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昊 《前沿》2013,(4):151-152
自苏联立国之始,强大的武装力量就一直是其政权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本统一完整的苏联军队分崩离析,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苏联武装力量的衰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根源,是各种矛盾长期积聚的结果。此外,在军队分裂瓦解之后,俄罗斯周边的地缘形势与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意味着俄政府必须对其国防政策进行全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一直是史学界相当关注的问题。但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常以现实的政治需要为前提,并笼统地把整个抗战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整体,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是冠以“国际主义”牌号,全盘肯定;就是贴上“大国沙文主义”标签,彻底否定。笔者认为,上述结论没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背景,全面考察这些政策的演变过程,带有片面性。如果我们通过考察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可见  相似文献   

3.
苏联对外政策的失误,加重了对内政策失误所造成的困难,是苏联走向崩溃的催化剂。通过对苏联外交政策的考察,分析苏联对外政策的失误及其对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可以使我们吸取苏联国家解体教训,更加坚定地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4.
易新涛 《前沿》2007,14(12):48-50
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1931-1937年苏联对中共的政策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和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而演变。"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仍然抨击国民党,但要求中共结成下层统一战线,反蒋反帝,武装保卫苏联。1933年初,苏联要求中共在广泛的基础上创建反日本帝国主义统一战线。1935年7月进而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国民党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种政策的转变,有效地指导了中共制定适时的政策,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范帆 《人民论坛》2014,(6):182-184
美国对苏联的宣传政策,从Nsc68号文件到“真理运动”,再到1953年后美国对苏联的相关宣传文件和政策,经历了从简单的反共反苏宣传到以和平演变为目的隐蔽宣传。通过对美国相关文件的解读,理清1950年到1955年期间美国对苏联宣传政策的演变,这对借鉴其相关宣传手段,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对外宣传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苏联的宣传政策,从NSC68号文件到"真理运动",再到1953年后美国对苏联的相关宣传文件和政策,经历了从简单的反共反苏宣传到以和平演变为目的隐蔽宣传。通过对美国相关文件的解读,理清1950年到1955年期间美国对苏联宣传政策的演变,这对借鉴其相关宣传手段,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对外宣传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苏联基于国家利益要求与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在发展中苏国家关系的同时,不断调整对中共的政策。抗战之初,苏联在舆论和道义上给予支持,但拒绝军事援助,并要求中共对国民党进行妥协退让。苏德战争的爆发前后,苏联再三要求中共“武装保卫苏联”,赞扬和支持解放区战场。抗战胜利前后,苏联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同时极力贬低中共。这些政策,客观上支持和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卫战争,也表现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倾向,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为中国革命带来了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二战初期,英国张伯伦政府的对苏政策,一方面深受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英国又不得不直面二战之初的国内外情势。因此,当苏联在波兰、芬兰等地趁火打劫、肆意扩张时,尽管英国政府对苏联充满了猜疑与厌恶,但出于与苏联缓和之战略需要,英国对苏联的行为又表现得异常克制与谨慎,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改善英苏关系。英国的政策为日后英苏同盟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桂香 《传承》2007,(7):91-92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避免与日冲突,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采取了"不干涉"的中立政策,此举有国内具体国情和国际因素的推动,政策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苏联的"不干涉"政策中有明显的对日偏袒和妥协,损害到了中国的主权。"不干涉"政策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对苏联在第三世界的现实政策和未来动向的评论文章。它认为,苏联对第三世界的侵入和渗透是其一贯立场的必然结果;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大量援助是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的,是一种“掺假的外援”。接着,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动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政策受"苏联模式"影响甚大。当年列宁创建苏联之初,提出"联邦制"理论及民族自治理论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采用"苏联模式",有其现实政治和理论原因,但无视中国实际而套用"苏联模式",使得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存在弊端,这些弊端在理论研究及社会实践中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多,需要予以重视并解决。  相似文献   

12.
西方看苏联领导的继承问题近年来,西方对苏联领导人的继承问题十分注意。报刊和学者发表大量文章,探讨勃列日涅夫的继任人,分析未来的苏联政局和政策。“美国官员曾私下对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前途表示十分关注”,“担心新领导人在处理与西方关系时不如前任克制”,给美苏关系带来“变化”。(美国《奥比斯》季刊)西欧对未来苏联的政策更是  相似文献   

13.
简析苏联在农民问题上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列宁重视农民问题 ,尽管有失误 ,但在他晚年基本形成了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的理论与政策。遗憾的是 ,列宁的思想并没有为苏联领导人所重视 ,这成为苏联模式最后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杨华 《人民论坛》2011,(8):220-221
大俄罗斯主义是俄罗斯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宣扬俄罗斯民族"优秀论",是俄罗斯民族主义扩张性、殖民性的集中体现,在苏联时期成为影响苏联族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以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维持俄罗斯联邦和民族的特权地位;推行俄罗斯化政策;美化沙俄侵略行为。它对未来俄罗斯的政治走向和民族政策也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联剧变20年以来,学术界一直在挖掘其剧变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苏联软实力的严重衰落。软实力是苏联兴起的最直接原因。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什么物质力量为社会主义苏联提供硬实力,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苏维埃体制和最初的和平外交等,使苏联获得了强大的软实力,并且在此基础上造就了苏联的硬实力大国地位。但是,苏联在硬实力崛起的过程中,却抛弃了自己的软实力优势,特别是个人崇拜、丧失凝聚力的意识形态、错误的对内对外政策和僵化的国家体制等,不仅导致苏联软实力的衰落,也进而导致苏联硬实力的衰落,最终导致国家瓦解。  相似文献   

16.
读《苏联解体亲历记》摘记(续)钟民二、美国对苏联的西化、分化政策(一)美国对苏政策的原则马特洛克在书中说:“从1983年起,我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了的工作人员,我的主要任务是制订与苏联的谈判策略。”(85页)“我认为,美国制订一个鼓励苏联内部变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苏联是一个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它是名为联邦制而实为集权制国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主权,这加深了它们对联盟中央政权的对立情绪;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更加深了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民族不满情绪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苏共控制力量削弱后,长期的历史积怨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8.
白继萍 《传承》2013,(12):130-131
苏联是一个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它是名为联邦制而实为集权制国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主权,这加深了它们对联盟中央政权的对立情绪;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更加深了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民族不满情绪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苏共控制力量削弱后,长期的历史积怨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一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建立的,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的否定,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不讲法治、个人专权、对外封闭等弊端,中国曾深受其影响.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是从克服苏联模式忽视农民利益的弊端开始的,进而发展到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否定苏联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几乎全盘接受了苏联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和基本概念,以苏联为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族问题的制度和政策"的观点,从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角度对该观点进行了探讨.同时,较全面地论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