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学术界公认:在马列主义哲学、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是同凯德洛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凯德洛夫几乎涉及每一个哲学领域并都有独到的研究,而他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开拓性探讨尤为国内外哲学同行称道。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创新见解向前推进了这个理论。凯德洛夫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它的对象就是客观辩证法和作为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的主观辩证法,而“这也就是说,它的对象就是辩证法和辩证逻辑,所有其他的一切现在都已归到有关自然界、历史和人的思维的部门实证科学中去了”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统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明确的论述。恩格斯多次指出,辩证法和逻辑是同一序列的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他说:“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3页)他认为,思维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关于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学说和关于主观思维辩证发展的学说是统一的。列宁和恩格斯完全一  相似文献   

3.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中国管理哲学的一块瑰宝,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现在,"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康德的﹃二律背反﹄到黑格尔的对立面的统一李晓燕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在他的哲学中,既有辩证法的思想,又有形而上学的思想。他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他在“二律背反”学说中指出的人在思维中产生矛盾的思想,推动了近代辩证宇宙观的形成。但他的辩证法思想还...  相似文献   

5.
一、《老子》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世界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德国十九世纪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读过《老子》,极为赞赏,他的辩证法受到《老子》对立转化思想的影响,是很可能的。马克思继承和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创造了唯物辩证法,从而形成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老子》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睿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他说:“在…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仅仅视为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经典论著,认为其在《哲学笔记》中也只是解读了辩证法,Э·B·伊里因科夫对此进行了批驳。他认为,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应把握列宁哲学思想的总体性原则。针对Л·Ф·伊利切夫等人的批评,伊里因科夫首先对世界观进行科学分析,得出辩证法即是科学的世界观的论断,然后引入逻辑概念——辩证法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架构起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三位一体的思维体系,从而深化和丰富了蕴含在列宁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深刻思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蕴含的生态理论思想对解决当前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老子》中的生态思想以"道法自然"的生命本源特征为根本,以"常德不忒"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既强调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万物之理,依循自然生态法则,量力而行、适度而为,万物在"道"的感冲激励作用下产生,又在"法自然"的原则下"常德不忒",从而实现生态平等,促进生态发展,推动生态循环,从而进一步达到和谐完善的生态审美境界。《老子》中"渊兮似万物之宗""营魄抱一""为而不争"等理念蕴涵着丰富而无穷的生态审美智慧。  相似文献   

8.
对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说,历来存在两种基本的理解。一种是本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在这两部著作中,恩格斯把辩证法界定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①。恩格斯的辩证法定义是以“物质一无论”为本体论背景、“反映论”为认识论背景的。由此,他把物质自身的辩证法确定为“客观辩证法”,人们头脑中的辩证法确定为“主观辩证法”,后者乃是对于前者的反映户自《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之后,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体系以后…  相似文献   

9.
朱颖原 《求索》2008,(8):122-124
和谐传统是中西哲学的重要交汇点。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三大维度。不管是中国的“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的“正义即和谐”的“和谐辩证法”,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指导,成了和谐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义理之学通过诠释经典而追问、寻求“义理”,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忧患与人文关怀,希望从经典中寻求此岸世界的意义,建立起和谐社会与积极人生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和谐哲学”不断反思与探索,已经从“自在”的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层次,“走向和谐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现实的选择。这些重要的现代和谐思想体现了和谐哲学的思想传承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詹鹏 《传承》2010,(36):34-35
费尔巴哈没有抛弃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也没有指责过费尔巴哈哲学中缺少辩证法思想,反而提出了"费尔巴哈辩证法"的概念。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陷是"直观性",而不是"形而上学性"。费尔巴哈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1.
《明夷待访录》中民主思想的传统政治哲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民主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存在继承发展的关系。他的"君害论"、"民主君客"思想以及对传统"人治"论和"法治"论的批判,都能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找到批判继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他所处时代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及其背后的原因,指出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要通过“工人解放”达到私有财产的扬弃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尽管《手稿》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但其中将共产主义建构在人的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的思想,对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等理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一) 认为中国哲学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具有伦理化的特征。(二) 认为最根本的特点,是与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朴素辩证法的传统。(三) 认为系统论思想是一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和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做具体化分析和民族化阐释。不和而和,"和为贵"的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可以说就是一个"和"字。早在《尚书》中就提出:"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和谐论命题。孔子则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从而明确提出"和为贵"的思想。道家同样强调一个"和"字。老子讲"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  相似文献   

15.
米霞 《学习与实践》2012,(10):62-65
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广博而丰富,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其中儒家的和谐思想就是其精髓之一。儒家和谐思想包含了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等。这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新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融入儒家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内容,重视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作用,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张京华 《湖湘论坛》2007,20(3):24-25,42
20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陆续提出"以德治国"和建立"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思想.中国古称礼仪之邦,"和谐"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学理渊源,源于古代礼乐文明,特别是乐学、乐教传统.乐学、乐教传统中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和"."和"起源于音乐术语,发展而为哲学概念.研究周敦颐的"和"的思想,对于加深"和谐社会"的认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小谨 《前沿》2012,(22):56-5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毛泽东自幼攻读《周易》,终生学易用易,运用《周易》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分为二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阴阳思想进行改造.毛泽东经常引用《周易》中的句典、将相反相成的道理运用于军事辩证法,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处处体现了《周易》变通思想.对“穷则变”思想的运用、以“穷则变”思想为指导,成为毛泽东斗争哲学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和谐观念的哲学基础是仁爱,和谐就是对仁爱的领会和践行。在当今社会,"差异和谐"的观念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和谐思想,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差异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堪称中国人生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语境中,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描摹的"生态人"与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有着相同的哲学意蕴,共同启示着后工业社会中人的"生态化生存"。二者对天地境界的高度澄明,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而且深刻揭示了其可操作的实践维度,对于当前的思想道德抑或精神文明建设仍不乏理论借鉴和实际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伍揆祁 《理论月刊》2007,4(9):20-2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哲学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把斗争辩证法创新和发展为和谐辩证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