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致和思路是时代潮流的呼唤 邓小平同志作为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洞察世界风云,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用和平方式正确处理国际国内复杂关系的大思路,为解决各种具体的社会问题给予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当今时代,世界绝大多数人民关注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尖锐的斗争。多年来,邓小平同志一直在思考,“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9页)他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处理国际问题的经验,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7页)。 邓小平同志认为,和平共处的原则,“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6—97页)。  相似文献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应深刻理解这一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苏星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  相似文献   

4.
论点点击     
论我国政党制度的和谐结构与和谐功能梁丽萍在2007年第6期《理论探索》上撰文指出:我国政党制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制度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方针,也是今年全党工作的中心任务。要胜利实现这一任务,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关键又在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到围绕发展、改革和稳定加强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促进发展、改革和稳定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措施是要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建党理论。可以这样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改革、稳定与党的建设关系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硬道理──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王之伦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主题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这一问题作了非常精辟、深刻、系统的阐述。《文选》第三卷的结束篇:《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解决腐败问题,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此给予了科学回答,它是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反对腐败,才能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是邓小平同志反对腐败的基本思想。从历史上来看,任何政权的建立,都依靠人民的力量;任何政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8.
三、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组成了这个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邓小平同志统战思想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十六个方面.1.关于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团结大多数的论述.1950年,邓小平同志在《克服目前西南党内不良倾向》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战略策略原则的具体运用,它的本质就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55页)1951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党重视统一战线》一文中更明确指出:“统战工作有其策略性,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战略性”.(《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87页)就是要广泛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关于团结大多数的战略思想则更为广泛.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爱国统一战线前程远大,大有可为》一文中说:“我们的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扩大了,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邓小平论统一战线》第250页)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本质属性、地位、职能和作用的继承和发展;“一国两制”突破了传统的国家结构模式;“一国两制”是运用和平共处原则处理国家内政问题的新创造;“一国两制”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一国两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国家间解决国际争端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们党在历史性的时期所作出的历史性的庄严决定。它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我们继往开来、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决定》的第一部分科学地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概括了邓小平的建党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发表,标志着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也对新时期党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纪念党诞生73周年的时候,联系党的发展历史,联系毛泽东思想发展史,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从中汲  相似文献   

12.
学习小平同志的科学态度、爱国热忱、勇于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精神──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居云峰历史是生动的教科书。通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的清晰脉络。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主权问题是一国对外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原则问题。主权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48页)阐明了维护国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书闪烁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和有力武器。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维护国权国格。 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而且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在设计中国发展蓝图时,他始终把反  相似文献   

15.
坚持共同富裕和防止两极分化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他一贯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许多文章和讲话都论述到这个重要问题.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共同富裕和防止两极分化的论述,对于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涉及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读全卷,篇篇都闪耀着马列主义的光辉。它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直接指导实践。是理性思维的结晶,又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我们统一认识的理论基础,排除干扰的思想武器,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新的实践条件下,提出了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地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关于实践标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一、邓小平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哲学命题的提出,并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只有从社会实践需要中提出的哲学命题,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实践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常识,在我国开  相似文献   

18.
论点点击     
正用核心价值观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孙来斌在2014年4月30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在物质上不能贫困,在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是一个真正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的民族。习近平同志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可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多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支援和扶植海外华文教育。  相似文献   

20.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部理论观点的精髓。“我们学习新一卷《邓小平文选》,就要牢牢把握这个精髓,紧紧抓住这个实质”(江泽民《在学习<邓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