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在地方循环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在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又是地方利益相对于中央政府的代表者,形成了三方政策博弈的格局,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应当立足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探寻地方政府的正当性角色,形成循环经济合作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与地方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的经济地位得到增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地方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上,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可以考察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及其方式,有助于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萍义  曹义 《人民论坛》2010,(12):58-59
20世纪后期以来,新西兰不仅在中央政府实行了新的治理方式,在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基督城的治理方式中,政府、公民个人和不同群体、不同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地方和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其运作中的分权、广泛参与性、公开性和透明性、法治及长期规划性等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积极成效,对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准公共经济组织角色下我国地方政府横向合作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扮演着准公共经济组织的角色。政府间关系具有独特的特征,政府间合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强化中央政府的协调职能、建立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的“利益分享和利益调节机制”、积极引导进行行政区单项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5.
央地关系视角的土地财政:一个制度层面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中央与地方税收、金融、国企等经济分权改革是本世纪初土地财政兴起的重要根源,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一致则是土地财政快速扩张的关键。嵌入此背景中的土地财政不仅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为载体获取财政收入的过程,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构成的土地市场复合型利益链条的重要环节。在后"四万亿"时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出现偏离。在政治层面的制度支持逐渐耗散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这一"独木"将难以支撑土地财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楠 《社会主义研究》2008,3(1):113-115
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运行中,部分地方政府表现出严重的地方利己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其他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地方政府利己行为的原因有思想、经济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建立一个"全国统筹的、全民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规范的地方政府的自律与他律机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与协调能力,才能制止这种地方利己行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分权改革,使得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断膨胀,加之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和监督的不断弱化,地方政府利用自身多维角色(中央政府的代理者、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和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通过所谓的制度创新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文章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厘清了制度创新与政策谋利的内在区别,重新界定了制度创新的边界,提出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范围、推动决策体制和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制度创新的备案和纠错机制、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手段使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和制度化的程序内进行,避免打着制度创新的幌子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现象的出现,保障地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原茵 《人民论坛》2014,(5):218-220
虽然没有独立的外交权,但在国际趋势、国家政策及地方利益的推动下,各国中央政府之下的各级地方政府有着活跃的对外交往,地方外交勃兴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变得尤为明显。文章试以河南省为例来分析地方外交产生的动因,并简要说明其地方外交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楠  张亚红 《人民论坛》2010,(11):166-167
高等教育权力下放以来,地方院校与中央院校发展不平衡问题备受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中央政府实施资源分流政策,有意识地引导部分资源流向地方院校,同时地方政府努力形成地方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评价体系构成的"三足鼎立"教育局面,以缓解地方院校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债务的效应及形成机制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政府债务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政府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中央政府将国债部分收入转贷给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企业担保等形成的隐性债务等。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膨胀已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这种债务的形成和扩张既有显性的正式预算制度的制约,也有非正式预算制度、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和地方政府债务动态发展机制等因素的拉动。  相似文献   

11.
在制约生态文明区域实现的各种因素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相互逐利产生的利益竞争困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文章分析了生态文明区域实现与政府竞争困境的主要内涵,政府竞争困境对生态文明区域实现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政府竞争困境产生的制度原因,最后提出了破解政府竞争困境推动生态文明区域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问题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主产区承担着更多的粮食安全责任,通过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以促进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对于中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新的思路。利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方法,建立主产区地方政府、主销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模型可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政府检查成本,改进中央政府的监督质量,提高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值,可以有效地降低主产区地方政府发展非粮食生产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韦锋 《传承》2008,(4):120-122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国内政府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和推进,地方政府间竞争已成为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从实质上来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地方政府在履行政府职能、承担政府责任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争夺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国内政府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和推进,地方政府问竞争已成为地方政府问关系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从实质上来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地方政府在履行政府职能、承担政府责任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争夺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程的深入,中央政府也日益推进了对地方的权力下放,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逐步得到发展。当前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浅度合作与过度竞争并存,以过度竞争为主的格局,地方政府间的过度竞争产生了诸多问题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地方政府间关系予以调整,主要包括:中央政府的适度调控、协调地方政府间公共政策、加强地方政府间合作与协调组织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经济执法的级别管辖问题既是经济法的实施问题,也是行政执法的程序问题,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问题直接相关。目前中国的经济执法以地方政府为主,其实施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地方保护主义,要克服这一顽症,需要将经济执法的重心上移到比较高层级的政府——直至中央政府。这不仅与经济法管理事务的受益范围——属于全国性和跨省的事务相符合,也符合建立权力和责任高度统一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中央政府规模无序膨胀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中央政府层面改革的成效,最终依赖地方政府.因此,相对落后于中央层面的地方政府必须以善治理念作为终极价值取向,优化政府规模.善治理念就是要以实现公共服务目标最大化,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作为优化地方政府规模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0,(12):88-89
皇娟住《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国家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中央政府合理规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能力。虽然我国中央政府集中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人事权,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以及对地方政府官员以GDP为纲的考核标准,使得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在规范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尚有不足,这是我国国家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导致这种现象产生深层次的原因与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对于解决简政放权中"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建立公法人制度符合法理论的一般要求,但鉴于新的主导理论尚未确立,要重新梳理依据当时理论建构的国家行政组织体系绝非易事。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英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权能变迁的经验对于我国改革具有启示:中央政府的优势地位是国家统一、政令畅通的重要保证;中央与地方权能调整以法律为根据才能稳定持久,并形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我国中央和地方权能调整宜采取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对内地方保护与对外开放合作是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两个显著特征。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说明,晋升激励结构是决定中国地方政府在对内和对外行为选择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条件下,中央政府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晋升锦标激励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和分割市场行为。而由于在对外合作中不存在晋升竞争的影响,使得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本文还进一步揭示了地方政府对内竞争与对外合作的动机、表现、后果,以及两种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