民族在协调民族关系过程中所采用的道德思维模式、所运用的道德化手段与方法,从而提炼出对协调民族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间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16.
高旗  金子强 《创造》2002,(9):46-47
1、立体气候下的坝子文化云南人把高原山地之上的小盆地称为“坝子”。云南省面积39万平方公里,93%以上是山地。山地既是道路崎岖,沟通不便,亦即沟通不灵、思想养料不足。山隔菁阻,就使云南文化中往往多了信息的隔绝性。即使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如公路、航空与宽带网络条件下,高原山地的非交通优势仍是显然的事实,网络的虚拟性比之亲临体察依然缺乏“体温感”。我们云南人一开口往往极自豪地宣称:云南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叫做“26个民族26枝花”,这当然是民族资源与旅游人文资料丰富的表现,但是换位思考,26个民族也许正象征着…  相似文献   

17.
论少数民族地区女童的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是女童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历史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渗透对少数民族地区女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1.自我意识程度较低;2.同伴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能力较弱;3.独立意识低弱;4.社会知识面窄,知识占有量少。文章指出,要促进民族地区女童社会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1.厘清观念,倡导男女平等以优化女童社会性发展的社会环境;2.教育妇女,促进发展,为发展女童社会性而教育母亲;3.改进教学,培养女教师;4.提高女童觉悟。  相似文献   

18.
中俄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有很大差异。不了解或忽视两国社会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人文交往和经济合作,甚至损害政治互信。但如果处理得当,这些差异会丰富中俄合作的人文景观,增强扩大交往和加深合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普学旺 《今日民族》2021,(11):49-52
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硕果.云南自古就是伟大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石器时代,云南各民族先民就与中原地区、西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有着广泛的文化联系.由于云南各民族先民与内地各民族在族源上具有诸多渊源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先民与内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一直未曾中断,中原王朝也很早就关注对云南的经营和开发.  相似文献   

20.
同为游牧民族,相近的生活方式,加上民族交往中对于自身和对方文化的共同认同,蒙藏两个民族形成了长时期的和谐相处格局,因此一定程度上使文化认同扩展至其他民族,形成多元文化认同是民族和谐关系构建的关键。结合蒙藏关系中的双重文化认同形成,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实地体验、加强他民族精神信仰了解,以及对其他民族语言文化认同等方式扩展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和谐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