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资本的流入与市场化的加深,中国劳资冲突事件日趋多发。为应对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与冲突,中国启动了多种治理机制,主要有集体谈判机制、三方协调机制和多元合作机制。这些治理机制基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从微观协商、宏观治理、社会参与等层面为化解市场化进程中的劳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下劳动关系领域劳资纠纷事件的频发,也凸显了其治理局限。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为理解中国劳动关系领域的治理机制与局限提供了理论诠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陈微波 《求实》2013,(1):45-48
研究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利益表达状况,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劳资冲突治理的新视角。分析归纳我国企业劳资冲突成因中的利益表达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员工在利益表达上具有局限性;雇主在利益表达上具有优势地位;工会组织在利益表达上具有"制度性弱势";政府在利益表达制度建设上存在错位。以劳资冲突的治理为目标,需要从提高员工的利益表达能力,规范雇主的利益表达行为,强化工会的利益表达载体功能,政府要完善相应的利益表达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西方集体谈判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集体谈判制度是一项有上百年历史,并有效推行至今的成熟制度,它能有效地保障工人利益,协调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西方集体谈判的概念、结构与程序,及其功能与发展趋势,以求从中得到某些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劳资冲突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集体谈判是欧盟国家协调劳资矛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我国集体谈判制度不成熟,还存在集体合同雷同且流于形式;作为集体谈判一方的工会缺乏独立性;区域、行业级谈判雇主组织缺位,企业级谈判雇主角色不明;集体谈判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集体谈判制度发挥作用有限。欧盟国家集体谈判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应通过加强劳动者权利意识、逐步建立多层次谈判体系和建立劳资双方利益沟通机制等方式加快完善我国的集体谈判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5.
冲突控制机制与化解机制是公共冲突治理的两种基本机制,要想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就必须结合现实情境适时适当地进行交互运用。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延续控制式管理思维的路径依赖、忽视多元治理方式的现实诉求以及政府"兜底"引发的示范效应等原因,使得原本作为冲突治理者的政府常常陷入"被殃及"的境地。要想克服这一困境,政府有必要作出四个转变,即治理逻辑上从控制式向交互式转变,治理主体上从纵向等级式向横向平权式转变,治理制度上从应急性向常规性转变,治理目标上从短期主导向长期主导转变。  相似文献   

6.
吕荣娟 《世纪桥》2009,(23):63-64
发端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动关系无凝是雪上加霜。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就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减少、缓和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吕荣娟 《世纪桥》2009,(21):63-64
发端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动关系无凝是雪上加霜。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就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减少、缓和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姜明  车辉 《当代工人》2011,(21):18-20
从中央到地方,工资集体谈判已成燎原之势。它的意义是:缓解劳资矛盾。调解收入分配差距。这是解决当下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对于普通职工,他们希望的只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提高自己的劳动所得。要想让好制度不仅是纸上的愿景,既需要上级部门的主导,也需企业职工、工会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本文中谈及的工资谈判可堪仿效。  相似文献   

9.
公共领域的冲突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2017年6月,第六届全国公共领域冲突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会议围绕公共冲突的治理机制建设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综合而言,公共冲突治理需要以全过程治理为指导,建立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与事后优化的弹性治理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前端管理,建立"表达-引导"的冲突预防机制;聚焦矛盾根源,建立"沟通-化解"的冲突解决机制;关注制度调适,建立"反馈-修正"的冲突管理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保护劳动者利益。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领域还存在着劳资关系不平衡、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市场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完善、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多发,威胁社会稳定等诸多制约因素。"十二五"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综合性政绩考核机制;注重初次分配领域的效率和公平,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加快制度化建设化解劳资矛盾,建立长效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劳资冲突的预警与化解机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加快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典型案例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在邻比冲突治理中主要采用政府强制型治理模式。单一政府治理主体、政府强制性治理机制和线性治理路径,是政府强制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的典型特征。政府强制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邻比冲突治理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诸多阻滞性因素,决定了我国政府强制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必然面临治理绩效不彰的困境。从政府强制型治理模式走向多元协作型治理模式,实现邻比冲突治理模式转换和路径创新,是邻比冲突治理的必然选择。多元协作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在邻比冲突治理中引入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综合运用多元化的协作激励保障机制,根据邻避设施类型对邻比冲突采取类型化的治理路径,应能克服政府强制型邻比冲突治理模式的诸多不足,促进邻比冲突治理。  相似文献   

