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区分所有建筑物损毁,灾后区分所有建筑物的重建刻不容缓。由于我国物权法上的区分所有建筑物重建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将严重影响我国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我国应借鉴各国或地区区分所有建筑物重建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重新简易表决制度,增设让售请求权,引入权利变换制度,完善住宅小区内区分所有建筑物的重建制度。  相似文献   

2.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修复是区分所有建筑物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区分所有建筑物因地震、火灾、风灾、水灾、泥石流、煤气爆炸、飞机坠落以及机动车的冲撞等偶发性灾害导致一部分灭失所实施的修复行为.我国《物权法》对此只有简略的规定,不足以应对实际的需要.当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比较法中,日本法对此制度作了详实、完善的规定,其将区分所有建筑物一部分灭失界分为小规模一部分灭失和大规模一部分灭失,并据此规定了不同的修复程序、费用负担及权益调整的手段和方法.我国将来在修改《物权法》或制定民法典,抑或制定单行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时,应以日本法的这些经验作为立法论参考;同时在现阶段处理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修复实践中,可以日本法的经验作为解释论参者.  相似文献   

3.
将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住改商"),除应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利害关系业主同意.由于"住改商"属于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相邻关系范畴,利害关系业主应当按照相邻关系进行判断,超出容忍限度受到损害的业主是利害关系业主,本栋建筑物内的业主属于利害关系业主,其他业主主张利害关系的则需要举证证明."住改商"应当经全体利害关系业主同意,并且同意的方式应采用明示的方法.未经利害关系业主同意的"住改商",利害关系业主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剥夺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上的一项特殊制度,系现代各国和地区区分所有权法中对违反义务的业主采取的最为严厉的制裁措施。其中,德国法、日本法对实行此制度的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定有明文,并有案例的累积和类型化的实践。当业主严重违反所负义务而无其他方法排除因违反义务所造成的障碍(或侵害)时,其他业主全体得经由业主大会的多数决决议而提请法院作出拍卖严重违反义务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尽管未认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剥夺,但现今的区分所有建筑物管理实践已产生了对此制度的需求,同时鉴于比较法经验的可借鉴性,未来立法或修法宜明文认可此制度。至于我国认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剥夺的根据和界限,为保证严谨性和科学性,应理解为与德国、日本学界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剥夺的根据和界限的考量相同。  相似文献   

5.
陈华彬 《现代法学》2011,33(4):49-58
管理规约是规范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使用乃至所有关系的自治规则,它如同公司的章程、国家的宪法,具有业主团体(共同体)根本自治法规的性质。我国管理规约的订立、变更及废止,应由目前的普通多数决变易为特别多数决;管理规约应对业主间的基础法律关系、业主间的共同事务、业主间的利害关系的调节及对违反义务者的处置等作出规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决议、管理人的行为等,不得与管理规约抵触。管理规约的效力原则上及于业主及其特定继受人,但承租人、借用人等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占有人(物业使用人),应仅受管理规约事项中有关使用事项的拘束。原始管理规约的设定、效力、登记等应借鉴日本法的经验,原始管理规约的变更(撤销)及公平性,应借鉴德国法的做法,认可对于一些事项业主大会的多数决决议具有变更原始管理规约的规定的效力,认可业主享有变更原始管理规约的请求权。  相似文献   

6.
最高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部司法解释的法律依据在于《民法通则》120条的规定,所以其整体上不存在司法权凭空解释的嫌疑.《侵权责任法》第22条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侵犯的必须是人身权益,不包含财产权益,同时也不仅限于民事权利.“具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特定物品”在遭到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时,物品所有人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不再适用.  相似文献   

