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自耕农是英国的富裕农民阶层,它伴随着圈地运动和土地市场的发育崛起,成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生机勃勃的力量。但英国并没有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农民经济,自耕农随着圈地运动的加速进行而走向衰落,然而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仍呈现出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第九课插图说明本图为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到处流浪的情景。在圈地运动中,大地主、大贵族为了霸占农民的土地,把它改建为牧羊场地,就派遣士兵,使用武力,强迫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迁走,不管男女老幼,孤寡病残,一律被驱逐出去;他们还焚烧农民住宅,毁灭农民的田园,造成历史上残无人道的“羊吃人”的悲剧。通过长期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四分之三的土地变成牧草丛生的牧场了。而无数被强制剥夺了土地的农民,只好扶老携幼,离乡背井,成为流浪者,成群地流入新兴的城镇。当时西欧各国政府,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  相似文献   

3.
法律自身的特性将会决定其在确定和调节经济秩序时的有效性。英国十五世纪末期开始的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催生了圈地运动。为缓解圈地过程中产生的民众普遍贫困及社会动乱问题,都铎王朝先后颁布了《反圈地法令》和《济贫法》。但由于这两部法律在统治阶级内部认同感、相关利益平衡及制度化体系化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完全不同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如下特征:圈地运动、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圈地运动造成土地和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贵族和农场主手中,促进了以大地产为主的资本主义农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业资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工  相似文献   

5.
英国地主与农业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洪涛 《求索》2007,(6):88-90
英国农业革命是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桥梁。英国地主发起圈地运动,逐渐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他们亲自从事农牧业试验,提倡农业改良和投资,使英国农业生产力在19世纪位居世界前列。这是英国有别于西欧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侯建新 《探索与争鸣》2022,(6):102-114+179
圈地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土地产权变革,必然引起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贫穷小农的暴力反抗对非法圈地具有震慑作用,但其退回庄园经济的主张显然是乌托邦空想;圈地引发的社会冲突和产权纠纷远不止领主与佃农两大阵营对垒那样简单,实际上反对力量可能来自各个阶层。由于农业生产效率增长以及圈地运动等因素,近代英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因市场经济而引发的劳动力迁徙、失业、贫穷和犯罪等社会问题。通过政府立法,英国力图建立一种新型社会秩序,并在西方国家中率先确立国家济贫制度,确认政府对社会贫穷问题负有责任,由此迈出了建立健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一步,为应对流民、失业和贫穷等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春秋》1995,(3)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一四八五—一六○三年)最后一任君主(一五五八—一六○三年)。她统治时期正值英国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以圈地运动为典型的「生产关系革命」从根本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后期,圈地运动所导致的英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使得贫困和流民问题逐渐成为影响英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在官方的济贫法制度出现以前,英国民间慈善救济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民间慈善救济表现为分散性慈善救济和有组织的慈善救济两种形式。民间慈善救济的兴起不仅为缓解英国社会的贫困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推动了英国官方济贫法制度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展开和工业革命的开始进行使得英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贫困和失业问题成为英国社会的核心问题。然而,英国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的看法却存在很大争议。这一时期,英国济贫法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点是各种贫民习艺所和济贫院的广泛建立、对失业者提供的劳动救济以及救济实施的相对宽松性。此外,医疗救济的出现以及济贫管理的改善等也使得18世纪成为英国济贫法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最近,全国正在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向圈地运动开刀,以扭转国内土地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把“圈地泡沫”扼杀在萌芽之状态,防范房地产泡沫于未然。可以说,面对着国内土地市场十分混乱的局面,整顿其市场秩序,这是政府应尽之职责。但是政府向圈地运动开刀,刀落何处?是圈地运动本身,还是土地市场?是圈地者当事人,还是圈地者后面的权力?如果不把问题的根源搞清楚,只是停留在事情表面,那只能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而且整顿一过,又会死灰复燃。事实上,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整顿也并非第一次,但几次整顿效果都不尽人意,何也?就在于没有找到其整顿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实,国内土地市场的混乱,并非“圈地”者有多少能耐、有多少智慧、有多少聪明,也并非这个市场从生来就是如何之混乱。最根本  相似文献   

