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俸禄制度是古代职官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制度之一,俸禄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官员的廉洁状况。明代官员的俸禄是典型的薄俸制,历来有"最薄"之说。明代的薄俸制,严重影响了明代的政治生活,造成廉吏难支、贪风不息等恶果,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从而借古喻今,指出当今高薪养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倪方六 《政府法制》2014,(26):46-47
在中国古代,同样有是否给“公务员”涨工资“增俸”或是降工资“减秩”的问题。总的来说,各个朝代的做法并不一样,但“增俸”基本上都是向基层、普通“公务员”倾斜。 曹魏景初年间“将吏”俸禄“方之于昔五分居一” 工资,在古代叫俸禄。由于古代“公务员”的俸禄大多偏低,故称之为“薄俸”,因为俸禄太薄而辞职的,在古代并不鲜见。先秦时期的《墨子·贵义》中,就记载了一个因嫌钱少而“辞官”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柏桦  吴爱明 《法治研究》2015,(2):126-132
明清两代的官员都认为自己的俸禄很少,甚至认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史·食货志》)。实际上官员的合法收入足以维持其体面的生活,但他们仍声称俸禄太低,为官吏贪污受贿开脱。现实中的"不贪不滥,一年三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与贪污有何关系?提高他们的俸禄就能够养廉吗?历史似乎告诉后人,高薪不能够养廉,严惩不能够去贪,只有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使廉贪观念深入人心,也才能有利于官员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萨苏 《政府法制》2012,(30):19-19
在日本古代,将军能养1000多个老婆,你信吗? 这个数字可不是老萨瞎编的,指的是在将军内宫吃俸禄的侍女们。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很多官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官运、财运寄托于上天和神灵的庇佑.奸佞、贪浊的官员,因其内心空虚无聊、忐忑不安,对前途毫无自信,故对鬼神之事尤其迷信. 古代官场禁忌多 出门之前翻历书选日子,乃是古代官场普遍现象,今人不会觉得奇怪。不可思议的是,古代官员接到任命,前去上任,要避开几个月份,过了这几个月,方能到任。  相似文献   

6.
偷盗银库     
何进 《江淮法治》2009,(14):37-37
户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府机构,主管全国的财政,而其中最能捞钱的要算户部三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库,因为银库上至银库郎中,下至库兵,每午除了有优厚俸禄之外,还能从银库中贪污数额不菲的官银。  相似文献   

7.
明代初期,在郡、府的官衙院落中都有一口水井,井边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一个醒目的“警”字。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员前,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说:“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  相似文献   

8.
杨建国 《政府法制》2013,(11):39-39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了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南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到两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戈什哈的。按大清官制,一二三品官轿前的引路官一般南朝廷按着品级发给俸禄的正七品官员担任。  相似文献   

9.
明朝朱元璋曾告诫官员:守着俸禄过日子,如同守住"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这古人流传百年的警句,时至今日,仍回味不尽。联想到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算  相似文献   

10.
法学小百科     
八柄 古代帝王驾驭臣下的八种权柄(八种赏罚手段),即:爵(爵位)、禄(俸禄)、予(赐予)、置(安置任用)、生(赡养年老的臣子及其子孙)、夺(没收犯罪臣子的家)  相似文献   

11.
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对大臣们说:“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孟昶的这番话,多少体现了他的一点民本思想。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还有点忧患意识的宋太宗赵光义把蜀后主孟昶的那几句话作为治吏的警言,刻成25块“戒石铭”,分置全国各府,作为地方官吏之戒。到了明清两朝,所有州县衙门的头门内,南道之上,都将这几句警言镌刻在石碑上,以此来提醒和诫勉这里面的为官者。“戒石铭”讲的是各级官员不能忘掉自已所享有的俸禄,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血汗这一基本事实,如欺负老百姓,天理也难容你这样的官员。俸禄来自何处呢?用孟昶…  相似文献   

12.
陈鹤 《政府法制》2012,(8):36-36
中国古代官员往往给人一种严肃端庄、不苟言笑的印象。但其中也不乏另类,例如人们熟知的东方朔和纪晓岚。其实这样的官员宋代也有,比如宋仁宗时期的石中立。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7):45-45
在古代官员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讨个小、刻个稿”。明朝更是官员纳妾成风,尤其是有一定品级一定地位的官员,如果没有一两个妾,就好像不正常似的。而严嵩却始终没有大小老婆左拥右抱.而是实行一夫一妻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把官职还给君王。如果官员年老体弱,也可主动申请退休,称为“乞骸骨”,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周朝起,“大夫七十而致仕”为后来各朝沿用。  相似文献   

15.
女色诱惑对古代官员来说,是比金钱诱惑更大的考验。抵御这种诱惑,需要有很高的道德素养和很强的自制能力。可惜很多官员道德素养低下,自制能力缺乏,所以,被色贿这种“糖衣炮弹”一轰就倒。  相似文献   

16.
古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官员上呈皇帝的书面报告,名称很多,有奏报、奏章、题本、奏本、题奏等等。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总称奏疏或奏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提案”。  相似文献   

17.
古代官员的许多特权和待遇都与在职密切关联,一旦辞职或退休便荣禄皆无。  相似文献   

18.
王宝静 《政府法制》2012,(28):36-37
无官一身轻,这曾是苏东坡的感慨。与古代官员告老还乡不同,而今的官员卸任后,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很多仍会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余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级干部退休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很多退休高官来说,退休后的生活模式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官邸制是一种官员的住房制度,比如说古代的县衙。其实就是一种官邸制,谁来当县官谁就住进县衙。官邸制的核心就是“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汉: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自秦汉开始,国家开始向异地任职需要解决住所的官员提供住房,即“官舍”,并逐渐趋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2,(33):30-31
提起古代官员平时读啥书?大家很容易想到“孔孟之道、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毕竟古代以儒学为正统文化,科举考试也以此为内容,其实,这样的想法符合逻辑,但不太符合历史实际,多少有点想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