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 《前沿》2011,(3):168-170
在全球性气候变暖和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对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便显得更加重要了。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求必须做好对已经受到破坏的部分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当前,中国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积极解决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而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依靠整个国家和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推进,并加强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马勇 《人民论坛》2013,(10):105-107
当前,农村城镇化浪潮正在冲击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农村城镇化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在农业城市发展进程中,能源短缺和能源浪费问题并存,因此,研究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发展路径和政策调整对建设生态文明型农业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所向,在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国家利用掌握的经济、技术和政治手段,推行所谓的"生态帝国主义",试图牢牢把握"绿色运动"的掌控权。该文论述了中国有必要确定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寻找适合本国的生态文明之路以及产业结构低碳化的最佳路径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张君 《传承》2013,(9):86-87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努力搞好“五个文明”建设。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较晚,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必须认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学习和借鉴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同的制度特征,即内生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的,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目标特征,即国家目标与人类目标的兼容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生态自觉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路径特征,即主动性、发展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被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要位置。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彰显了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新理念,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是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至此,我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已臻于成熟。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为一体,和谐推进,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沈志强 《今日浙江》2010,(14):39-39
近年来,衢州市充分发挥地处钱江源头的生态优势,以低碳发展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以低碳发展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活力、以低碳发展构筑经济转型升级优势,走出了一条以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把生态文明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领导干部的生态素质教育,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在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期,以"十八大"报告的形式重点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建设生态的方针政策,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脉络,基本条件和路径等。本文梳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阐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建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九大重点任务之一。绿色低碳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绿色低碳转型势头强劲,支撑绿色转型的社会基础不断壮大。然而,当前节能减碳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瓶颈,绿色消费潜能需要进一步激发,绿色竞合的国际博弈日益激烈。因此,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对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从前瞻视角探讨如何将绿色低碳转型措施嵌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1.
任重  任春晓 《今日浙江》2013,(20):48-49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新的深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提高。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的由来及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以化石燃料为主的高碳经济导致了全球严重的气候问题。全球科学界的结论一致认为,100年来气候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人类的活动、尤其是与广泛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张导平 《群众》2010,(11):59-60
<正>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必将对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孝德 《今日浙江》2010,(11):29-31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催化下,能源与环境问题正在上升为又一次全球性的新经济革命。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兴起,再一次将中国推到了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全新文明形态,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5.
刘玉瑛 《人民论坛》2012,(33):60-61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种新的提法、一种新的表述,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成熟与完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提法、一种新的表述,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成熟与完善。这种成熟、完善的治国理念,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和谐幸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外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有哪些特征,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袁欢 《新东方》2024,(1):83-88
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均在生态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上作出了一定探索,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绿色运动的发展。通过将二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虽然二者均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但在指导思想、致力于解决的矛盾问题以及实现生态目标的方式途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阐释了“资本主义两重矛盾”,并在具体实践中走上了改良折中的“第三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的指引下,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生态贡献,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路径。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8.
苏征耀 《世纪行》2008,(1):32-33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不仅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世界观、自然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形态的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抓住并运用好这一机遇,不仅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还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