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钭晓东 《中国法学》2020,(1):202-220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环境法治客观条件与话语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环境法学研究须予以适时因应。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研究方法与基本话语廓清了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格局。作为环境法学研究逻辑起点和环境法律现象认知的中介概念--核心范畴及其建构须对新时代的转型需求予以回应,从一元的权利或义务本位走向二元的"权利-义务"范畴。环境法治客观条件的变化凸显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化需求,这意味着环境法学研究方法须对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化予以关照,环境法学方法本身也应走向科学化与层次化。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要走出西方话语禁锢,实现话语自觉,建构中国学术话语权,必然需要回归到中国环境法学话语的主体性特征,走向中国环境法治问题的田野,充分理解和利用中国环境法治资源,坚持开放并蓄的话语立场。  相似文献   

2.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一生重视民主法制建设,提出“国以民为本”、“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依法办事”等法制思想、理念。他的法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民主法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人本法律观等法学理论、理念的渊源。学习、弘扬董必武法学思想,要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计算法学作为新法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范式的变迁,在于数字信息文明进程中新科技发展的冲击与法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因法律与科技相融而形成新的研究方法、领域和命题。计算法学研究范式的整体构建,需要在计算法学初步成形基础上,提炼出计算法学蕴含的主要命题,包括法秩序有序性、整合模式、法治协调共生等,并使计算法学的构造与原理体系化。计算法学研究范式基本课题的构建,既是对人工智能法学、数据法学到数字法学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法律与科技在法学方法论、法律规制论、法律数字化层面的转型升级,还是回应数字信息文明中数字正义、数据包容、协同共治的数字法治范式的展示,合力于数字法治建设以及全面提升作为新法科之计算法学研究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萨维尼的法学方法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放弃了其早期持有的制定法实证主义,萨维尼关于解释对象、目标和方法的观点与其早期差异明显;法律适用过程也必须是一种“反向还原”的过程,此过程可通过“具体概念”或“类型”作为中介而得以实现。在哲学中,直观和建构始终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萨维尼的理论中,直观与建构也连接起来,法律体系由此就是一种有机的开放体系,它并非制定法规定的单纯集合,而法律制定、法律适用和法学研究也是一个直观一建构一直观的统一过程。萨维尼的法学方法论与概念法学的法学方法论因此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彬 《中国法律》2009,(1):32-37,89-93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徘徊于“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等定位的争论之中,人们对传承法治理念、传授法学理论、培养法律职业能力的观念与路径鲜有深入研究。其实,无论如何定位,传承法治理念、传授法学理论和培养法律职业能力都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课”;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为人诟病的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6.
舒旻 《研究生法学》2009,24(3):26-35
面对“环境法及环境法学未来三十年发展”这一宏伟课题,环境法学人应当思考怎样为中国的环境法治建设贡献智慧。这种思考既要关注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要审视环境法律的实效性。只有严格地界定、谨慎地使用、认真地构建各种法学概念,环境法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才能成为环境保护实践的理论指导;只有时时刻刻关注环境法能否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标准,不断检验环境法律的执行力,环境法学才不至于沦于空泛。有鉴于此,我国未来之环境法学研究应当建立在严谨的理论态度和高度的现实关怀之上,以避免四种有害的学术取向,即不顾中国环境现实而创建各种理论,直接用西方理论来完成环境法学研究;在移植国外的经验的过程中不能完成这类移植的理性论证和良好过渡;没有前提约束地借鉴社会学的、经济学的或者技术性的研究方法;华而不实的文风,缺乏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耐性。  相似文献   

