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底线型上访”——转型期涉法涉诉访的一种分析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线型上访与民众通过上访维权、获利既有相同又有区别。相同之处是二者目的都是维权,相异之处是底线型上访多属于涉法涉诉访,民众试图通过这种上访寻求某种公正底线,以回应自身遭遇的不公正现象。底线型上访产生原因包括压力型维稳制度、权力与资本的结合造成相对剥夺感加强、成文法与民间习惯的内在张力、价值与信仰的破坏与缺失。底线型上访是民众个体对于转型期社会道义公正底线丧失的抗争,也反映了社会失范背景下民众对于重建文化和伦理秩序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底线伦理视域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平军  王泉 《实事求是》2007,195(2):9-1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底线伦理价值,可以从底线伦理所应具有“植根文化传统、具有普适性、衬托更高层次的伦理”等三个基本特征出发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西尧 《奋斗》2006,(4):58-59
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曾提出底线伦理的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底线伦理亟待重申: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因为那是做人的起码准绳!  相似文献   

4.
信息伦理问题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重视,全球信息伦理整合势在必行.全球信息伦理整合构建的基本原则,包括底线原则、自律原则.我们要为建立完善的中国信息伦理体系而努力,同时要加强信息伦理的国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展,已然成为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而伦理作为教育的人文精神核心,注定了人类教育具有伦理的本质内涵,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人性,奠定了社会生活的伦理根基,是社会利益配置的均衡器。现实中的教育公平普遍存在伦理性的缺失,现代教育公平机制构建的伦理尝试一是要构建机会平等机制,保障公民享有教育的底线公平;二是遵循公正平等的伦理原则,建立科学的教育决策机制;三是科学配置现实教育资源,实现均衡与差别的有机整合;四是依法治教,抑制腐败对教育伦理的恶意侵害;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终身教育体制,拓展教育机会选择在时空上的有限性。在合理的差异中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6.
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仆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常识和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底线;只有增强公仆意识,才能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增强公仆意识要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让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相似文献   

7.
普世伦理扎根于人类社会的公共理性,它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人类活动都起到道德约束作用。在一般的意义上,当代世界各民族认同的普世伦理具有四大主要特性与基本内容:其一,普世伦理具有植基于人类社会公共理性基础上的普遍性,因此它包含为公共理性所认同的普遍真理性内容。其二,普世伦理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公度性,因此包含优先于各特殊文化价值的可公度性内容。其三,普世伦理具有当代工业文明提供的现代性,因此涵纳“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现代性话语系统的内容。其四,普世伦理具有最基本起码的人类底线性,由此决定了它涵纳不容违逆的基本人权内容。由此,普世伦理的最大功能是其能服务于和谐世界的建构,而这与中国的国际战略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命、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模式都将发生变革,同时面临着"人权"伦理、"责任"伦理、"隐私"伦理等方面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始终坚守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立场;二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三是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恪守安全稳定底线。  相似文献   

9.
环境化理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建  陈国跃 《唯实》2001,(5):11-16
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化背景中环境伦理与普遍伦理的价值旨趣,探讨了环境伦理成为普遍伦理的可能性以及在普遍伦理视野中如何建构环境伦理的问题.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人类共主体形式的逐渐形成和底线伦理的规划,有可能使环境伦理成为具有全球意识的普遍伦理;反过来,具有全球普遍性的环境伦理则应该立足于人类共同的生活世界的基础,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伦理规范中形成共识,努力建设属于中国自己的环境伦理,以回应全球性普遍伦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化背景中环境伦理与普遍伦理的价值旨趣,探讨了环境伦理成为普遍伦理的可能性以及在普遍伦理视野中如何建构环境伦理的问题.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人类共主体形式的逐渐形成和底线伦理的规划,有可能使环境伦理成为具有全球意识的普遍伦理;反过来,具有全球普遍性的环境伦理则应该立足于人类共同的生活世界的基础,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伦理规范中形成共识,努力建设属于中国自己的环境伦理,以回应全球性普遍伦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关于普世伦理存在的先天证明和后天证明是建构普世伦理的理论前提与基础;其内涵界定应将底线伦理与理想信念的追求、应然与实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普世伦理的关键在于哲学而非政治学与伦理学上的对普遍性的反思,与传统上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不同,实用主义所思考的后验的普遍性给我们构建普世伦理提供了理论路径和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日报》日前刊登文章说,“底线伦理”,即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是相对于较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来讲的。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  相似文献   

13.
李抒望 《党课》2007,(6):10-17
公仆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最起码的政治常识和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底线。在新的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为了防止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犯常识性的政治错误,也是最危险的错误——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相似文献   

14.
正《环球时报》6月15日刊登杨雪冬的文章说,底线思维,关键是要厘定谁的底线,什么水平的底线。中国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社会利益快速分化,社会观念更加多元,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都有自己的底线预期,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这些底线预期并不完全一致,衡量标准除了不同,还可能相互抵牾。因此,在当下中国讨论底线思维,首先的前提是,必须承认这是社会多元条件下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至上思维,就是改革思维、开放思维。  相似文献   

15.
“普遍伦理“的现实基础是商品经济关系.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中,道德与价值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旨在消除价值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的盲目性,使价值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顺利实现.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中寻求“普遍伦理“,须从理论上抽象出“一般商品经济“.通过对价值规律主要表现形式的分析,可得出一般个人最底线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做到“诚实劳动、平等互利“;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做到“两者兼顾“.在国际间寻求“普遍伦理“的实际意义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大康  陈剑 《探索》2011,(4):166-169
当前,理论界提出了两个社会底线公平的理论,一是社会保障的底线公平,一是效率和公平统一的收入底线公平。二者互相补充,前者是社会正义的底线,是“兜底性”的公平,后者是实质性公平,是收入公平的底线,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这两个底线公平的理论,从中总结梳理出制定有关政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环保类社会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必然而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尤其是在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突飞猛进的社会转型阶段,环保类社会冲突产生和爆发的频率更高。环保类社会冲突主要表现为易发多发、形式多样、规模扩大、演变迅速、对象混杂、地域集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从本体论的深层认知上,树立生存伦理关照意识、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及边界和底线思维三种新理念,培育和拓展生态政治,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律制度,健全和覆盖环境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校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他们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者和知识传播者,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公共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谁都可以发表意见""谁发表的都仅仅是意见"的新媒体时代,高校知识分子的权威地位被解构、人格魅力受到质疑。然而,面对新媒体上一些人的偏激喧嚣和绝大多数人的静默旁观,高校知识分子不能无动于衷,放任错误思潮对社会大众的误导。高校知识分子有能力,也有义务和责任在新媒体时代自觉担负起培育理性认知、维护伦理底线和搭建社会共识桥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既往历史上的监督,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及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主要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不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现代意义的社会监督,其内涵、方式、方法、规制都因人类社会的理性发展更加丰富和完善。超越范围的监督是无效的监督,必须立足现实社会的时空维度,寓于社会生活的价值向度,止于社会规制的制度边界。超出底线的监督也会行为失范、作用失效,甚至导致社会失序。社会监督必须坚守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底线,遵循社会公德的道德底线,服从国家意志的法律底线。加强社会监督是民主社会的基本要求,实现社会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特点。实现社会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首先要确立社会监督原则,重点是完善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关键在于健全社会监督法制。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以忧患意识正视社会风险,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底线思维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成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科学思想方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明确了各个重要方面的底线。将坚守底线与积极进取结合起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