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率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应该形成有效市场利率,有效的市场利率应该满足:充分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影响金融市场上投资和融资行为主体的资金运作行为;对货币政策和投资决策的变化能作出相应的调整。有效的市场利率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商业银行、非银行...  相似文献   

2.
利率机制是一个内部结构同外部功能相统一的系统。利率的功能是传递经济信息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利率的功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价值规律和信用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具有自动调节资金供求及流向的特点,对存款者、贷款者、金融机构三方都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充分发挥利率功能必须放松利率管制,提高利率弹性 (投资弹性和储蓄弹性 ),硬化利率约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货币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存量和流量及其结构均起到很强的调控作用。其中,利率政策在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既决定着社会资金增量的流动性大小,又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领域的分布和流出入状况。就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来看,利率的调整既通过企业和居民持有资金的流动性和变观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其持有资金转化为证券投资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迅速程度,又通过利率调整后各金融工具预期收益率的再调整决定资金在证券市场和其他领域之间流向和流量的变动。可以说,货币政策对证券的影响既有“政策面”的,也有“资金面”的。本文拟对此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4.
1、“货币供应量”流派 该派认为,宏观经济调控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心手段,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因为:(1)通过货币供应量可以切实控制社会资金的有效需求,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2)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之间仍然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而且可以通过利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对其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5.
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各种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经过一番市场检验,根据资金的供求关系、安全条件、流动性质等因素,在交易竞争中形成了资金价格——利率。利率的波动又调节了货币流量,引导了资金流向。资金频繁地大规模地流动,形成集中的统一的金融市场,并最终为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了条件。一、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从国外一些金融中心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个金融中心的形成,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必要条件和充足条件。它一般包括发达的经…  相似文献   

7.
日本银行(央行)最近力排政府 异议,终于在8月11日决定 解除了从去年2月以来实行的零利率政策。此事引起很大反响。不过到目前为止,日本股市和汇市等金融市场因利率仍微乎其微而平如静水,并未出现大的波澜。 所谓零利率政策,是指日本银行为了诱导金融机构向短期融资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而将银行间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降至零的金融政策。90年代初期,这种利率曾高达8.5%左右,后来逐渐降低,直至为零。很明显,零利率政策有助于企业筹措资金,以便为扩大再生产进行投资。 日本银行于一年半前决定实施零利率政策时,正值日本经…  相似文献   

8.
在利率制度由管制到市场化的改革中,既有的制度系统能否保证在新的利率制度条件下合理有效的利率水平的形成,直接决定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推进。从合理利率的形成看,资金供给者———商业银行合理定价的能力、资金需求者———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监管者———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等方面的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这些条件并不具备。因此,从政府、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企业、中央银行等方面推进各项相关改革,为利率市场化创造各种条件无疑是目前最优而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决定利率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包括产业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分析未来这些因素在中国经济环境条件下的可能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对存款利率走向的影响,并结合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存款利率的息差,推测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利率的上升幅度范围。在中国国情条件下,一旦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将导致存款利率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下调利率,甚至不惜降至零水平,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取消活期存款利率就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应对举措。取消活期存款利率有利于打开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定期存款比例等。但是取消活期存款利率也会对宏观经济、金融机构以及资金供给方产生影响,因此要权衡利弊,谨慎操作。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目前是我国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给付制度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长)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  相似文献   

12.
编辑部:目前,在一些基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出现了农贷资金“农”转“非”的倾向:一是集中大量的农贷资金购买国债。据了解,某县农村信用社今年新组织的存款有60%购买了国库券。二是高息拆借到其他商业银行。由于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利率大大高于“农业贷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外币贷款利率正式放开 ,国际资本流进、流出的规模日渐加大 ,我国将根据“十五”规划的目标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即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 ,使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 ,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 ,并按经济政策要求 ,通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利率政策效应来影响和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6)
我国将要实现的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手段调节社会资金的配置,对中小企业是重大的利好,中小企业将能够更容易获得相对低成本的资金,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规范企业的运行,多渠道获取资金,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着资金缺口大、筹资困难、农村资金非农化、贷款利率高、金融生态环境差等问题.应从拓宽营销渠道、优化投向、增加农贷资金供应、改善服务作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入手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去年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一项改革措施 ,即从 2 0 0 0年 9月2 1日起 ,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的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 ;30 0万 (含 30 0万 )以上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30 0万以下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确定 ,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这次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是 :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 ,后存款 ;先农村 ,后城市 ;先批发 ,后零售。一、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意义1.外币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是…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第7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次降息幅度之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使目前我国的名义利率水平达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次价点。然而央行有关负责人曾透露,人民币不会贬值,但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这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会不会连续第8欢降息的关注。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是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利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上也没有一个现成公式可供计算,所以利率的确定是较为困难的。我国前7沙降息均是针对物价持续回落,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情况而采取的。…  相似文献   

18.
央行突然宣布降息,对此有两个策解:一是为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刺激持续走低的经济。此次降息首要目标是刺激经济,利率自由化是其次要目标。未来一年央行极有可能连续降息。目前,中国经济处于悖论境地,过热风险和萧条可能并存,资金过剩和贷款困难并存,结构恶化和经济停滞并存,连续降息可能引发的结果是经济出现滞胀。央行货币政策应该改善传导机制,防范通货膨胀,坚持推动结构转型,并通过取消存贷款利率管制,转而用市场办法干预银行间拆借利率等,推动利率自由化。  相似文献   

19.
浅析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主体,无疑承受着巨大的运营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应做好以下几点: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挑战;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加速国际化经营步伐.  相似文献   

20.
构建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基本目标,是使作为微观经济基本主体的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济主体,崇独立、找市场、趋利润、重效能,并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能灵敏地接受市场利率信号的调节。这一基本目标实现以后,利率市场化具备了基本的微观条件,市场利率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发挥。一、以产权为核心构建企业自我制衡机制1、产权改革并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产权概念,国内外学术界、理论界有多种解释,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