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个关于回声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不知回声是啥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喊,他的回声也跟着叫喊。因此,这个孩子很生气,大声叫骂起来,但是回声应他的也是一声声的叫骂。后来,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他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读完这则故事,我感慨万千。闲暇中我又一次想起了家中的母亲,她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以致两鬓斑白,丝丝银发千斤重,而我们又回报了她什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求学在外,每次临行…  相似文献   

2.
钱国宏 《广东民政》2011,(10):58-58
作为一名工薪族,生活似乎总是与忙碌有关。因此,工余时间便成了“黄金时段”。每当得空儿,我总会钻进书房,卸下工作带来的疲惫,去接受一次“精神疗养”--读书。  相似文献   

3.
谈学习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快乐;对于不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痛苦。但世界永远属于“喜欢读书的人”。你要想拥有世界,再痛苦,你也得去读书。  相似文献   

4.
品味幸福     
幸福是什么?企业家说,是滚滚财源;农民兄弟说,是金灿灿的五谷;科学家说,是一项新发明的问世;年轻朋友说,是甜蜜的爱情;老人们说,是合家团聚……总之,一千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而我说,幸福,就是一种心愿实现时的满足感。不是么?当你饥肠辘辘时得到一个煨红薯的时候;当你买不到票好不容易挤上火车,又刚好找到一个空座位的时候;当你离别故乡多年,终于回到白发慈母身边的时候,当你多次接到退稿而终于有一天在某报刊上见到有你名字的一方“豆腐块”的时候;当你受人之托,通过努力为他人排忧解难带来欢乐的时候,你都会感…  相似文献   

5.
另类阅读     
<正>前辈读书人施蛰存先生说:"我很怀念我十四五岁至二十多岁这一段读书经验。书读了不少,都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功利观念,所获得的,可以说是纯粹的读书之乐。"这的确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最近有一篇回忆历史学家郑天挺的文章说,郑先生研究明史"不分场合,不管地点,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读史料、做卡片、做研究……他研究明史,并非以发表文章为目的,而是为学术而研究"。评论者感慨地说:"这与时下不写文章不读书,读书是为了发表论文而  相似文献   

6.
我也算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但必须承认,有时亦会产生为甚么要读书的疑问,特别是要读一些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读物的时候。这时,我会安慰自己,这是上学和工作的需要。的确,读书是一种需要。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如果不读书,很容易落伍,很容易跟时代脱节。我们旣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正如惠特曼所说:“我们的任务就是阅读这个世界,因为这一本巨大的书是我们尘世之人惟一的知识来源。”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有一己之力来实践阅读和游历世界的理想。要认识世界,必须尽可能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经验,而其中的快捷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相似文献   

7.
传说祖母绿     
远处可有如风的回忆/身后可有厚厚的往事 我时常站在漫天铺地的阳光下悄悄哭泣 只是为你/为你同事偶然问我的生日,我随口说出,一分钟后哗然一片,计算机显示:我是一个“从小就会使用爱情”的花心(男)人。我轻笑了一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去年年底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五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呼吁目前应强化的是国民的阅读意识。这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有名人言:“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宋鱼水是北京海淀区一名非常优秀的法官,但更是一个非常自觉的读书典型:“大学是我的第一次飞跃,在职研究生是我的第二次飞跃,出国学习是我的第三次飞跃,学习使我不断地飞跃。”宋鱼水还深有体会地说:“我深深感到,年…  相似文献   

