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苏双方在二战即将结束时为落实雅尔塔会议决议而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条约构建了战后中苏关系发展的框架,同时,也暴露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趋向,并对后来的中苏关系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战之初与英美等国对日绥靖、大搞“远东慕尼黑阴谋”相反,苏联对中国抗战采取了积极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因此,1941年以前,中国舆论的主流是对苏联友好.但是《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以后,以《大公报》为代表的中国舆论界对苏联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由友好到不满、指责.《大公报》是中国著名大报,抗战期间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管窥当时中国舆论的这种转向.  相似文献   

3.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联在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驱动下提出的,是在蒋介石国民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权而对苏做出重大妥协的情况下签订的。它在客观上对中国革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极为有限,它实质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带领全国人民终于赢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兴废始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2年美苏签署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AMB条约)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令人关注并引起诸多争议的问题之一。该约限制美苏双方建立针对弹道导弹的国土导弹防御系统,以维持双方战略核武库力量的大体平衡。依此建立的“相互确保摧毁理论”成为现代核威慑战略的理论基础。随着冷战后美国执意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反导条约已成为当前世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宿丰林 《西伯利亚研究》2006,33(1):84-84,90
多年来养成一个习惯,读史学论著喜欢先看两头,即先看目录,看其结构层次、重点内容,然后看其后记,看参考书目。特别是当碰到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尽快知道,该书作者的参考书目和引用资料中有没有我不知道的。如果有,那就要另眼看待了,要放到书架最显眼的地方。张凤鸣著《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一书,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该书2003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被列入《东北边疆研究丛书》,成为该丛书的第一批成果之一。应该说,该书能够成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三省共同支持的重大学术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6.
1949-2007年,北京与莫斯科从结盟走向对抗,从对抗走向和解,再从和解走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们颇感兴趣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满铁是日本政府在中国东北设立的国家垄断资本殖民企业。满铁以其数十年侵略中国东北积累的雄厚实力,竭尽全力支持日军全面侵华战争。本档案史料即是日军全面侵华之初,满铁产业部整理的苏联对“七.七”事变的报道、评论以及与事变有关的苏联动向和国际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日本政府制定下一步侵华政策以及制定对苏政策提供参考。本史料能够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无尽灾难,同时也看到勇敢的中国人民对日军侵略进行的顽强抵抗。  相似文献   

8.
离改革那些具体的事件时间越远,对戈尔巴乔夫持尊敬态度的人就会越多.<独立报>主编康斯坦丁·列姆楚科夫对此深信不疑.前不久,他与曾是苏联首任同时也是末任总统的戈尔巴乔夫在其基金会进行了一次访谈,主题就是25年前发生的那些事情.  相似文献   

9.
在中俄关系史研究中,中东铁路问题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中外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讨论是嵌入在中俄关系史研究的脉络之中的.早在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对中俄(苏)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尼·巴·里亚布琴科(Н.П.Pяпченко)在2006年春天出版了专著:《中国和苏联:对抗的岁月(1969-1982)》(《KHP-CCCP:Годы конфронтлции(1969—1982)》,Bладиаосток:Далънаука.2006)。他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的1939-1941年,苏联同法西斯德国进行了近22个月的友好往来。苏联利用德国发动侵略的时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东方战线,并与急需战略物资的德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两国政治经济往来是苏联对德国政策的一种体现,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总体上看,这一政策仅仅是苏联的权宜之计,但内涵和结果都大大超出了其制定者的想象和意愿之外,更具复杂和矛盾的性质。苏联与德国的经贸往来是由苏联国家利益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恶化并形成冷战.为反击美国的遏制政策和核威慑,苏联抓紧实施核计划,建设核工业.在建设核工业期间,苏联采取了独特的核工厂生产和生活管理模式,为核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在最短时间内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1921—1922年苏维埃俄国遭受罕见饥荒,美国救济总署给予苏俄大量的粮食和药品援助,使成千上万的饥民摆脱了死神的威胁。美国人民对苏俄的援助完全是无私的,而美国政府的援助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即希望利用经济援助改变苏俄人民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促使苏维埃政权早日崩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认为经济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这一分析,文章论述了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应吸取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防止民族分离主义.就经济差距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关系而言,提出要防范民族分离主义,首先应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其次要充分利用政治资源谋求国家经济社会平衡发展,防止因经济差距拉大而造成中央权威消失,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坐大;最后要尽可能降低各民族独立的预期收益,实现各民族间经济的最优化发展和利益的最大化满足.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胜利后,美国参与了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并试图借此机会推翻苏维埃政权。由于美国的干涉遭到国内外民众的反对;参与干涉的各国,特剐是美日存在明显的矛盾;俄国反布尔什维克派别自身的腐败;俄国广大民众的英勇抵抗等因素,美国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6.
On 22 September 1982, British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met the Chinese leader Deng Xiaoping in Beijing, where they discussed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The meeting did not go well. Deng made it clear that, with or without British cooperation, China would resume full sovereignty and administration over the tiny colony when the lease on Hong Kong expired on 30 June 1997.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wo recently released documents from the Russian Foreign Ministry Archive (AVP RF) and reveals the hitherto unknown Soviet attitude toward these talks and the handover itself. Soviet leaders were very concerned that the Chinese should not consider Soviet control over vast territories in the Far East as based on unequal, hence illegitimate, nineteenth century treaties, as they did British control over Hong Kong. If those Russian treaties were unequal, then Soviet rule would be in grave danger. The Soviets sought to distinguish their treaties from the British ones. Seeking norm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agreed not to challenge this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7.
On 22 September 1982, British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met the Chinese leader Deng Xiaoping in Beijing, where they discussed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The meeting did not go well. Deng made it clear that, with or without British cooperation, China would resume full sovereignty and administration over the tiny colony when the lease on Hong Kong expired on 30 June 1997.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wo recently released documents from the Russian Foreign Ministry Archive (AVP RF) and reveals the hitherto unknown Soviet attitude toward these talks and the handover itself. Soviet leaders were very concerned that the Chinese should not consider Soviet control over vast territories in the Far East as based on unequal, hence illegitimate, nineteenth century treaties, as they did British control over Hong Kong. If those Russian treaties were unequal, then Soviet rule would be in grave danger. The Soviets sought to distinguish their treaties from the British ones. Seeking norm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agreed not to challenge this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8.
美国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美苏都扩大了其在中东地区的争夺,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一方面,双方都在不断扩大各自在中东地区的势力与影响,对各自所支持的国家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出于对自身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考虑,美苏对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又都具有各自的矛盾性与双重性特征.这两方面对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及解决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后,美苏在中东地区的争夺和各自政策的矛盾性也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苏联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民族等的原因外,本文认为,肇始于斯大林沙文主义外交而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霸权主义对外战略,在苏联剧变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具体反映在苏联不堪重负的国力资源、超出实力的国际角色定位、错位的外交意识形态和失衡的外交决策机制上,因此,对外战略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苏联剧变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68-1972年美苏缓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缓和期间,面对危机双方能通过对话合作解决,彼此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缓和进程中,勃列日涅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通过制定和实施缓和外交政策,给美苏缓和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