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国龙 《法制与社会》2011,(21):209-209
高职教育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数,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充分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高职学生充分就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长久过程,要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发展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本文对和谐社会法制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民生之本,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行更是将其提到了基本法律的高度。实现充分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又是实现充分就业的一大途径,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便是以贯彻这一法律为契机,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并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决定着我们必须缩小不同阶层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持科学发展观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公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工作直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市民社会发育发展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决定了和谐社会状态的实现必然地要表现出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路径。市民社会的和谐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及政治国家的理性运作是社会和谐状态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西方社会中的政治国家是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来的,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却表现为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中国封建社会至今的国家高度中央集权、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的客观历史,决定了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进路必然地不同于西方社会,和谐社会的建构进路必然地要表现为伴随着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采取由执政党政策指导的国家引导型,主要靠政府自律实现社会和谐的实际进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所谓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综合。而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腐倡廉的一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基本特征,实践、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阐述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可谓是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词语,但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却并非虚无缥缈的事情,而是脚踏实地的宏伟事业,需要全社会全民众的努力。但是,因为还有种种影响和谐的因素存在,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不满,面对这样的状况,党和政府必须要有积极的对策和有效的指导以及控制。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应主动承担责任,一切站在为群众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做群众信赖的政府并不难,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并非远在天边。  相似文献   

10.
法律援助工作是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减压阀",而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缺口大,律师积极性不高,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本文着眼"本土实际",利用"本土资源",以农民实际需求为突破口,探索适合农村的法律援助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与影响,从法制建设角度对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思考:1、立法层面,注重完善教育主体的权利保障立法体系;2、执法层面,建立严格的高等教育执法制度;3、法律监督层面,推进教育行政执法监督体制;4、司法层面,加强高等教育司法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法治是基本保障。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调整机制,运用法治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都有着深入的论述与探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现实课题,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本文指出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不断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决策是和谐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与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关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的视角和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解读方面存在分歧。经济法基本原则应该是经济法特质的体现。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经济法应确立平衡协调、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三原则。  相似文献   

16.
苏启东 《法治研究》2006,(11):64-6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第一个特征即民主法治与法律有关,而实际上,其他五个方面也与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平正义,几乎涉及所有的法,也可以说是法的代名词;诚信友爱,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持和保障;充满活力,更多的涉及人的自由和权利,而没有法律规范和保护的自由和权利是不可能实现的;安定有序,则需要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为任务的法律来实现其功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法律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为条件。显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律的调整和保障,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治。法治社会不一定就是和谐社会,它不是和谐社会的全部内容,但是和谐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有着不同的建构方式和实现路径。文章旨在探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法治的重要性,并以法治思考为维度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路径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法治的视角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厉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对制约和谐社会的法治问题进行思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劳动关系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资关系和谐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劳资双方合作共赢。协调好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是重要的衡量尺度之一。故无论工会、企业还是政府,都应采取措施,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分则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明确规定了窝藏、包庇罪。并且,规定其主体为一般主体,并无例外。笔者认为此种刑法规定未免过于"无情"。从人性论、亲亲相隐原则、自然法思想及现行此罪立法、司法实践的弊端,认为此种立法设计并非最佳,也不利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笔者认为立法者对此罪予以重新审视和完善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