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汪嘉 《政府法制》2014,(11):44-45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澳大刊亚,天天都是读书日!”笔者的邻居罗斯太太自豪地说:“其实,我们的读书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她做义工的那家社区图书馆每周有固定的幼儿读书日。  相似文献   

2.
“我想上学”,但小艳却拒绝回学校读书,因为不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知道该住男生宿舍还是女生宿舍?“我想不通……”52岁的农妇不知道当年自己的善良行为是救了这个弃婴一命,还是害得她要承受如今的痛苦。2月22日,农妇一直流着泪说完了小艳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邵火焰 《政府法制》2014,(26):82-82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山东临沂人,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史书《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等好友的读书方法不同。徐、石等读书“务于精熟”,诸葛亮则“独观大略”。诸葛亮的“独观大略”,就是读书不纠缠在细枝末节,不纠缠在文辞风格,而是跳出书本,带着思考把握书中的精义。我们知道书籍数量浩如烟海,一本一本细读,就算彭祖那么长的寿命又能读完几本呢?诸葛亮的“独观大略”读书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读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管荣保 《政府法制》2011,(26):47-47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5.
周全民 《中国监察》2008,(22):63-63
人的一生中,会养成很多习惯。读书是一种好习惯。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每个人而言,既是智慧之源,又是道德之基。读书是提高修养、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6.
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将朱子的六条读书法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读书计划,强调读书中的沉潜涵泳,其意在救“科举时文之弊”,又有强化正统思想的目的.科举考试使得士子读书期求速效,揣摩风气,将经典置之高阁,有识之士有科举兴古学废的忧虑.在不动摇科举制度的前提下,清代教育体系中有引导规范读书习业的倾向,《读书分年日程》被采用是其举措之一.该书在清代至少有28种刻本,它一方面标示清代教育的兴盛,另一方面也反映科举时文弊病的严重.《读书分年日程》的刊刻和采用,与清代官方对“俗学”的抑制相应;又有对“百家”、“二氏”之学的排斥意图.读经典计算字数,清代士人屡屡论及,此法多与《读书分年日程》相伴而行,其目的将经典化整为零,以缓解习业者的畏难情绪,使之追求有根柢的学问.  相似文献   

7.
《中国监察》2011,(4):25-25
1月1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青年“读书与成长”读书心得征文活动表彰会召开,中央纪委副书记、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吴玉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机关广大青年同志要把读书学习当做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自觉培养好的学风,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8.
读书需要端正态度,态度比方法更重要。你认为读书是快乐和幸福,还是痛苦与无奈,这决定你读书是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动力。读书为什么?为工作需要,为获取知识,为充实自己,还是兼而有之?如果你回答“是”,那你读书的动机和态度也许就是对的,至少你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去认识。读书可以应时之需,  相似文献   

9.
胡健 《政府法制》2013,(2):48-48
读书不仅有利于健康,还是一种治病方法,俗称“读书疗法”。近年来,“读书疗法”在国外被广泛运用。如德国、英国的不少医院都设置了“患者图书室”,鼓励病人阅读,加速健康步伐。意大利则成立了“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病人对症选读。  相似文献   

10.
裴伟在2006年5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读书得问”是旧时老师教诲弟子的惯用语。‘‘读书得问”是清以来特别是乾嘉学者读书治学的传统。清代学者苏微保认为,死搬教条与离经叛道同罪,读书最重要的任务是从书中读自己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刘鹏飞 《政府法制》2014,(23):24-24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军人世家,自小读书不多,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期,投身军旅的赵匡胤觉得要干出一番事业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不读书,没学问是不行的,因此,一有机会就发奋读书,不像周世宗时期的一些武将,攻城略地之后就一门心思搜刮金银财宝,他呢,就喜欢搜罗书籍来读,经常手不释卷,“开卷有益”就出自他的口。  相似文献   

12.
王淦生 《江淮法治》2010,(22):56-56
说起吃饭,自是俗事一桩;谈到读书,谁都会与“高雅”联系起来。所以在吃饭的时候谈谈读书,自然也就成了一件“雅俗共赏”的事‘了。假日里几家朋友聚会.席间自然谈到了孩子的教育;而谈到教育,读书又是一道绕不开去的话题。最终交流的结果便是:如今的孩子除了课本之外很少愿意再去读纸质的图书了,上网、看漫画、研究短信、读一些不三不四的网络小说……就是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青灯黄卷读一读那些大部头的名家名著。  相似文献   

13.
林夕 《公民与法治》2013,(10):49-49
大概人人都听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到用时方恨少;一日不淡书,语言无味;还有最绝的一句:爱书才会赢。不需要看最近美国发表的调查报告,大家都知道全世界读书风气进入熊市,有很多人一年都没看一本书。这调查指出平时爱读书的人较快升职加薪,收入与生活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亦明 《政府法制》2014,(23):8-9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了自己的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习近平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举出多项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是热爱读书的典范,他们将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与“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重要战略目标。鉴于此,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确立了“持之以恒读书,精益求精审判”的理念,把“读书与学习”作为该院的永恒主题,努力构建“学习型法院”,号召汉江两级人民法院开展“大读书活动”。法官们秉承“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与“活读书、  相似文献   

16.
熊果 《人民调解》2015,(2):40-42
“《弟子规》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感触很深,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我都不能自暴自弃,我还年轻,我要改正自己的错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读书之城”建设总结表彰暨成果展示活动中,一名帅气的少年正在讲述他参与读书活动的感受与体会。  相似文献   

17.
谢文英 《方圆》2021,(8):70-73
这一天很巧——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也是我国著名诉讼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91岁生日。在先生的寓所,记者送上一束鲜花,向先生祝寿,表达由衷的敬意。下午的阳光很好,先生的书房里很暖。先生说,自己一生都在读书、写作,是读写的一生,也是追求“立言者”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读书随感     
许明 《西部法苑》2003,(1):59-60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做官的人,或者是有文化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历来是非常功利的。古时候的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其实质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因为只有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才能吃国家的俸禄,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比较体面的社会地位.众人所敬仰。正所谓:“书中自有干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践证明,一些普通人刻苦读书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19.
史飞翔 《政府法制》2012,(29):28-28
胡适很小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少时就喜欢买书、读书,后来又藏书、写书、校书、编书,可谓一生以书为伍、以书为友。胡适自称“用书家”,视读书为毕生之最大乐趣,他几乎是天天读书,一天不读就难受,晚年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20.
读书的快乐     
古人云,“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是快乐的源泉。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读书作为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一环,无论何时何地,我从没有忘记读书。出差在外,我总会在行李中放上一两本书籍,既可解除舟车劳顿之苦,又可把平时无暇阅读的书读一读;工作之余,我也总会拿起书本,既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也给自己充一下电。尽管在年龄增长、职务变迁中感受到生活的诸多变化,但我对读书的嗜好却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