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应该承认,在对犯罪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几乎都有犯罪客观论这个问题,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斗争论。即阶级斗争是犯罪的根源。这样理解是不怎么恰当的。阶级斗争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阶级斗争是个政治概念,不属犯罪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问题。而犯罪是个法定的概念,即统治阶级以法律规定的、危害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因此,不能笼统地将阶级斗争归结为犯罪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法学界对于法同国家、阶级、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法同国家是紧密相连的,它们都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们是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而产生,并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失而消亡。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法的产生和发展,同国家,同阶级和阶级斗争没有必然的联  相似文献   

3.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不同的阶级和不同党派的人,由于对“政治”一词含义的理解不同,因而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也就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中间,由于学术观点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因而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表述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政治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仍然众说纷纭。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何谓政治关系呢?它是指社会各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和阶级统治而进行夺取和维护国家政权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行动所体现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就是各政治家之间、各级干部之间、各个政党之间、  相似文献   

4.
当前经济领域中揭露出来的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不仅仅是经济战线上的重大斗争,而且是资本主义腐蚀与社会主义反腐蚀的严重政治斗争.这场斗争是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表现.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今天出现这种现象呢?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阶级,不仅要消灭敌对阶级的反抗,而且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它的影响.只要这种意识形态及其影响还存在,就不能说阶级斗争已经不存  相似文献   

5.
<正> 社会主义法律具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任务和作用,这一点,在我国法学理论界是普遍同意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任务,提出这个看法或命题,是否正确呢?有无意义呢?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首先,从理论上说,法律的主要任务取决于国内的主要矛盾。法律是人类社会出现了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后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其目的是以此来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要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从根本上来说,就要对敌对阶级实行专政,对本阶级实行民  相似文献   

6.
元凤 《法学研究》1985,(4):39-39
法学界就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问题在报刊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简介如下:一种意见认为,法具有两重性质,即阶级性和社会性。法律一方面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另一方面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性的社会生活规范。在阶级社会,有一部分法律很难说有什么阶级性的,它们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不可能只对统治阶级有利。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不同意法只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经济立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并不是现代化经济的产物。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进而产生国家以来,统治阶级就凭借国家的力量制定法律来调整包括经济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在这个意义上讲,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规范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只是法律的发展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刑法、民法、经济法等体系,而往往是诸  相似文献   

8.
所谓犯罪,就是统治阶级以法律规定的,危害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犯罪并不是历来就有的、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确立,社会划分为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持其统治地位,总是以国家的名义,把一切危害其阶级利益的行为宣布为犯罪,并以严厉的刑罚方法予以处罚.可见,犯罪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犯罪概念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无论对剥削者国家刑法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刑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国外的和中国的、传统的和主流的法律关系理论的追根求源和分析,提出了“要区别法定关系与法律关系、现实关系与想象关系、原始关系与侵权关系”的观点,主张法律关系向法定关系靠拢、想象关系与现实关系脱钩、侵权关系与原始关系分开。提出了狭义的法律关系和广义的法律关系的概念。主张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行为(包括行为状态等各种行为)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既包括主体之间的人与人之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又包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这种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一种广义的法律关系,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规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法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在论述法律的本质属性时,一般只是讲阶级性是法律的唯一本质属性。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主要是受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在理论上以偏概全,使我们不能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法律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一)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经由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是人的意志,是人为地制定的,当然应属于主观的范畴。问题是:人(这里所说的人当然是指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否能  相似文献   

11.
宪法文本中“基本法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仅次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律的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某个领域重大和全局性事项作出规范的法律。弄清“基本法律”的概念、性质与效力 ,对于科学认识国家法律体系的结构 ,认识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之间的立法权限以及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同层次的法律效力等问题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我们国家里,还有没有阶级敌人?要不要加强对敌专政?这既是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个重大实际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纯洁性,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一、分清敌我是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尖锐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①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完全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究竟还要不要分清敌我呢?有的人认为既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就不要提什么“阶级敌人”了  相似文献   

13.
一、法律意识是社会立法需要与法的创制的中介法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性质的阶级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根本的经济利益以及由此产生的各自不同的政治、思想,统治阶级需要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多种手段来确认、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各种利益和要求。同时,统治阶级还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公共事务,以便为  相似文献   

14.
新说法的本质孙春增我国传统的法学理论认为:法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和体现;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实际上,这一理论体系是前苏联维辛斯基法学理论模式。笔者针对在《法学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5.
《法学》1986,(8)
自学民法或初学民法的同志,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和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问题。本文想从三个方面和自学者谈谈有关民法学习的问题。一、民法、民法通则和民法学的概念民法是一门独立的部门法,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民法,它是  相似文献   

16.
法的本质问题是法律科学的核心问题,"统治阶级意志是法的本质"长期成为我们法学教育中一个基本的概念被传承着。但是本文认为,并非一切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对立的社会,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并非全然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统治阶级意志论"也并不能涵盖当今一切社会形态的法的本质。据此提出,"一定阶级意志"为法的本质更为周延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有选择的亲和性”(elective affinities)是韦伯方法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韦伯用这一源自歌德的概念取代各种形式的决定论。他认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法律在内的人类社会诸层面间都是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互相渗透、彼此影响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一种“决定”关系,更不是某一种社会层面决定了其他各个层面,它们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互动关系。①本文借用“亲和性”这一概念,旨在揭示法治行政和行政契约两个似乎不相容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互相渗透、彼此影响的互动的张力关系。 最…  相似文献   

18.
论府际关系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它既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地方政府相互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府际关系多靠政策调整,随意性大,民主性、科学性、公正性欠缺。如何将府际关系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使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符合民主、理性、公正、效率等法之基本精神,值得理论界充分关注。本文探讨了府际关系的内涵和变迁,法律调整的必要性、府际关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法律调整要遵循的基本精神及立法构想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法盲”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法盲这一当下中国法治现实存在之事物/现象的分析,试图将法盲的存在放置在法的统治和国家治理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理解,进而以此来勾勒一条区别于西方法治的有关中国本土法治的发展图谱。具体而言,本文通过将法律知识区分为法律的基础性知识和法律的技术性知识,并根据公民对这两种不同法律知识各自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从而将法盲这个日常生活中随意使用的整体性概念界分成敌对性法盲、被动性法盲和挑战性法盲三组不同的范畴。把法盲与法治的关系纳入到建构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政治理想的视域中进行理解,法治的运作策略也就变成一种具体而微的类分治理。正是通过对敌对性法盲的征服和对被动性法盲的教育,以及对挑战性法盲的细心保存和有条件支持,国家治理的理性由此得以展现:即国家治理的逻辑既不是纯粹的法的统治,也不是多数人决定的人民民主,而是平衡于两者之间的共和宪政。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一八四八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以来,阶级斗争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如此重视阶级斗争,是因为在阶级对抗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巨大杠杆。无产阶级如果不搞阶级斗争,不采取各种形式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就不能争得民主,夺取政权,也不能打垮敌人的疯狂反扑,巩固政权。这是已为历史事实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但是,当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时,而我们仍然以过去的观点看待阶级斗争,用过去的方法处理阶级斗争问题,那就必然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也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