9.
余清  陈润平 《重庆行政》2019,20(1):89-90
关于读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经常能做到的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把读书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因为读书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可以凝聚民心,可以振奋精神,可以提高全民素质,可以构建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爸爸给我起了一个很专业的名字教师队伍建设我娃余,名字叫良师。我一出世,爸爸就给我起了这个很专业的名字。我爸爸是医生,一个“赤脚医生”。小时候,爸爸常对我说:“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是教师,你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一个好老师。”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崇高职业”,只知道应该好好读书。想不到今生有缘,我现在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校长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有一所书声琅琅的小学和一个苦心耕耘的王政校长。王校长在这个山村小学里整整度过了3O多个春秋,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每当我想起他,就久久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保安》2012,(1):62-65
开卷有益,读书怡人。至今,本刊已连续三年开展“送书到基层”活动,此活动赢得了广大保安员的欢迎。队员们在阅读中收获了知识、快乐和感动,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读书心得,分享畅游书海的喜悦之情。 活动期间,与本刊记者结成对子的保安班队管理人员也都非常配合,在各自保安班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爱读书、勤读书、会读书的学习氛围,让阅读真正成为队员们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在全市继续深入开展“建北京有我一份。办奥运有我一功——来京建设者与首都文明同行”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宣传2005年“来京建设者文明之星”的先进事迹.共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等16家单位在5月14日“母亲节”之际,邀请了获得“来京建设者文明之星”称号的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的母亲来到首都北京,参加“百星慈母游京城”活动。  相似文献   

13.
永不褪色     
不经意地发现身上的制服已褪色没有辉煌的业绩也没有五彩的世界只有平凡的点滴褪色的制服不变的情怀它经受住了风吹雨打也在人生路上添了重重一笔保安,好样的那次,与慈母谈话我说,我已是老保安慈母沉默良久,只说你更应好好干慈母啊凝望您沧桑的面容我将永远铭记做一名永不褪色的保安永不褪色@林财源  相似文献   

14.
任怡菲 《台声》2023,(19):106-107
<正>《小窗幽记》言:书能下酒,云可赠人。实是如此。书不仅是如人们常言“良药”“香茶”“醇酒”云云,而且有不少特殊效用。但想来,用“效用”形容读书又有些功利。微醺的黄色柔光下,一曲轻歌,一壶淡茶,指尖看翻飞着书页,将时间尘封,将心灵放飞——读书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山月不知你,夜雨不懂你。书中确有黄金屋,书中确有千钟粟。那书中的,才是你的“乌托邦”,是你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漂流     
黄任波 《当代广西》2007,(22):55-55
在我,读书纯粹缘于兴趣。 表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据说一个人小时候吃得多的是什么,长大了他就会偏爱吃什么。所以“啃书本”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起.长大了你才会把它当饭吃。可见。读书兴趣,“从娃娃抓起”,也是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16.
“某市图书馆实行对所有读者开放,有乞丐和拾荒者也进了图书馆,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选择离开的权利。对此,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17.
快乐阅读     
王葳蕤 《台声》2023,(21):110-111
<正>书,是一个简单的字眼,但是却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读书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且听我慢慢说来。一年级的时候,我不喜欢读书,总觉得书里面的知识都是要我们去背诵的,一定很难很难,所以很排斥。  相似文献   

18.
尹玲是学者化的诗人。她攻读过博士学位,现为淡江大学中文系和法文系教授,出版有《文艺社会学》等专著。学者化的诗人写起诗来难免要用典。但尹玲用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富五车,而是为了抒发情感。如《追寻名叫西贡的都市》中的第二段:“生死两茫茫啊/二十五年是一条河/尘满面发如霜的我/你可曾相逢即能辨识/而你涂抹另一种符码的面容/要我如何寻回你往日眉眼间的风华”这里活用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但作者不是一面查书一面写作,而是融会贯通,让古典诗词名句从胸臆中自然…  相似文献   

19.
走进白云岩     
作家麦家说:“阅读有什么好处,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因为不读书,你可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因为读书,你可能了解所有人,包括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事情。”几年前去过白云岩,当时还没有读到麦家的这段精辟言论,只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如果说漳州南站的开通运营,标志着漳州进入高铁时代,那么位于龙海颜厝镇的白云岩,就从原来的偏僻一隅,一下子身处交通要道,原来是“养在深闺人不识”,而今“一朝亮相见真容”了。因为朱熹,慕名前往白云岩的游览者便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上海这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的上海书展于8月中旬在上海展览中心盛大开幕。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努力建设“书香中国”,再度引发了人们关于阅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