12.
地方治理中民主化建设不仅是转型时期民主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转型的价值基础。地方治理中的民主化建设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及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集体决策和党内民主、公众参与和人民民主是地方治理中民主化发展的两条主线,对我们政治制度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治理民主化建设是我国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资关系正经历转型期,矛盾冲突凸显。现实市场中劳资议价存在两级议价,二级议价机制的缺失是劳资冲突问题的根源。构建二级议价机制,维护二级议价的正常运行,要求形成政府、企业、工会三方互动、制衡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集体谈判,国际劳工组织对其内涵的界定是: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组织就就业期限和劳动条件,以及相关的程序问题举行的谈判.双方通过谈判就上述问题达成的协议,就是集体合同.集体谈判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国家法制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集体谈判制度作为协调劳资关系的一项主要内容被国家法律所确认,同时也以政府适当干预、调解为保证.从我国的情况看,集体谈判还处于起步阶段,劳动行政部门如何对集体谈判进行干预以及干预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一、政府对集体谈判的程度干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生态型政府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面临诸多困局,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失衡,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与生态发展的冲突,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性问题制约等,因此,要加快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必须将生态治理纳入政府核心职能范畴,加大污染治理与防控力度;优化地方治理模式,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型生态治理格局;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生态治理的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16.
劳资关系与工会维权的困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来,企业中存在着诸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血汗工厂"的频现,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冲突时有发生,劳资矛盾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层面,演变为社会发展中一个令人忧虑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稳定协调的现代劳资关系,仅靠政府单方面维权显然不够,更需要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平等协商也称集体谈判,它是指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方之间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工伤、病假、保险福利等劳动关系的有关事项进行协商谈判,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一致意见。通过这样的机制,不仅可以及时化解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且当企业劳动关系的双方出现矛盾冲突时,它还可以将自发的、无序的冲突转变为有序的、依法协商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年代,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格局并没有根本转变,权力的不对称性就成为政府与公众谈判的基本制度环境。纵然这样,政府主导谈判格局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所谓的"谈判悖论",即谈判结果与政府的实力并不相称。究其原因,实乃谈判中的权力不仅取决于正式制度安排,还是谈判策略作用的结果。通过谈判策略的运用,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公众能够有效化解政府的权力,使双方的谈判实力由不对称趋向对称。由于不对称的权力结构更容易引发敌意与对抗,谈判双方容易受零和博弈的思维引导,从而导致谈判中有可能出现种种误区,也使得构建和谐的政府与公众谈判关系日益必要。  相似文献   

19.
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数字化治理正在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重新审视地方政府数字化行动与区域治理行为的内在联系机理.本文基于集体行动和网络治理的理论,探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群合作网络地位如何互动,并影响地方政府数字化治理策略倾向.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在城市群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合作网络地位"高低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邻避"往往由于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受阻、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和大众媒体推波助澜而陷入"闹解"和"多输"的循环怪圈。基于杭州九峰垃圾焚烧项目"封闭决策—日常抵抗—邻避抗争—协商治理—原址重建"的历时性观察,建构"风险感知—利益结构分布"理论框架分析冲突演化机理,公众根据感知风险、感知挫败以及对政府、环保机构的不信赖感产生"邻避情结",而执政者"治理失灵"背后存在压力型体制、晋升锦标赛与悬浮型基层政权等深层逻辑。本文运用"解剖麻雀"方法透视邻避冲突生成逻辑后,进一步从执政理念嵌入、工作方式嵌入、公众参与嵌入和政党力量嵌入四方面探讨邻避冲突化解的"嵌入式治理"路径,以期为基层政社良性互动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