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群众》2018,(16)
正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官吏是国家治理的具体实施者,其履职状况直接决定国家治理的效果。如何充分发挥官吏的治国理政才能,确保其清正廉明、严格履职,一直是当政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历代思想家论著中经常关注的焦点。在古代中国,"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官员;而"不为"不仅是指不为"应为"之事,而且还包括"乱作为",即现代法律所指"有义务而不积极实施"和"积极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两种形态。我国古代在激励官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其中一些关于法治的思想和主张,值得我们汲取和借鉴。1.以法治吏。法家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以法治吏是封建法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法治吏首先是以法明职、明权,使官吏的职权法定。其次是以法课吏。战国秦汉考课官吏有上计之法,唐有四善二十七最,明清有八法考吏、六法考吏。再次是以法制裁官吏的违法失职。在封建的刑法体系中,渎职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从某种意义说来就是对于加强治吏需要的回应。2.以法约束权力的行使。管仲提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这是封建法治的最高要求,也是奉法之吏限制君权任意毁法的精神武器。对于百官说来,凡较自觉的使自己的权力行使不超越法定的界限者就是清官,而追逐法定权力以外的利益就是污吏。每当法律约束了权力的滥用就出现了盛世,一旦法律对权力的滥用失去控制,衰世也就来临。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将会给予官吏以重权、要权,同时为了防止官吏权力的过度膨胀,危害自身统治,又制定了样式众多、惩处严厉的法典对官吏进行约束,这就是所谓的重典治吏。研究我国古代重典治吏的经验,深入探讨其定位、价值归属与特征,对于当下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世智 《人民论坛》2014,(6):111-113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将会给予官吏以重权、要权,同时为了防止官吏权力的过度膨胀,危害自身统治,又制定了样式众多、惩处严厉的法典对官吏进行约束,这就是所谓的重典治吏。研究我国古代重典治吏的经验,深入探讨其定位、价值归属与特征,对于当下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察举"是汉代一种新的选官形式。当时针对随即出现的"选举不实"等现象,对官吏严格"考校",通过监察、举劾、弹治,严厉惩治不称职官吏,"举吏不实"也成为罪名。"举非其人,并正举主之罪",即推荐者也必须承担责任。民间谣谚等社会舆论对选官腐败现象的谴责,也对社会政治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主治吏不治民:汉唐盛世吏治的实践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是王朝的统治基础,大凡盛世,无不把整饬吏治,采取各种措施规范各级官吏的言行,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与控制,以法治吏,作为政府经常性的重要任务。纵观汉唐盛世的吏治得失,有不少值得后人借鉴的东西,如通过“治吏”达到“治民”,重视吏治制度建设,通过建立选官任官制度,建立有效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倡廉惩贪,这些对整饬吏治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焦利 《中国人大》2013,(3):52-53
韩非子有句名言,叫作“明主治吏不治民”,意思就是说,英明的君主只管治理官吏,而不去直接治理百姓。把官员管好了,百姓自然就好了。这句话被中国历代君王奉为千古不变的治国之道。所以,中国的皇帝一直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法官错案追究制度古已有之,历史久远。中国古代诉讼法中关于法官责任制度的规定可谓是中华法系的一大特色。从西周起至明清,司法官吏的责任制度内容不断丰富。古代司法官吏责任制度的建立旨在利于封建社会君主的统治,其对中国古代法官运用审判权有很大的限制。"法官出入人罪"制度是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唐代漕吏治理有效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调动漕运官吏的主观能动性,敦促其以自我激励的方式纠正执行行为的偏差。充分借鉴唐代的漕吏治理经验,创造式建立预算执行法的能动激励机制是国家预算法实施机制对当前预算法参与式变革的最佳呼应,也是新时期政府预算法治责任实现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认为首先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 在谈到官吏政绩考核时,清初两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无不把目光投向民间。一个说,要借助“清议”,给各级官吏打分;一个说,要引进“公论”,看官吏是否可以升迁。用今  相似文献   

11.
浅谈古代人事档案的产生及其发展张云红我到了唐代,中央集权制有些加强。出现了长期统一的局面。在官吏任用方面,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以血缘定亲疏的选吏制度,开始实行开科考试,择优入仕,以及严格的官吏铨选制度,先后从中小地主阶层中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参...  相似文献   

12.
五日京兆     
[京兆尹張]敞使賊捕吏絮舜有所案驗。舜以敞劾奏當免,不肯為敞竟事,私歸其家。人或諫舜,舜曰:“吾為是公盡力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復案事?”敞聞舜語,即部吏將舜繫獄。是時冬月未盡數日,案事吏晝夜驗治舜,竟致其死事。——《漢書·張敞傳》[譯文](簡體字) [京兆尹张]敞派遣贼捕吏(主管治安的官吏)名叫絮舜的去办案。絮舜因为张敞已经被人弹劾理应罢官,不肯为张敞把事情办完,私自回家。有人劝告絮舜,絮舜说:“我为此公卖力气  相似文献   

13.
吏役以"准正式结构"的名义成为清代地方行政的主体.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地方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上级衙门吏役对下级衙门的牵制和对地方社会的骚扰、吏役在执行公务过程中要挟本衙门官长或消极怠工甚至罢工,以及因吏役有犯而使官长受到牵连等,是"吏役病官"的主要表现形式. "吏役"病"官"现象的发生与前者处于行政权力的前沿直接相关,加重了清代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影响到基层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4.
"干净"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某些人误用"水至清则无鱼"来反对全面从严治党,反对"干净"的基本要求。对此,我们应厘清这一名句的本真含义,区分"治民"与"治吏",强调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区分"公利"与"私利",强调明辨公私之分,坚守干净底线;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符合忠诚干净担当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从严治吏置于全面从严治党首要和关键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深刻阐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新要求。从严治吏是从严治党的逻辑延伸,理所当然地具体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把"全面"的要求贯穿于从严治吏中,把"从严"的尺度贯穿于从严治吏中,把"治理"的理念贯穿于从严治吏中。  相似文献   

16.
李宪堂 《人民论坛》2023,(11):110-112
以儒、法、道三家互补为特征的传统政治就如何治理腐败和“微腐败”留下了大量切实而有效的经验和鉴戒。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散朋党”作为治国治吏的要务,为了惩贪防腐建立并完善了一套富有成效的监察制度。在官吏的选拔上,诸子百家都主张举贤任能,把任用贤才看作国家治理的前提条件。我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渊源深远,历代沿袭形成了一个极为严密细致的体系,把节欲俭身看作仕者廉政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设有考察民意、征集舆情的制度和设施。  相似文献   

17.
《前进》2015,(9)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重要论述,明确了新常态下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遵循,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吏"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从严上入手、从实处着力,狠抓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切实把"三  相似文献   

18.
张溪 《人民论坛》2010,(5):90-91
中国古代的治吏惩贪是约束制约权力,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也是制约权力,但两者性质不同。法治国家的建设成败也取决于对权力的控制,取决于对各级官吏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当权力与法治的关系谐调,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就加快,反之,法治国家的建设就受到阻碍,延缓进程。  相似文献   

19.
史源 《政策瞭望》2007,(1):56-56
循吏,旧称奉职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吏。“吏而良,民父母也;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乎!”这是清朝循吏石家绍的做官心得。史称石家绍“口呐呐若不得辞”,是个语言迟钝,拙于表达,不太会说话的人。这段心得却讲得精彩独到。王亚南在对中国官僚政治作了一番深入系统研究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士宦的做官发  相似文献   

20.
蒙慧  李伟 《桂海论丛》2016,(4):93-99
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