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实证表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外出口比率与全国及西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对外进口比率与中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比率与全国及东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贷款比率与中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与西部显著负相关;资本总额中利用外资比率与全国及中部劳动收入份额呈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也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最后从贸易、投资和金融角度提出增加劳动收入份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保护合法的  相似文献   

5.
据某报载,有人主张鼓励增加财产性收入,应该成为分配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劳动收入与财产性收入,性质上是不一样的,因而在政策上虽然都要保护,但也应该有所区别,不能一视同仁.在分配政策上财产性收入应处于第二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坚持把劳动收入放在第一位.如果按要素分配成为主要分配方式,如果在分配政策上把资本收入放到第一位,那就同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悖了.当前更应该强调保障和增大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6.
7.
当前,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一支骨干力量.私营经济在创造产值、提供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优秀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和爱国热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强民富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不但有助于增加劳动者收入,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人力资本”概念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规范,但是这一思想值得借鉴。通过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既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缓解劳资紧张关系,也有利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从而有助于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地迈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10.
非劳动收入问题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沿用"资本剥削"的概念,并不是背离马克思剩余价值的理论;非劳动收入是对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合法收入的新概括,比"资本剥削"更合理更科学地说明了他们的实际收入。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有很多新思维、新观点。如在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述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强调“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等这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不但继承了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重要成果,而…  相似文献   

12.
13.
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是把劳动收入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的一个因素研究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系统地批判了这种“因素论”,第一次真正地把劳动收入放在了经济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收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最真的本质,这些本质不会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改变:工人享有经济自由,人类社会真正从“蜜蜂社会”中剥离出来,然而工人们并没有摆脱“蜜蜂社会”中“工蜂”的命运,有时连“工蜂”的命运都达不到;劳动收入是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一个结果,它与它的主人——劳动者阶级一样。都无法摆脱被压榨被剥削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黄世贤 《求实》2008,23(4):43-46
初次分配要求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即每一种生产要素得到和它对国民产出的贡献相一致的报酬,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就必须建立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初次分配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同按要素分配不是一回事 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然生产要素中包括了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便包括了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为什么还要再讲按劳分配呢? 仅从经济现象来看,劳动要素收入和按劳分配收入,都是劳动收入。因此,容易把劳动要素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看作是一回事。但从经济理论和经济  相似文献   

16.
研究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和对策,对提高我国劳动收入比重,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破解收入差距难题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合理因素和不合理因素两方面对导致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双重分析,重点提出通过完善劳动收入淡判制度和宏观调节机制等提高劳动收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超 《探索》2012,(1):84-90
在"包容性增长"的理论框架下,重读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文献,"按劳分配"的内涵又可以得到新的比较准确的定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劳分配"中的"劳"是"非市场性"的劳动,"按劳分配"中的分配主体是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劳动者具有主体性的特征,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践"按劳分配"具有复杂性。近30年来,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系统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工资并不是由劳动者的贡献而主要是由社会供求关系决定的;而社会制度是影响供求力量的重要因素,因而收入差距是一定分配制度的产物。模型发现:在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指引下,应最大化"按劳分配",同时最小化"按资分配"。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2,(1):29-30
1、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收入。这里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劳动收入的孽患即劳动者把收入的一部分通过银行存款获得的利息、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购买债券获得的债息、亲友的赠予以及国家给予的救助和社会保障等,这些收入既不是直接的劳动收入,也不  相似文献   

19.
调整收入分配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炳祥 《学习论坛》2010,26(5):30-34
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以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今年一开年,收入分配问题再次成为我国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位居第二,仅次于反腐倡廉。近年,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为此做出重要决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相应采取了许多具体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但是,问题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解决这一问题要有新思维,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接从企业入手,一方面,在工人一方,增加收入分配项目,增大收入分配比例,提高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在企业主或经营者一方,对其收入结构进行科学界定,减少收入分配项目,降低收入分配比例,降低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