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佚名 《政府法制》2013,(5):45-45
中国的读书人怕是没有不知道苏东坡的:大诗人、大散文家、大学问家和大书法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说起他的文章,史称“浑涵光芒,雄视百代”。苏东坡之所以有此成就,当然不是天生的,尽管他从小聪慧。家庭环境使然,但和其一生好读书和善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张锐 《政府法制》2010,(24):18-18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一生勤奋好学,读过大量书籍,写过很多文章,是我国自学成才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刘宝东 《政府法制》2010,(22):22-23
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国内接受教育时期还是在国外求学期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的烽烟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在人生处于顺境时期还是在人生处于逆境时期,他皆能安之若素,刻苦学习。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大学问家,写过《读书法》、《治国学杂话》等文章,专门论述读书方法和治学方法的问题。他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这种工作,起初做时是很难,往后就很容易了。  相似文献   

6.
龙江 《政府法制》2008,(20):49-49
现如今,贪官落马不足为怪,涉案数额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的屡见不鲜。其中不少官员不但抓钱的“本领高”,藏钱更是有一套,不仅有用煤气罐、矿泉水纸箱、鱼肚子、炯道藏的,甚至还有藏在粪坑里的,真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7.
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现代思想家以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分析工具 ,回答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一般性问题 ,为我们论证知识财产的无形性特征、知识产权的合理性理由、知识产权法的公益性原则提供了法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管荣保 《政府法制》2011,(26):47-47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9.
反垄断法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宪法,”维护近现代商品生产社会的市场经济秩序、“有效竞争”市场结构。在历经百年的反垄断立法和实践中,确立了“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域外适用的“效果原则”。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应科学借鉴反垄断普遍主义法理论、法原则,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洪臣 《法人》2011,(9):82-83
吴大崴把“禅意”引入书法创作,打破“固有”,强调“自然”、“本心”,注重“意趣、率真、本性、自然”  相似文献   

11.
读书需要端正态度,态度比方法更重要。你认为读书是快乐和幸福,还是痛苦与无奈,这决定你读书是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动力。读书为什么?为工作需要,为获取知识,为充实自己,还是兼而有之?如果你回答“是”,那你读书的动机和态度也许就是对的,至少你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去认识。读书可以应时之需,  相似文献   

12.
周静 《中国检察官》2011,(21):76-76
文章简略回顾了“是”、“应当”、“事实”和“价值”等观念在学术史上的演变以及它们同规范观念之间的联系.并针对规范的性质问题作了初步讨论。一是关于二元框架。“是”和“应当”的分野,或者说“事实”和“价值”的分野,主要是现代问题。传统形而上学是“是”的学问.并不刻意做出上述区分。休谟和康德之后,“应当”分化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法”字,古体为“瀵”。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瀵”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庸”(zhl)、“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漳,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麂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中国学界,和谐及和谐社会已成为十分凸现的论题。“情理法”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和中国人建构其所认同的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情理法”抑或“情”“理”“法”进行语义上的分析和梳理,再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角度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建构和谐社会的,从而启示我们对当下我国学界和谐社会的研究进行反思。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短暂一生的伟大成就,与其博学苦读、勇于实践的精神分不开。其独特的读书方法更给人们以启迪。抄书法 《尔雅》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字典。鲁迅为了认识并记住这部字典中的生字,便从《康熙字典》中摘出有关部分订成大本。为经常查阅、运用这些字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16.
装修他人房屋类型的案件在我国是一类"难办案件",其中包含的法律适用问题具有极高的讨论价值。本文以此种案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找法"和"造法"的一般理论,指出"找法"的对象应当是具体法律条文而且是完全法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法通则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有关规定之间的关系;当找不到合适的法律条文时,宜通过比较法方法弥补法律漏洞,进行"造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在所有行政权力中,最具侵犯性、对公民人权和法人权利威胁最大的就是行政强制权。就国内的现状,过去和现在最不受约束的就是行政强制权的滥用。《行政强制法(草案)》的出台,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范政府行政强制行为,彰显了“法治”性,“契约”性和“人本”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柳忠卫 《法学》2020,(2):34-53
关于追诉期限的终点问题,目前刑法学界有立案时说起诉时说审判时说和结果时说,结果时说具有合理性。从文理解释的角度,追诉应当被解释为追究刑事责任,而追诉期限应当终止于追诉过程的终点而不是起点或者是中间。结果时说反映了追诉权本身正常运行的要求,结果时说的正当性可以从追诉时效的本质和根据的角度得到阐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疑问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也是结果时说的重要支撑。从体系解释的角度,对《刑法》第88条第1款的反向解释是结果时说的立论前提,对《刑事诉讼法》第16条的解释是结果时说的规范确认。对《刑法》第88条第1款的反向解释确定了追诉期限终点的时间区间——审判时,而对《刑事诉讼法》第16条第(二)项的系统解释则确定了追诉时效终点的时间点——审判终结时。《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的终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尚未终结的一审或二审,而宣告无罪则应当是指已经审理终结但尚未判决的一审或者二审。既然二审终结前法院仍然可以因超过追诉期限而判决被告人无罪,这就意味着二审终结前追诉时效继续进行,没有终止,因此二审终结时才是追诉期限在逻辑上的最终截止点。  相似文献   

19.
性与性别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性”作为生物学中的术语.其意义在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构造方面的不同,影响“性”的是基于生物生理构造和基因。“性别”是属于社会范畴,其基本的划分是基于“性”的不同.但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性别”不仅仅只是“性”的区别,生活在社会当中.被社会行为和观念深刻影响的人类.“性别”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属性和特征,而这些社会属性和特征形成的原因不单单是基于“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中华法系最重要的特点是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即"礼法合一"。而在"礼法合流"中,礼和法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以礼为主","以礼统法"。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社会历史上的"以礼统法"现象,阐述其发展,剖析其深层次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