7.
《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它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理论为宗旨,努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辟有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人权与法制、部门法理学、法律制度探微、法学译苑、域外法评、长安法史、立法研究、法律实践等栏目,注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本刊连续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法律类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常用期刊”“法学类最重要的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8.
法学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法学理论正面临“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压力。后现代思潮主要知识进路和思想工具就是对理性的批判和否定。传统法学理论之所以没有足够的能力回应后现代的挑战,其原因也就在于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把握作为认识对象的法律的理性能力缺乏充分的批判和论证。由于我国传统法学理论的思维范式发源于知识论思想传统的合法性,所以,后现代思潮实质上是对作为传统法学理论之基础的知识论思想传统进行挑战。因此,若要充分回应这一挑战,就必须实现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化,路径之一就是将人从单纯的法律认识主体转化为法律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9.
当前法学教育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根本无法实现锻造法治人才的初衷,法学教育应当围绕法学职业技能和实务操作的培养目标进行全面展开。实现法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双项结合是法治现代化工程积极推进的应有之义,与此相对应,建立“动态化法学实习基地”是面向法学实践教育的基础保障,也是弥补当前法学教育缺陷的必要之举,能够在切实可行的实践推进中带来多元化的积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博大精深的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中国法学研究从法律主题向法治主题转换,蕴含着系统化的法治学理论,开辟了法治学学科新领域.新时代的法学研究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学学理为依据,加快推进形成科学完备的法治学学科体系,实现...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法理念的变迁对国际环境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绿野  康宏强 《河北法学》2004,22(12):86-90
法律理念的变迁对法的目的、基本原则、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方面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环境法理念的变迁和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凸现在20-21世纪人类面前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察和界划。从最初的"公害救济"到"环境权"理论,之后兴起的"尊重自然"学说到"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认识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嬗变的过程。环境法理念演进的客观向度表征着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方向,昭示着这一新兴的法律部门将率先在世界范围内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先天缺少法律基石和理论依据的环境法来说,它的研究方法有必要运用法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定理、分析工具和标准研究分析生态环境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环境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表明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等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引导作用,为制定环境保护方针、技术经济政策、环境规划提供理论根据。对环保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即以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审视环境问题,运用经济手段和方法进行环境管理,研究环境措施的经济效果,为制定最佳环保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兴 《时代法学》2011,9(1):73-81
当前由于国际环境合作交流的日益加强,各国间相互吸收他国环境保护立法成功经验的趋势日益彰显.全球环境立法从而进一步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化态势。这种现象有着深刻思想和文化根源,也是传统法对环境保护之不足的反作用的结果。可以预见,全球环境立法的趋同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环境立法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和运行常态。  相似文献   

14.
论环境法的正当性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判断和论证环境法的正当性有五项依据。科学依据是判断环境法正当性的"钢规铁律",具有正当性的环境法律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信仰和伦理道德是为法律提供正当性的基本方式,衡量法律是否正当的最终标准是正义,而正义基本上是一个信仰、伦理道德问题;利益是衡量法律正当性的常衡器,将利益作为判断法律正当性的依据,是指该立法是否增加了正当的、积极的利益,是否限制了不正当的、消极的利益,对增加的和限制的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将合法律性作为论证环境资源法正当性的一个依据,主要指其符合宪法、法统和环境基本法律;衡量制定的法律是否正当、有效,主要取决于该立法过程是否切实遵循了正当程序,判断立法程序正当性的实际标准,是看是否重视立法的民主程序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5.
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艺群 《河北法学》2006,24(5):25-32
从生态整体观的视角出发,通过两个向度对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内涵予以界定并展开论证,第一个向度是从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概念向外拓展,寻求法律生态化的背景支援,第二个向度则对于法学方法论生态化进行了内部结构审视,以期厘清日前学界由此概念所引发的激烈争鸣.  相似文献   

16.
Ecological safety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law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safe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gislative principles, as exemplified by the revision of the Law of Sand Prevention and Sand Management and the Law against Solid Wast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relevant rules that will be established. However actual cases will still happen, whether the legislators have made the statutory law or not. While scholars and legislators are debating, the judges have to handle cases and render judgm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cas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for judges to make ecological safety considerations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will also discuss the legislative issues related to ecological safety.  相似文献   

17.
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促使以应对现代环境危机为历史使命的现代环境法从个体主义走向整体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环境法对“生态整体主义”的全盘接受。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在环境法上只能体现为人类整体的利益,意味着人类个体应当负有对其进行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当然,环境法对人类整体的利益保护并不意味其要杜绝与消灭人类个体的利益,而是要对其进行约束和限制。在人类个体利益仍居主导地位而人类整体利益观念尚未形成的当今时代,现代环境法制的健全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将1989年《环境保护法》修改成对我国今后环境资源生态保护工作具有基础指导作用、长期引导作用、全面激励作用的综合性法律、政策性法律。修改后的法律应该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突出位置、具有生态法特征的综合性法律;应该申明、宣示和规定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公民有享用清洁、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规定基本的环境法律制度和重要的环境法律措施,规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9.
侯艳芳 《现代法学》2011,33(4):114-122
环境伦理与环境刑法的发展具有互动性。环境刑法必须遵循环境伦理的导向性指引,同时环境刑法对环境伦理具有能动作用。随着环境伦理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局限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困境,折中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成为环境刑法之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影响着环境刑法的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环境法益的扩容和环境犯罪设置向刑事犯的逐步转化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环境法理念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辉  陈泉生 《时代法学》2004,2(2):60-66
法律的价值取向是法律制度设计的精神家园。从全面把握自然属性的视角出发 ,本文详细阐述了环境法的一系列基本理念 ,将一些传统法的理念予以重新定位 ,以适应环境法的革命性需求。文中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互动 ,探索了环境安全在环境法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秩序 ,并追求跨越种际、代际的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