11.
落实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是振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必由之路。以下,笔者就加快建水城市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一些思考。一、把握城市发展脉络,坚定不移落实城市化战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构成体,是人类财富的主要聚集地。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开始崛起,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圈地运动”。英国“圈地运动”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土地资本化的过程,并促使农…  相似文献   

12.
自耕农的历史命运是现代化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命题。"小农消亡论"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自耕农必然走向消亡;"小农理性论"指出自耕农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自耕农经营在现代社会仍然占统治地位,表明"小农消亡"的论断是错误的;"理性小农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能充分解释自耕农兴盛的原因。笔者认为生产制度的创新、农业生产的独特性和监督成本等因素促进了自耕农在当代社会的兴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旗子下,工业建设需要土地支援,招商引资需要土地配套,地方政府需要土地资金进行行原始积累,于是做土地“文章”,打地价“主意”,就成了“公共利益”的衍生物。在这种背景下,圈地成了腐败的温床,圈地成了政绩工程的摇篮,圈地成了侵犯农民利益的前沿,土地又一次被提升到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安全与否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石攀峰 《求索》2012,(11):65-67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提出并实施了以"扶植自耕农"为主的土地改良政策,并在部分区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最终未能在全国得以推行。究其原因,主要有政策法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基层实施的推动力,经济基础薄弱,佃农和自耕农的普遍怀疑等方面。该政策实施的结局表明:国家政策的设计与农民意愿的平衡,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政府推行政策的动因与政策设计本身的宗旨相符是保障土地政策成功实施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羡萌 《前沿》2014,(13):216-217
17至19世纪是英国历史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重要的转型时期。在农业革命和议会圈地造成的土地兼并推动下,农业生产方式、土地经营方式与乡村社会结构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日益加强,劳动力市场日趋活跃。这为英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和英国城市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国家一直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土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健全完善,征用农民土地进行公共建设无论是从审批手续上,还是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经济建设扩张的欲望时刻刺激着地方政府的圈地神经,于是一些新颖的圈地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本刊本期两个有关土地的案例都展现了圈地的“技巧”:一是行政征地,另外是“批小圈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保障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一、土地抛荒的警示近年来土地抛荒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调查,如今的耕地抛荒现象已经从非农产业高度发达、“农民”早已普遍“离土”的沿海富裕地区,蔓延到非农产业并不发达的粮食主产区,从产出率低的边际农田蔓延到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从季节性抛荒发展到常年抛荒。一方面土地抛荒,农民厌耕,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权利往往受侵犯,“圈地运动”屡禁不止。在“三农问题中,作为农业第一要素的土地究竟应该怎么办?对此如今有两种思路最有影响。第一种对中国农业的前景较有信心,认为土地制度演变的目的应当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扩大…  相似文献   

18.
有人将近几年来主要发生于城市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称为是中国的第三次土地革命,但更多的人直称为中国的“圈地运动”。  相似文献   

19.
农民失地失业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继温家宝总理指出,“农民如果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退路,社会就很难安定。”直至中央连续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彻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已基本上遏止了新一轮“圈地运动”。高层的亲民政策,率先落实于斯,盖因土地乃是农民的命根子使然。且不说近代以降,从洪秀全带有空想成分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到毛泽东的“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反映了民主革命的成功与农民、土地的密切关系;单就苏联党轻视农业、轻视农民而导致丧失政权的惨痛后果之一而言,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认识到土地不仅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权,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兴衰存亡。有鉴于此,本期特邀苏联史专家、中国社会及农业问题专家发表高见,以回应高层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继温家宝总理指出,“农民如果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退路,社会就很难安定。”直至中央连续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彻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已基本上遏止了新一轮“圈地运动”。高层的亲民政策,率先落实于斯,盖因土地乃是农民的命根子使然。且不说近代以降,从洪秀全带有空想成分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到毛泽东的“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反映了民主革命的成功与农民、土地的密切关系;单就苏联党轻视农业、轻视农民而导致丧失政权的惨痛后果之一而言,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认识到土地不仅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权,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兴衰存亡。有鉴于此,本期特邀苏联史专家、中国社会及农业问题专家发表高见,以回应高层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