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由于市场消极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社会的道德失范,"信用缺失",直接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公民诚信意识教育,是时代所需,当务之急。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自觉自愿精神,形成公民的诚信意识。党员干部应以高尚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公民,感染公民,率先垂范,做好表率。通过宣传教育、开展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中国,我们必须对"规则意识"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它将直接关系到上述愿望能否成为现实,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桂榆栋 《思想战线》2013,(Z1):304-305
社会的有序发展需要一定的规则,每一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员。规则需要公民遵守,但仅有规则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教育者从个人与社会、内化与外化、思想与行为这三对范畴出发,结合规则意识教育的现状,引导公民自觉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张秋良 《湖湘论坛》2006,19(3):92-93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在构建公民意识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发挥法律课程的功能与优势,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20世纪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组织才开始活跃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消灭了私营经济和私有产权制度,摧毁了民间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原有的“国家———民间社会———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使公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迁,使公民社会的兴起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积极地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离不开健全的公民意识的培育。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呼吁改造国民性,培育公民意识,时至今日,国人的公民意识依然不健全、不成熟,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公民意识得以培育的土壤。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有利的环境,应适时地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公民意识应当包括:责任意识,仁爱精神,自律意识,宽容意识,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6.
黄湘莲  朱红文 《求索》2006,(12):134-136
在现代社会,社会的整合与和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的整合是以社会的分化为前提的,社会的和谐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国家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公民文化的状况以及公民的行为方式、价值态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培育国民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不仅要有高速发展的经济,还需要具备现代意识的公民;不仅需要经济的现代化,也需要文化意识的现代化。公民社会组织作为自主、自治、自愿、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在其现实运作过程中有效地培育了包括独立人格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义务意识,自由、平等、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等内容在内的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刘伟 《长江论坛》2009,(4):62-6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推进,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品质特征,是发展公民社会的主观条件。公民社会发展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同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将得到孕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9.
黄艳娥 《求索》2012,(9):254-255
现代公民意识理论最早始于西方,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也形成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西方的公民意识教育,强调通过公民参与和公民实践来进行,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其特点是广泛的参与性。国外公民意识培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公民教育与各种信仰相融合;三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09,(5):92-93
邓遂在《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1.
何雪梅  郝梦飞 《传承》2010,(27):98-9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养成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人类意识。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以政府为主导规划设计的公民教育体制,同时还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2.
黄艳娥 《求索》2011,(8):174-175
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国家非常注重公民意识的培育,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将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融合;三是实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这些做法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我国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有其独特性,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因此,对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三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四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李海洋  田杰 《人民论坛》2011,(12):104-105
公民意识的生长与社会立法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公民意识的生长是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相平行的社会实践问题。社会立法有助于公民意识的生长,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社会立法的进程;反过来,公民意识的增强会推动社会立法的优化。探讨公民意识与社会立法之间的关系,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只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改革发展已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干扰着我国政治稳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的生长与社会立法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公民意识的生长是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相平行的社会实践问题。社会立法有助于公民意识的生长,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社会立法的进程;反过来,公民意识的增强会推动社会立法的优化。探讨公民意识与社会立法之间的关系,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生成的社会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丽涛 《前沿》2010,(13):108-112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义务等的理性认识,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和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生成必须具备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为其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国家与社会的分化为公民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结构基础,民主政治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最终实现的社会条件。把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作为执政的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就为市场经济通向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明,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如何把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王永萍  孙秀伟 《人民论坛》2012,(36):250-251
作为城市基层组织形式存在的社区,如何实现其自身和谐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复杂社会现实问题;和谐社区建设与公民意识具有一定内联性,架构起社区成员-社区-政府之间的良好利益沟通渠道,要建立立体多维的社区公民教育体系,培育社区成员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和谐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  相似文献   

20.
当抢夺生命的紧急状态转向重建家园的平静岁月,曾经云集四川灾区的志愿者们会不会人去曲终?当撕心的剧痛转向漫长的疗伤,还会有那么多关切的目光投向这片苦难的土地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