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业:沉重的希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天,当人们饶有兴趣地谈论21世纪美好前景的时候,我们发现,农业的话题决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历史基础、结构特点以及体制的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可能比面临的机遇更多。农民人数众多、素质普遍较低、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最近20年以来,我国农民被投入到了持续的经济、技术变化之中,他们生活在两种相互矛盾的逻辑之中,传统的世界已经崩溃,对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又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身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家身份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问题.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目前国际社会中处于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崛起中的大国;也是一个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大国.[1]以上几种身份之间既有互补性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通过分析这几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确当前处于我国核心地位的身份是:崛起中的大国.  相似文献   

3.
寇军 《前沿》2010,(11):47-4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理论传播的规律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要结合起来。党的政策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来源。党的政策创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机理上存在一致性。完善人民群众的政策参与,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陈文胜 《求索》2014,(9):30-34
立足于中国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纳入到“两型社会”建设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在深入把握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变化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探索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资源要素利用方式转变、以“两型”农业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以农业制度创新为引擎的政府农业职能转变的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永续利用,无疑是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5.
农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现代农业的一种国际竞争。可以形象地说,农业现代化犹如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农业的发达国家,跑在后面的国家成为农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农业发展水平有多高呢?需要进行国际比较。比较2008年的指标,大约有12%的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4%的指标为中等发达水平,34%的指标为初等发达水平,一半指标属于欠发达水平。中国农业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到底有多少差距呢?农业劳动生产率,美国是中国的90多倍,日本和法国是中国的100多倍。  相似文献   

6.
薛凯 《半月谈》2005,(9):40-43
春耕时节.记者来到比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采访.和所有来访者一样,记者被这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所震撼。一路上,记者感动着、记录着,也在追问着:在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兵团人为什么能抢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方向、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有自己特殊的宗教国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更加融入国际社会的形势下,中国宗教领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趋势,主要是宗教发展持续快速,整体趋热化;宗教格局面临冲击,呈现动态化;信众结构出现变化,渐趋均衡化;宗教涉世不断加深,显著世俗化;宗教矛盾明显增多,更加复杂化;宗教问题逐步凸显,日益政治化.  相似文献   

8.
美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称农业一体化发展),美国农业产业化开始于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而发展.近一个世纪的产业化努力,促使今天美国农业发展成为最典型的现代化农.本文将对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国外的农业保护政策考察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都要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中国尤不例外。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保护,起步较早,措施也较为丰富。考察其保护政策,进而加以借鉴,对中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句家喻户晓的毛主席语录,它曾经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起过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新时期,这句话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农村广大、农民众多,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的前提条件.要破除"人多地少,不需要机械化"、"劳多岗少,不必要机械化"、"农民钱少,不能要机械化"等认识误区,积极制订相关政策,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习运用WTO《农业协议》促进中国农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裕惠 《桂海论丛》2002,18(4):20-23
加入WTO ,对于中国的农业来说 ,特别需要学好并运用好WTO《农业协议》 ,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促进中国农业健康发展。文章从《农业协议》中关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国内支持、卫生与植物卫生等规定出发 ,对中国如何运用好这些规定来保护和发展我国农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农业减灾与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逢贤 《中国减灾》1998,8(2):23-25
农业减灾与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卜逢贤(西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的农业问题是本世纪末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政府部门多次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新闻单位也把农业问题作焦点话题特别报道。无庸置疑,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发展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它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传统格局,促进了文化体系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模塑了国民的现代品性,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然而,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不足与缺陷: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庸俗化、商业化、过度技术化倾向,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疏离化倾向,与文化大众的真正需求相脱节的倾向以及价值取向上的紊乱等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素质全面提升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全面提升文化大众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是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伟  杨芳 《理论月刊》2010,(10):167-169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的农业政策都有其不同的内容。农业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源于农业面临深刻的危机,都服从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从"农业养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农业政策的本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08,(7):72-74
种粮者无利可图,你拿什么让他们扩大再生产呢?古代理财家都知道实行"贵粟"政策,现代人更应该明白实行适度高粮价政策,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否则农业粮食发展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马来西亚农业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农业部门吸引力下降,农业劳动力短缺;传统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生产率低,贫困率高,土地撂荒严重;粮食安全、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马来西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振农业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加强农业高科技含量;实施农业多样化、农林牧一体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刘刚  贾娜  刘海英 《前沿》2010,(12):53-56
新中国农业经济60年的变革与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结晶。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营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8.
入世将使我国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更经受着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冲击。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契机,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趋利避害,舞好农业入世这把双刃剑。 一、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的冲击 (一)大宗农产品进口面临冲击 从海关提供的进出口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园艺、畜产品、水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追求中,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但由于对我国国情和农业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历程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实践探索过程。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方向,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数千年前,根据考古发现的证据,至少在七千年前,中国许多地区就已开始种植各种作物,逐渐进入农业社会,然而,在很长时期内,小农自给自足经济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生产力的提高十分缓慢。更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均占有农产品的水平停滞不前。按已有的历史数据判断,人均粮食的水平从两千年前的汉朝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