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彼得大帝是17世纪叱咤风云的人物,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为了治理俄国,他时时想选拔新人来取代腐败的旧官僚。彼得交了一个私人朋友。这位大帝从人们口中知道,莫斯科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诉讼代理人,他不但精通法令,而且具有不可动摇的高尚品德,如果一旦发现他为之辩护的人确实犯了罪,他宁愿败诉,自己蒙受名利上的损失,也决不运用自己的才干把官司打赢。在俄国官场一片腐败的情况下,彼得正需要这样大公无私的人来帮助他整顿吏治。他亲自召见,长时间谈话,确认此人学识渊博,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混沌初开的时代,在一块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土地上,有时会出现一些野蛮的开拓者。旧事物竭力要保全自己,不惜以野蛮的方式迟滞开拓者的前进,而开拓者则以野蛮对野蛮,在历史上留下一些令人错愕的足迹。俄国的彼得大帝在其不断开拓的一生中,常常有以野蛮手段开拓文明之路的表演。这位皇帝强调贵族对国家应承担义务,这本是一个国家的既得利益阶层理所当然的事,但俄国历代沙皇强调的却是贵族的天赋权利,现在彼得反其道而行之,自然遭到贵族们自觉不自觉的反抗。彼得的“野蛮改革”早在“胡子风波”中就已经令国人难以忘却了。那是贵族们为沙皇祝捷的大会上,沙皇突然要来一把剪刀,亲自  相似文献   

3.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1842——1921)是近代最后一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无政府主义者,俄国和欧洲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克鲁泡特金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管任沙俄军官,后离开军职,潜心于地理学研究,一度成为颇有声望的地理学家。七十年代初,他受西欧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转变为无政府主义者。此后,他把毕生精力倾注于无政府主义活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际无政府主义运动的主要活动家。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保留着古老农村公社的俄国有无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恩格斯对于求解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批判了俄国民粹派"落后优势论"的理论错误,既体现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定性,也体现出理论斗争策略运用上的灵活性。恩格斯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既有一定的差异性,更有根本的一致性,两者相互辉映、互为补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洞见,不仅促使一批俄国革命家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向,而且在俄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汉文 《国际政治研究》2012,(2):125-142,10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部分学者围绕"欧亚主义"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分析这两大思想传统的现实价值及其启示,力图藉此理解当代俄罗斯的政治身份、国家地位与未来命运。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兴起,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俄罗斯对外政策实践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看来,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依然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延续,基本没有克服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存在的诸多缺陷。个别激进的地缘政治观点与沙文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6,(9)
正不妨借鉴一下先秦策士司马错的战略思想:不与大国在热点地域角力以求虚名,而在不惹人注目之处争取实利,"利尽四海,而诸侯不以为贪",这是最高明的。在美国的智囊团队中,布热津斯基无疑是一个重量级人物,他尤其精于地缘政治研究,在其近年撰写的《战略远见》一书中,他提出,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美国应着重处理好以中国为中心的两个相互迭加的三角形:"第一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风险由地缘因素引发,是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对海外特定地理空间的开发、塑造、竞争或控制造成该地区既有地缘利益结构发生变化而引发的国际政治风险。其生成机制主要包括大国间的战略竞争、海权与陆权力量的斗争、地理敏感地带引发的博弈、地缘经济竞争等。海外重大项目也会改变各种地缘因素,打破原有地缘利益结构的平衡,从而引发地缘政治风险。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观念、思想之争,以及时代变迁所引发的时代精神、国家心态的变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地缘政治风险已对中国和平崛起和企业"走出去"构成实质性障碍,为此亟须提升地理安全意识,要客观评估地缘政治风险,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设立地缘政治风险评估标准,制定防范和管控地缘政治风险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普京的「主权民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几年,国内外学者往往把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称为"可控民主".但是,现在俄罗斯已经开始流行"主权民主"的新概念.普京总统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俄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根据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国情和法律自主地确定民主的道路.普京的这一提法被俄国舆论界解读为"主权民主".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普京也强调捍卫国家主权的必要性."主权民主"体现了普京治国方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正在成为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的大舞台,网络地缘政治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分析视角。网络空间组成架构的地缘属性、网络空间活动主体的地缘属性以及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日益上升的权力,都构建了网络空间的地缘政治属性。中美关系中的网络地缘政治逻辑包括六大方面:地缘政治思维构建网络安全话语和政策、网络空间人造壁垒与地缘政治空间的重合、网络主权问题强化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网络空间权力争夺重现地缘政治竞争、网络军事化趋势加强地缘政治冲突风险、网络问题逐渐被纳入传统地缘政治格局。由美国引导的大国网络博弈的地缘政治趋势对全球网络安全形势形成了威胁,中国应与各国携手,超越地缘政治并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率领250多人,到西欧作了一次长期的考察旅行。考察期间,他使用化名,先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场作船舶木匠,又在英国皇家造船厂工作过。他虚心好学,千活很卖力气,经常向人请教造船的知识。后来到普鲁士学习枪炮制造技术,并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1698年,彼得回到俄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他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促进了俄国冶金、造船和纺织工业的发展:修筑道路、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意大利的地缘政治研究共出现过法西斯执政时期与冷战后两次学术高潮。由于与法西斯主义的不光彩联系,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在二战结束后陷于沉寂,一度成为学术"禁区"。冷战结束后的地区秩序大变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快速增加,为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的复兴创造了有利环境。在重新思考地缘政治本体论基础上,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明确提出地缘政治研究应为政治决策服务、为捍卫国家利益服务的主张,围绕加强对意周边安全事务的介入、反思欧洲政策、巩固发展意美"特殊伙伴关系"等战略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很大程度上,冷战后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在精神气质和叙事方式上显示出浓重的经典地缘政治风格,但其理论建构仍不完备。尽管如此,作为意大利国内政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冷战后的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仍发挥了广泛的学术、社会和政治影响,其部分观点对21世纪头十年意大利外交政策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对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以制定合适的地缘战略,对中国而言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主要从权力视角、空间结构主义视角、冲突视角和绝对主义视角来解读国际关系的发展。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又衍生出地缘经济学、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文明冲突论、网权论、天权论等,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权力内涵的多元化,非地理空间重要性的凸显,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地缘政治理论本身具有西方话语色彩,理论发展的目的均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特别是与国家地缘战略的制定紧密相关。因此,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合理吸收有关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在发展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中国的地缘战略,明确地缘战略目标,动态评估战略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战略手段,实现中国地缘战略的系统性提升。  相似文献   

