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就业来增加消费,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多地把过去依靠物资资源、资本的发展方式,转到依靠人力资源上来,所以,"就业优先"是拉动内需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省就业工作时刻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大人群”,注重发展经济拉动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优化服务助推就业“三个环节”,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注重扩大就业,向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的转变,积极实施援企稳岗措施,将减少失业的防线提前到稳定就业岗位;二是由过去注重帮扶就业,向注重帮扶就业与促进创业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3.
广东城镇女性灵活就业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活就业已在广东城镇在业女性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用工形式、就业部门、工作时间、求职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灵活就业在为女性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满足不同女性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扩大就业选择自主权的同时,也使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大多数女性的职业收入、职业层次偏低,劳动权益和社会生活保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政府应肩负起正确引导、调节和保护妇女灵活就业的重任并承担风险;非政府组织应与政府、社会各界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分担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组织妇女进行社会化就业;广大妇女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就业能力,适应就业形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剧增,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价值观、就业方式及形式等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及就业理念已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针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及就业理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完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辅导机制,以帮助高职高专毕业生实现职业梦想.  相似文献   

5.
王进 《中国妇运》2011,(2):37-40,36
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经历了6年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城乡居民就业形式由“正规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即向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转变,进而逐渐成为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具有关调查所知,在这个就业大军中,女性占了60%左右。  相似文献   

6.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高飞 《青年论坛》2008,(3):42-4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运》2010,(7):9-10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央在我国发展面临新情况、新形势下做出的战略安排。对妇女工作来说,同样存在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工作内涵和质量的问题。当前,妇女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工作对象、环境条件,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就业方式、  相似文献   

9.
沙勇 《群众》2015,(2):58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之后,我国关于就业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推动新的发展的战略抉择。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使得以往许多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新的思路与方法,尤其是就业问题。一、我国就业面临总量压力较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就业问题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连,就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已有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只有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才能相应地创造更多的新生就业岗位。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经济拉动就  相似文献   

10.
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关键是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水平低,富余劳动力规模庞大,转移就业缺乏有效组织和政策扶持,存在着制度障碍以及就业权益保障等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通过政策扶持大量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形成长效就业机制,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有赖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从长远看,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应与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土地流转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11.
就业,对残疾人来说是安身立命的依靠,是走向社会的充分体现,是残疾人发掘个人特长、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为了给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做好服务,黄石市残疾人就业中心注意克服“六个难点”,努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2.
残疾人就业的难点与原因 残疾人就业难有其自身原因。首先.残疾程度影响就业。残疾程度越重,就业障碍越多。完全依靠助行器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在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环境下,很少有适合的岗位。重度精神、智力残疾人生活难以自理,以普通方式从事劳动相当困难。其次,年龄大小限制就业。  相似文献   

13.
黄亚萍 《今日浙江》2013,(15):43-44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加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以来,受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用人单位需求有所下降,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较大挑战。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  相似文献   

14.
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培训工作是增强维护退役军人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文章探讨了当前退役军人就业培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大力引导退役军人转变观念、适时优化就业培训内容、创新灵活就业培训方式、积极搭建就业培训平台、努力完善培训评估机制等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培训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曹雪娟 《群众》2008,(3):32-33
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素质就业,既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把“劳动者素质提高”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福建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扩大就业、保障民生摆在优先位置,f福建省省政府已确定2011年就业指标任务是新增就业6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在新的一年里,福建省在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的基础上,各级人社部门及就业机构拟从“十个扩大”方面做工作,确保2011年各项就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江苏政协》2012,(8):30-31
统筹城乡就业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常熟市在就业创业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统筹城乡就业的理念在不断更新,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一、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从服务基本就业向服务转型发展转变,实现城乡就业层次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转型发展,把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坚持把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源,安邦之策,和谐之基。灵活就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它不仅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功勋卓著,更意味着对传统就业模式的一次深层次变革。总结分析灵活就业的实践经验,探索思考灵活就业未未发展的对策,充分发挥灵活就业应有的作用,对加速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增强人力资源市场的弹性,缓解就业压力,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择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国医科大学1178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择业观念及价值观念,并根据医学院校毕业生特点,有的放矢开展系列毕业教育,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就业观念的形成及转变就业观念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观念的形成和变化,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家庭、个人自身条件诸多因素。转变就业观念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就业的思想基础和前提。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的途径:(l)深化改革,创造促使观念转变的良好社会环境;(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3)各种社会力量,密切配合;(4)求职者加强学习,认清形势,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