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习导报》2010,(11):6-6
某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 在两个人去取行李的途中,拉尔夫先后三次离开了教授:第一次是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  相似文献   

2.
金刚 《求贤》2007,(9):26-26
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在两人去取行李的途中,拉尔夫先后三次离开了教授:第一次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每次回来,他脸上都挂着微笑。  相似文献   

3.
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在两人去取行李的途中,拉尔夫先后三次离开了教授:第一次是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 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每次回来的/时候,他的脸上都挂着微笑。教授问他:"你是从哪里学到要这么做  相似文献   

4.
话酒     
我是不喝酒的人,对酒却有一种近乎刻骨铭心的感受。这种感受主要源于三次比较强烈的震动。第一次是陪妻到某县某学校去讲三天课。据说她可能住宿的地方,是一幢空无一人的三层教学楼。当时我正在写一篇文章,想找一个安静的去处,于是便陪了妻去。到了那所学校,果然是在城郊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我妻在那县讲课的三天,每次用餐,都有学校领导陪同,每次起码五六个人。虽然我妻不会喝酒抽烟,但每次都有烟酒招待,有时多到四五瓶酒、两三包烟。烟酒自然不是我妻用的。第一天中午和最后一天下午,是接、送我妻,因盛情难却,我便接受了这两…  相似文献   

5.
工作境界析     
一个人的工作境界是什么呢?前不久,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诠释。他认为,一个人的工作境界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强迫型的工作。好多事情要在别人的逼迫下去做,  相似文献   

6.
艾迪 《党课》2006,(1):80-81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一觉醒来,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看到什么了?”  相似文献   

7.
付秀宏 《学习导报》2013,(16):45-45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去买饮料,第一个人说他要喝果汁,因为果汁是甜的,味道从头到尾都是。第二个人说他喜欢咖啡,咖啡刚入口是苦的,等咽下肚后,嘴中却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第三个人说他喜欢矿泉水,味道虽然平淡,但平淡之中另有玄妙。  相似文献   

8.
董桥 《廉政瞭望》2012,(18):3-3
学者张者问杨绛:“你们那一代知识分子1949年完全可以离开大陆,为什么留下来了?”杨绛说:“很奇怪,现在的人连这一点都不理解。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当时离开大陆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台湾,第二个是去香港,第三种选择去国外。  相似文献   

9.
说忧患     
西尧 《奋斗》2007,(9):60-60
有一则寓言故事耐人寻味。它说的是三个人早上出门时,一个人带了伞,一个人带了拐杖,第三个人则空着手出去。那天正好下了一场雨.结果晚上回来时.带伞的人反而淋湿了衣服.拿拐杖的人反而跌得全身是泥.唯独空着手的人什么事儿也没有。那两人很奇怪.问第三个人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最近去了一次贵州省。 这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贫困县人口较多的省。历史上人称它“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现在也还有38个贫困县。 我们是为了实施扶贫行动去的。 然而,我们在贵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在惠水县甲烈乡,我们来到一个布依族和苗族聚居  相似文献   

11.
战争年代,聂荣臻元帅曾经与林彪先后有过三次共事:第一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1932年2月聂荣臻出任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起,到1936年初,林彪到红军大学担任校长离开第一军团时止,两人相处4年之久;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林彪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直到林彪负伤到苏联疗伤为止,两人共事两个月左右;第三次是平津战役中,两人又相处了两个月。三个历史阶段,4年零4个月。 鲜为人知的是,两个人仅仅在第一次合作期间,就曾经发生过三次激烈的争吵。  相似文献   

12.
商豫 《世纪风采》2012,(3):37-40
关玉衡秘密处决日本间谍 1931年6月25日清晨,内蒙古兴安屯垦区东北军的第三团防地突然闯进了四个可疑的人,他们都骑着马,左顾右看,有一个人好象还记录着什么。哨兵觉得可疑,就急忙向三连长宁文龙汇报,宁文龙得报立即带领几个战士前去盘查。宁文龙走近一看,这4个人中,有两个是日本人,一个是白俄翻译,另一个是蒙古人。  相似文献   

13.
严密的法律机制1999年7月14日和8月26日,我们曾两次去芝加哥的马歇尔法律学院,一次是参观,一次是听课。之后,我又多次与法学院的一位女教授进行电话联系,咨询美国法律方面的有关情况,最多时我一天打过三次电话。非常感谢她的热情与耐心,使我得以对繁多、庞杂的美国法律有所了解。“至高无上”的联邦宪法在美国,宪法家喻户晓,而且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宪法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产物,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从此,““殖民地”的称呼变了,变为了“州”。由于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  相似文献   

14.
弦急琴摧志亦酬──乔木同志的最后岁月和《回忆毛泽东》的写作龚育之,郑惠,石仲泉最后的一面1992年9月15日,在乔木同志谢世前的两个星期,我们三人赶到三O五医院去探视。这时乔木同志的病情已经恶化。跟上一次在三0一医院时看到的一样,他躺在一张特别的病床...  相似文献   

15.
1961年1月毛泽东决定组织三个组到农村去作调查研究 ,由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各带一个组下去。毛对这项工作的指示非常具体 :每个组的人数连组长7个人 ,组员都要是高级水平的 ,低级水平的不要。他指定陈伯达去广东 ,胡乔木去湖南 ,田家英去浙江。他自己在杭州坐镇。他指示 :每个组下面分两个小组 ,每个小组3个人 ,一个组去最坏的生产队 ,一个组去最好的生产队 ,中间的不要去调查 ;调查的时间最初是10天到15天 ,然后三个组到广州同毛会合 ,向他汇报 ,并在广州作城市调查。他估计整个调查工作要花两个月的时间。这年1月 ,我刚接…  相似文献   

16.
正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足够幸运的话,其一生中会有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世界不以自己为中心;第二次,是发现有些事自己无能为力;第三次,是明知道无能为力还去做。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这三次成长的故事。我曾经是一个官员,是一个自认为合格的官员。这个衡量的标准,一是我  相似文献   

17.
《党建》1994,(6)
由分小螺壳所想到的许晓平记得我女儿五岁那年,一天,她与邻居同龄小女孩去公园玩。两人在公园湖边捡小螺壳,当时由于只有一个塑料袋,也就只有装在一起了。回家后两个小孩开始分。你一个我一个,你一对我一双。最后,难题出现了,还剩一个。两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想出...  相似文献   

18.
张法祥 《廉政瞭望》2005,(10):59-59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  相似文献   

19.
我的起跑线     
魏巍 《党史文苑》2008,(10):54-56
1937年12月,我背着沉重的行李来到山西的古城临汾。当年我17岁,这是我离开家乡郑州的第一次远行。临行前,我的良师也是我最热心的忘年朋友——一个失去组织关系的老党员黄正甫,给他的那些熟人写了信,计他们把我介绍到延安抗大去学习。可是到了延安.要找的这两个人,也许有这样那样的顾虑都推辞了。这样我就不得不贸然去闯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  相似文献   

20.
钟青 《党建文汇》2001,(6):19-19
有些人不会说自己的话而好说别人的话,说套话、大话、空话,乃至假话。比如一写文章就来个“突出一个x字,狠抓两个X方面,增强三个XX性,贯彻四个XX方针”,一开口发言就“某人说”、“某人讲过”等等什么的。这种现象眼下之所以如此普遍,我想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本文想对此作些分析,正确与否,留待专家与读者去作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