13.
王栋  王耀正 《国际展望》2022,(6):51-72+151-152
自苏联解体以来,美、俄等大国对后苏联空间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干预程度各不相同。关于制度扩散的理论在解释美国的行动和态度时虽然具有一定说服力,但却难以单独解释俄罗斯的行为。因此,本文在讨论俄罗斯是否真正有意推动制度扩散的同时,引入地缘政治利益变量。制度扩散与地缘政治利益是一对关键变量。本文选取俄罗斯和美国这两个在制度选择与地缘政治诉求方面均有较大差异的国家进行分析,对两国相关案例和行为生成机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当一个国家具有较强制度扩散意愿时,其倾向于强力干预后苏联空间国家的制度选择,而较少考虑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当制度扩散意愿弱而地缘政治利益诉求强时,则倾向于对有关目标国家进行强力干预;当制度扩散意愿弱而地缘政治利益诉求低时,该国则往往采取不进行某种干预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普京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与俄国想要什么是否是一个问题?我认为答案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相当接近。毕竟,普京毫不讳言地告诉我们他代表俄国想要什么。他利用最近两次欧洲高层会议明确阐述了他关注的问题。第一次是2007年10月2日在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他当着德国总理安格拉  相似文献   

15.
孔寒冰 《当代世界》2013,(11):20-22
"原苏东地区"是由"苏东地区"演变而来的。"苏东地区"是一个不对称的合成词。"苏"指的是苏联,"东"指的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苏联是一个单一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时称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简称苏联)。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历史学家С.В.丘丘金[1]С.В.丘丘金为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政治、历史研究.有许多论著,如2001年的<是谁?极力引导俄罗斯向何处去?>,其中的第六部分:<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者主导俄罗斯向何处去?>;2002年的<孟什维主义:历史的一页>;<"祖国史"十年杂志>收录了他从1995-2005年的多篇论文,主要研究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政治历史问题,重要内容有革命的历史,以及社会民主工党的历史等.在其著作:<格·瓦·普列汉诺夫--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命运>中介绍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思想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始人之一格·瓦·普列汉诺夫的一生及社会政治活动.作者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就普列汉诺夫关于俄国革命的思想,其中关于俄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普列汉诺夫关于俄国革命战略和策略当时不被接受的深层原因.该作品是苏联解体以来俄学者对普列汉诺夫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尽管切尼批评普京政府压制民主,但莫斯科如果对美国提出的对伊朗动武的提案表示支持的话,那却是对俄国主流民意的违背。从这个意义上说,冷战其实从未真正结束,只不过是从苏美制度对抗转变为俄美的地缘政治对立。而这次国情咨文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明确宣告了俄罗斯今后作为一个强国的崛起,这标志着“叶利钦时代政治体系的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月,卡塔尔正式退出欧佩克。卡塔尔此次退出欧佩克的原因,包括美国因素、沙特因素、欧佩克石油生产配额限制以及欧佩克成员国影响力削弱等因素。这一事件反映出国际能源供求版图发生深刻变化,折射出当前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美国加强对能源地缘政治核心区的争夺,欧佩克的影响力下降,沙特俄罗斯联手打造"欧佩克+"来提升能源话语权,石油消费国加强合作,中东能源地缘政治热点频发等。  相似文献   

19.
一年好时光     
杨晓春 《南风窗》2008,(3):95-95
彼得·梅尔老头善用归纳法,他对普罗旺斯用一句话简单加以概括:"普罗旺斯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用做任何事情,就可以呆得舒舒服服的地方。"我看着电视里由彼得小说改编过来的《一年好时光》(A Good Year)里灿烂的法国南部阳光,又浮现出在卢马朗阳光下和彼得一起早餐的时刻。那是很愉快的时光。吕贝隆山区9月的阳光下。彼得  相似文献   

20.
同一处边境地带的地缘政治意义,在两国间力量消长的过程中,常常随着政治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更替。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部边境维持了近百年的平静态势。局面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沙皇俄国向黑龙江流域的进一步侵略和对东蒙地区的经济扩张,处于蒙古高原和黑龙江流域交界处的呼伦贝尔,数十年时间内安全局势突转严峻。为了抵消威胁、巩固边防,新政时期清政府开始对呼伦贝尔进行整体开发。呼伦贝尔局势的骤变,是经济文化变迁影响地缘政治局势的颇好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