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与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OT项目能否成功,特许协议是关键。本文论证了BOT特许协议的民事合同性质,并指出我国应制定专门的BOT法,采用“开放式协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BOT特许协议是一种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式。国际上,BOT特许协议至今没有标准的文本,学术界对其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的认识还存在分歧,没有定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只有在优化政策法律环境上下功夫,鉴于BOT特许协议的特殊性,我国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项立法,以改善项目运行的法律环境,实现利用BOT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BOT中政府保证的相关法律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玮 《现代法学》2001,23(2):126-129
BOT作为一种新型的利用国际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和采用。但其在理论和法律规范上还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政府保证的法律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国政府对BOT中的政府保证基本采取拒绝的态度,这对吸引外国投资者参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有消极影响。因此我国必须抛弃对政府保证的疑虑,对BOT项目作充分而适当的政府保证。本文将就BOT中政府保证的几个相关的法律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BOT特许协议的性质与我国BOT的立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OT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方式对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调整,但我国现有的法律并没有考虑其特殊性,这给BOT项目的运营带来了很多的法律障碍,限制了它的发展。笔者从BOT特许协议的性质入手,分析了中国应当采用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5.
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在国际投资法学界一直存有争议:西方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学者都主张其是国际协议,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都认为其是国内契约,并细化为三类:一是行政合同,二是民商事合同,三是经济合同。本文将围绕BOT特许协议的特殊性,对它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政府介入与BOT特许协议专项立法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BOT是一种新兴的特许权投资方式,其运作基础是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协议。在BOT协议结构中,特许协议是其他协议存在的前提,是运用BOT方式的先决条件与核心问题。BOT方式的特点客观上要求政府介入BOT特许协议。我国亟需就BOT特许协议进行专项立法。BOT特许协议专项立法必须对立法原则作出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地解决政府授权和政府保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BOT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OT特许协议是BOT项目合同安排中的基本合同或基石,因此BOT特许协议的争端解决方式就成为了BOT项目成功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BOT特许协议法律性质的分析以及对BOT特许协议争端特殊性的介绍,引申出BOT特许协议的争端解决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的BOT立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BOT的核心法律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种及灵 《现代法学》2000,22(2):34-38
本文认为, BOT与项目融资的关系、特许权协议的法律性质以及政府保证的范围构成 BOT的三大核心法律问题,并明确指出:BOT作为一种特殊的私人直接投资,与项目融资有着本质区别,决非项目融资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BOT基础协议的特许权协议,应属行政合同;而BOT的政府保证,不仅应包括政府就有关政策、法律问题所作的承诺和担保,而且也应包括对投资回报率等商业性条件所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BOT是一种新型的利用国际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式,主要优点是更快更好地解决了被投资国资金短缺的困难,充分利用外资办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使东道国可以集中财力物力,灵活高效地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应当广泛发掘BOT之投资方式。但BOT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法律政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从与BOT相关的法律问题的角度,对这种投资方式作简单的阐述,并试图通过对BOT的介绍,促进我国 BOT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BOT项目协议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BOT是一种新型的私人直接投资方式。BOT项目协议是东道国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关于项目开发、运营和移交各阶段彼此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BOT项目协议的法律性质,是解决其法律适用问题的前提,直接决定着BOT项目中各方当事人的法律角色。本文认为BOT项目协议不是所谓的国家契约,而是国内法契约,并在比较BOT项目协议与行政合同的基础上,提出BOT项目协议是类似与政府采购合同的特殊的民事合同。  相似文献   

11.
BOT特许协议涉及到多方利益,尤其是公共利益(不确定的第三方利益)。从宁波常洪隧道项目的收费问题可知,我国在BOT特许协议的缔约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缺失的。因此,需要认真对待公众参与问题,尤其是公众参与缺失的原因及其引进的困难。首先,就新行政法理念、行政过程控制与实质合法性三个层面看,引入公众参与是可行且必要的。其次,我们有必要采域外(包括德、美与法)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合同等相关实践与理论之石,启示我国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我国在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的问题上,要以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完善协商与说明理由制度,并将此类纠纷纳入今后的行政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2.
孟国碧 《河北法学》2006,24(1):40-43
BOT方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极大的政治风险和重重法律、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障碍,要求政府提供各种保证.政府保证不同于民法意义上的债务担保,而是政府的一种履约承诺.我国有关政府保证的法律规范及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空白,严重阻碍了BOT方式在我国的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保证的必要性、法律性质、种类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BOT方式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岚君 《河北法学》2002,20(3):18-21
BOT方式中涉及两类重要合同 ,即辅助性合同和BOT特许协议。辅助性合同可以依合同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来适用法律。BOT特许协议则通常明确规定适用东道国法律 ,但是这一实践与合同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却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BOT投融资模式在我国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BOT投资模式基本思路和运作过程的介绍,分析我国现行BOT项目实施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奕 《现代法学》2000,22(6):82-85
BOT方式是国际上为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多方当事人和多种法律关系。本文首先从实证角度剖析了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框架及BOT当事各方间的法律关系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推行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障碍 ,而后辨症施治 ,提出了消除法律障碍和解决法律冲突的立法对策———进行统一的BOT专项立法 ,并阐述了BOT专项立法应涵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BOT项目下的政府保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保证制度是BOT方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关系着投资者的投资态度和整个BOT方式能否顺利运作。然而我国有关政府保证的法律规范及政策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空白。政府保证的内容应依据BOT项目风险的内容而确定,其性质不同于民法上的担保,并且可能存在政府保证过度的情况,我们不能因为惧怕保证过度而完全不做商业性保证,也不能过分坚持国家主权而不作出任何保证。  相似文献   

17.
赵蓉 《法制与社会》2014,(4):265-266
作为新兴投资方式的BOT开始逐步进入我国参与到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由于BOT本身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在运作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各类法律问题。本文认为就协议性质分析,BOT特许协议应属于国内契约,是一种独立的合同类型。就适用法律分析,BOT特许协议应适用我国的法律。  相似文献   

18.
BOT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T是一种私人资本参与一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投资方式。我国基础设施落后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采用BOT投资方式将会有效缓和这一矛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BOT投资方式涉及众多的法律主体,法律关系比较复杂,而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法律问题。对BOT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将会促进BOT投资方式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有助于引进外国资本参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投资、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经济特许协议也更多的受到各个学界的重视,本文将通过对经济特许协议适用法律问题的研究,了解其含义、特点、适用原则,进而探究我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协议的性质及其适用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0.
BOT投资方式的法律特征及其立法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炳君 《法学论坛》2003,18(3):75-78
BOT投资方式的法律基础是特许权协议 ,本质是有限追索权 ,它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我国BOT立法存在诸多缺陷 ,应当借鉴国际立法经验 ,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