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重建永佃权的构想--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建丰 《河北法学》2001,19(3):34-37
从称呼的混乱、性质的困惑、短期行为的诱发、农地流转的不畅等角度分析了现行农地制度的弊端 ,指出了农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几种改革思路 ,进而阐述了在我国重建永佃权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淮法治》2012,(14):55-55
所谓永佃权,是永佃权人支付佃租,长期或永久在他人土地上为耕作或畜牧之物权。明清之际各地对于永佃权有不同的提法.如田皮、田面、田根、大苗、小苗等。演变到极盛时期.不但使佃户合法享有了对耕地的永久使用权,而且这种权利可以转让、买卖、遗赠或典质。换言之,使原来的土地产权割裂,继而出现了“一田二主”现象。  相似文献   

3.
不可否认,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我国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这一制度存在的缺陷日渐明显,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进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面临着紧迫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应当借鉴罗马法上的永佃权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建立一种新型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 一、我国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的缺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民事权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经营实行永佃权法律制度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永佃权的涵义 永佃权是传统民法中物权的一个概念。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只承认所有权,不承认物权,因而永佃权就无人问津。《民法通则》颁布以后,这种形势大为改观。《民法通则》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物权”概念,但其内容实际上承认了物权。因此,对于永佃权的研究,就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推行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下简称“两权分离”)。但是,由于这种“两权分离”形式中的承包期限短,因而不能解决经营行为短期化和掠夺性经营的问题。又由于这种“两权分离”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下进行的,而集体所有权主体多且互相隶属,因而导致土地管理权混乱,耕地乱占不能控制。并且,土地集体所有制妨障着土地经营权跨集体的转移,因而抑制了种田能手扩大经营规模的兴趣。因此,我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有必要取消这种虚无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实行土地国家所有制。当然,实  相似文献   

6.
7.
所谓永佃权,是永佃权人支付佃租,长期或永久在他人土地上为耕作或畜牧之物权。明清之际各地对于永佃权有不同的提法,如田皮、田面、田根、大苗、小苗等。演变到极盛时期,不但使佃户合法享有了对耕地的永久使用权,而且这种权利可以转让、买卖、遗赠或典质。换言之,使原来的土地产权割裂,继而出现了"一田二主"现象。把同一地块分成上下两层,上地(田皮、田面等)与底地(田根、田骨等)分别属于不同人所有,这种习惯上形成的权利关系就是"一田二主"。田面权(上地上的权利)与田底权(底地上的权利)并列,是一个独立的物权。上地、底地的所有人,各自处分其土地时,互相是没有任何牵制  相似文献   

8.
张丽 《法制与社会》2014,(15):216-217
本文研究的是永佃权的性质、特点,并将永佃权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性质、特点加以比较分析,永佃权无论从权利性质、权益归属、权利流转形式方面都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本文在比较两种权利的基础上,以永佃权为我国农村承包经营权的发展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永佃权之历史解读与现实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云生 《法商研究》2006,23(1):76-81
纵观中国唐代中叶以及西方古罗马时期以来的地权改革和变迁,永佃权制度在国家、地主和农民三者利益的平衡上形成了独特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优化。这也从反面凸显出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立法上的缺失。在目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我国要完成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必须首先改革农村地权结构,以民法作为调整国家、集体、农民权利关系的根本法,最终使广大农村经济趋于“人尽其力”、“地尽其利”的良性循环,而传统永佃权则可以从价值与制度两方面为中国地权改革提供可贵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0.
永佃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比较研究●薛群一、永佃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基本相同所谓永佃权是指支付佃租、永久地在他人土地上耕作或放牧的权利,是他物权中的一项基本权利。永佃权为我国封建社会所本有,现台湾民法有明确规定。欧洲大陆各国和日本法上的永佃权,源于...  相似文献   

11.
钱琼 《法制与社会》2010,(25):52-52
取得时效是罗马法上的一项古老的制度,其功能与价值在罗马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该制度与善意取得制度有着相似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子良 《现代法学》2002,24(2):65-73
本文对中外永佃权的历史做了粗略的梳理 ,以期辨正学界对永佃权某些方面的误解。以此为据 ,进而阐明永佃权的当代价值。在考察中国和国外法律史的过程中 ,采用可靠的史料是重要的 ,而使用该国文化中特定的语言系统又是必须的。中国古代存在永佃制 ,但绝没有永佃权 ;中国的永佃制萌芽于隋唐而非秦汉或北宋 (英宗 ) ;永佃权虽然生成于私有制的土壤 ,但对我国物权法中的农地立法 ,仍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发桂 《法制与经济》2008,(8):101-103,105
中国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在当前所遭遇的最大困境是:既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实现农民平均占有田地的制度依据,又面临着农村土地三十年以及更长期的顺延、不调田的现实矛盾。中国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无论是重庆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模式还是成都试点“土地换身份”模式,都无法有效解决农地承包经营制度运行中的矛盾。具体的对策应当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框架内,通过集体土地股权化转化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及畅通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解决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所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在当前所遭遇的最大困境是:既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实现农民平均占有田地的制度依据,又面临着农村土地三十年以及更长期的顺延、不调田的现实矛盾。中国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无论是重庆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模式还是成都试点"土地换身份"模式,都无法有效解决农地承包经营制度运行中的矛盾。具体的对策应当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框架内,通过集体土地股权化转化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及畅通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解决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所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引言所谓农地制度,即农村土地制度的简称,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农村集体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我国现行的以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  相似文献   

16.
桑杰 《法学杂志》2006,27(5):77-78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立法体制、民法理论和立法指导思想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因此,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也存在缺陷,需要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律制度进行重构,使其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农地使用权制度已经历了数次变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本身设计固有的一些缺陷日趋显露。2007年3月《物权法》的通过,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深化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因此,如何深化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依法完善农地使用权制度,明晰农地使用权利体系,稳定现有的土地承包格局,保障集体农地财产所有权,赋予农民公平、自由、合法的农地使用权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向勇 《法治研究》2013,(11):88-93
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政府推行农地利用制度改革。农地利用制度改革是政府的权力还是农民的权利,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政府盘活农村存量宅基地的改革,旨在解决自身难题,其法律性质属于政府的行政行为。政府改革农地利用制度的行政行为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形。农地利用制度改革只能定性为农民的权利。应从农民行使权利的角度展开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罗马法简析与我国民法的完善杨丽艳一、罗马法形成于公元6世纪而在此之前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一是王政时期的习惯法阶段,即在居民中划分等级,设民众大会作为最高权力和立法机关等;二是以12铜表法为标志,其中规定了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权、家长权和继承权、宗教...  相似文献   

20.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罗马法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制度是近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罗马法为各国私法之渊源,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的财产权制度更是直接渊源于罗马法,传统民商法中的许多概念和制度都可以从古代罗马法中找到雏型.虽然,我们不能在罗马法中直接找到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规定,但是罗马人所创建的私法原理和私权保护规则,可以为我们解释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和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