7.
国家赔偿责任与民事侵权责任发生请求权竞合时 ,若从人民权益保障的角度观察 ,应使其可择一行使 ,且不受任何限制。但若赔偿责任之成立系因公务员违法执行职务造成人民之损害 ,此时对人民请求权则须有所限制 :一从请求权本身加以限制 ,二是对请求权的行使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8.
李国强 《当代法学》2021,35(6):59-70
《民法典》专章规定民事责任制度源于《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确立了责任与债分离的逻辑,将民事责任区分为制裁不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和维护状态的民事责任.《物权法》脱离了《民法通则》责任与债分离的逻辑,既没有回归传统民法的请求权保护逻辑,又表现出物权请求权和民事责任的混乱关系.《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侵权责任包含了绝对权请求权的内容,加剧了混乱关系.而《民法典》必须在解释论上做到体系一致,所以需要在理论上构建民事责任制度的体系逻辑,将返还财产、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等作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以外的一种保护绝对权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则应该限定在恢复原状和在物的毁损、灭失等绝对权不可恢复情况下的损害赔偿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法学界对于民法中诉讼时效及其相关领域已有诸多论述.对于诉讼时效的客体问题似乎还存在某些争议点.本文试图从债权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的原则与例外,不同种类的物权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时应做的区分,以及一些其他请求权与诉讼时效的关系等几个角度,论证检验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核心关键在于权利人长期怠于行使该权利是否会对社会秩序之稳定与交易市场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子萍 《山东审判》2003,19(6):97-9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相对狭小的地区,邻里关系因此产生了许多变化,相邻业主之间因相邻关系和建筑物区分所有而引起的冲突也相应增多。建筑物区分所有与相邻关系十分相似,实务中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机制是现代行政法的核心内容.就理论层面而言,该制度所包含的内在价值与共和、自由、法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就实践层面而言,该制度也存在参与不足与参与过度的问题.国外公共参与制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重构公共参与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人头颅面三维容貌复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对国内、外目前的头颅复原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普通数字摄影器材结合商业软件的数字摄影测量方案,应用于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及现场重建。方法采用现场照片采集、数码相机参数及畸变校正、照片软件分析及计算机绘图软件加工等流程的数字摄影测量方案。结果夜间模拟现场中,测量准确度的分析示: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分别为0.58%和0.44%(前者直接应用摄影测量方法,后者采用拼接方法扩大测量范围);测量精确度的分析示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8%。两起真实事故中,成功实现事故现场勘验、现场图绘制及计算机三维现场重建。结论此方案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可以满足事故现场勘验的要求,并且具备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14.
适应“入世”新形势 重构我国外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亚平  黄勇 《政法学刊》2001,18(1):8-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下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的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原本就显得落后,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外资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冲击,重构我国外资法律体系已经显得十分迫切.为适应"入世"新形势,应当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资本运行和管理为主导的立法模式,新的外资法体系应当是包括统一外资法、企业组织法、部门产业政策法及相关配套法律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国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但由于受社会转型、传统义利观的影响,目前在农村地区集体主义出现了日渐淡化之势,任其蔓延势必会增加社会不和谐因素。为此,本文在调查了解吉林省农村集体主义精神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成因并从物质基础、精神支柱、营造氛围、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农村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6.
反思与重塑:法院系统内部审判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审判管理模式侧重于院庭长对个案的把关,使监督制约很容易扭曲为对独立审判的干预,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审判制度与法院内部行政管理体制的交溶。审判管理权是带有司法特性的准行政权,审判管理权与审判权应当是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故审判管理改革的关键应当是将审判管理职能与审判职能逐步分离,使审判管理回归本位,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从制度上保障审判活动的规范运作和审判权的正常行使。  相似文献   

17.
事故重建、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仿真是行人安全防护研究的三个重要手段。行人运动机理的研究对于揭示人-车交通事故的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一起真实案例为基础,运用MADYMO仿真分析探讨真实交通事故中行人的运动机理。并以真实的交通事故数据作为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杨清望 《法律科学》2012,(4):99-111
公共服务内容及其体系的界定是进行公共服务立法的前提,而公共服务的不同意义层次决定了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及体系。按照服务的对象来分,其意义主要有个人意义、社会意义和变迁意义三个方面。它们分别决定公共服务内容,其体系涵盖基础性公共服务、调适性公共服务和演化性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涵盖有具体内容和制度要求;并重构了一个新的公共服务内容体系,明晰了公共服务的功能、使命和立法要求。因此,深入回答了公共服务立法的内容体系如何构建,公共服务供给增加与社会持续发展,公共服务职能如何可以和可能统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政府职能等一些理论和实践难题,以为我国的公共服务立法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余新喜 《河北法学》2008,26(2):179-183
现行法律对逮捕条件的设置过于抽象,难以把握,易导致逮捕的随意性。建议对逮捕条件进行全面修改,作分列式规定。首先,将证据条件修改为"基本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其次,根据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每个犯罪的法定刑,将犯罪划分为重罪、次重罪和轻罪,并相应规定应当逮捕、可以逮捕、不予逮捕三种情形。第三,相应地明确规定逮捕后的羁押期限。  相似文献   

20.
于成江 《政法学刊》2007,24(2):21-24
侦查阶段查明和认定的案件事实,是运用证据“重建”的法律中规定的案件事实,“重建”的案件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虚拟性再现。“重建”案件事实的方法主要有:搜集材料,识别案件的事实特征;分析案情,在思维上建构案件事实;查证核实,重新评价建构的案件事实;完善证据,确认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