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法学》1986,(12)
由于出了个李向南,“清官”算是倒了一次大霉,遭到口诛笔伐。其罪过大约是,中国封建杜会之所以漫长,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发展缓慢。“清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因为“清官思想”是一种“愚民思想”,与民主和法治是对立的,要“清官”就意味着要人治不要法治;要“清官”为民作主就等于不要民主,等等。  相似文献   

2.
沈栖 《检察风云》2014,(17):31-31
将封建社会的官吏分为“清官”与“贪官”两大类,大致还是靠谱的。前者受到人们的赞颂和期盼,后者则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当年,“文痞”姚文元在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曾断言:“清官比贪官更有危害性”,说清官善于伪装,有着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纯属扯淡!要不然,现如今“清官戏”怎会如此受到追捧?百姓中怎会依然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3.
清官意识辩     
这几年,读者和观众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意见,认为相当多的反腐作品渗透了太强的“清官意识”。他们批评这些作品,把反腐败斗争的希望全寄托在“清官”身上,不管作品的矛盾写得有多么尖锐复杂曲折离奇,到最后,总要抬出一位“清官”来收拾局面。只要这位清官一出场,什么事情都迎刃而  相似文献   

4.
龚平 《政府法制》2014,(35):17-17
苏州胥门接官厅有一座“民不能忘”石牌坊。这个“民不能忘”者,就是曾在苏州任江苏巡抚的汤斌。现在再来读一读这位“廉政如汤”的清官,不无现实教育意义。汤斌不但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而且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他为官早年,就立志要做一个“煮不出官味来”的清官。  相似文献   

5.
原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有“五毒书记”之称,他曾在市纪委反腐败工作会议上作过一次即席发言,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所谓的清官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杜撰出来的;而且清官死后连打补丁的官袍都穿不上。张二江的这一番“清官论”,当时的与会人员就听得一头雾水,而他本人却拂袖而去。“五毒书记”论清官,确实是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6.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也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文化糟粕,并以极大的文化惯性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心理之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官情结”即是一例。欲认知“清官情结”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就需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及其理念,而实现文化认识的转化方式就是对该文化中的基本价值特质进行理解后的反思与批判。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传统“清官情结”文化是一种价值探求型(或理想型)的政治文化,它把原属于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问题寄托于某一“清官”身上。这种“清官情结”现象处于封闭状态的封…  相似文献   

7.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8.
老彭治"病"     
熟悉老彭的人都知道老彭的眼光特厉害,照你一下就像投过来两道X光射线。有人说这是老彭常年修炼气功的结果,比如他能给人发功治病,通过“看气”能迅速准确地诊断出病源所在。老彭在纪检部门任职,久而久之又有了这样的传闻:老彭“看气”还能看出谁是贪官谁是清官,因为贪官头上冒  相似文献   

9.
《人民调解》2016,(1):F0002-F0002
李年春:“清官”要断家务事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调解纠纷让很多人觉得头疼,但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年春看来,虽然调解员不算“官”.但调解纠纷、断断家务事,  相似文献   

10.
许多年以前,电视剧《新星》里的主人公——清官李向南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官难,做清官更难。”这句话曾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许多年以后,一位县委书记的无奈感叹,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福建省平谭县县委书记刘嘉静在任3年,先后拒贿10余万有人说他“沽名钓誉”,还有人说他“捞政治资本”……刘书记无奈地发出感叹: “能使寻常见,清廉第一难。”清廉何以难为,清官何以难当?  相似文献   

11.
“清官情结”一直被认为是信访产生的文化成因之一。如有学者认为:“在传统中国民众的眼里,清官是可亲的,但他们总在遥远的地方,只有上访才能找到。清官抽象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而身边更多的是贪官污吏,这才是具体的存在。因此‘小民’希望有明君和清官出来为他们‘做主’,以便民间的冤情和疾苦能上达天庭;又如应星教授在其对信访制度的调查中将下层民众心中的国家形象归纳为:“闪着神奇光辉的党中央+损公肥私的多数地方贪官+为民做主的少数清官”;  相似文献   

12.
很有些人对有些“清官戏”中的“清官”如于成龙如李高成很有些敢于“为民做主”的精神不感冒、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客气点儿的,说“为民做主”不利于民主、法治建设;火气冲的,则斥“为民做主”是“古老精神‘复活’”,会带来“民族‘复死’”之灾。猛一读一看,对此论还真有些同情和同感。但后来细细读,又细细想,感觉就有些异样了。  相似文献   

13.
黄金生 《政府法制》2014,(26):22-23
晚清官场小说《官场现形记》里描写了一个叫黄二麻子的人,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看来看去”——经过比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统天底下的买卖,只有做官利钱顶好,所以拿定主意,一定也要做官.”黄二麻子的人生经验和选择是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4.
本期“大讲堂”讨论了两大话题,一为“司法公正”,一为“清官情结”。“司法公正”曾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墙,故呼吁和期待“司法公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司法公正,本期的3位专家各抒己见,肖中华研究员更是提出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实现司法公正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的观点,给人以启发。至于“清官情结”,国人自古就有,但为何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这一情结挥之不去呢?请看专家是怎样分析的。  相似文献   

15.
沈栖  陆华 《检察风云》2014,(13):32-32
常读史书,偶见清官格外钦羡,因为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时代,清官委实是凤毛麟角.近览《明史》,杨溥和范理的清廉事迹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16.
本期“大讲堂”讨论了两大话题,一为“司法公正”,一为“清官情结”。“司法公正”曾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墙,故呼吁和期待“司法公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司法公正,本期的3位专家各抒己见,肖中华研究员更是提出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实现司法公正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的观点,给人以启发。至于“清官情结”,国人自古就有,但为何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这一情结挥之不去呢?请看专家是怎样分析的。  相似文献   

17.
本期“大讲堂”讨论了两大话题,一为“司法公正”,一为“清官情结”。“司法公正”曾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墙,故呼吁和期待“司法公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司法公正,本期的3位专家各抒己见,肖中华研究员更是提出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实现司法公正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的观点,给人以启发。至于“清官情结”,国人自古就有,但为何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这一情结挥之不去呢?请看专家是怎样分析的。  相似文献   

18.
张玥 《政府法制》2013,(11):17-17
古代新人结婚拜堂的时候,主持的人都会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那么为什么要用到“高堂”这个词呢?  相似文献   

19.
于永军 《检察风云》2014,(18):28-28
唐人笔记小说中有则故事说,有个县令非常渴望当一名清官,无奈天生有一双馋眼和一颗贪心,见了“黄白物”就眼馋心痒,总是把持不住,纵有良好愿望,终究还是一个贪官。因而,每每受到良心谴责,感觉痛苦极了,便跑到阎罗殿诉苦。阎王爷说,你果真想当清官也好办,只要能够忍得住煎熬,将贪心洗净、馋眼换掉就成。县令表示愿意。于是,阎王爷便命“鬼医”替他洗了心、换了眼。果然,这个县令后来真的改邪归正,成了一名清官。  相似文献   

20.
声音     
腐败现象的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人民日报党政官员公款刊登“拜年广告”应予禁止。官员们没有权利乱花人民的钱,为自己大吹大擂,应当少一点作秀,多为人民办一点实事。——中国青年报刻意给领导“拜晚年”值得警惕。拜晚年规避了“节日腐败”带来的较高的政治风险,某些领导悉数笑纳“年货”,自认安全系数相对“撞枪口”要高许多。必须依靠制度化、法制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对“节日反腐”所产生的实际功效,不宜作过高估价。——检察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