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形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环节,承担着确保宪法法律在基层实施、代表人民群众管理社会经济文化事务、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重任。乡镇人大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搞好乡镇人大建设对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让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监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多党合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其它社会民主形态的实质,在于它充分保证全体人民广泛参与社会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这也就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因此,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起来的社  相似文献   

3.
论民主执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民主执政理念,深刻地概括了我们党执政的目的、性质、基础和原则,是一个极其重要而且需要认真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我国民主发展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民主执政的主要尺度。正是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把共产党执政定义为“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明确了民主执政的三个根本问题:第一,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权力来源是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乡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基本途径。乡镇人大离人民群众最近,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处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最前沿,乡镇人大工作的状况,直接关系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实施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做好新时期乡镇、街道的人大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想充分体现我国宪法的这一基本精神,首要的是各级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工作要向社会公开,保证人民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法对应向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的事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对于满足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知情要求,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建立科学民主的政治制度,制定符合人民群众的各项政策,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7.
滕修福 《人大论坛》2011,(12):16-17
开展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同步换届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最基本的选举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次最基层、最广泛的民主历练。今年以来,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工作也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在本次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同步换届选举中,依法保障选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是检验“人民当家作主”宪法精神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8.
宪法和法律规定要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相似文献   

9.
统一战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重要意义 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一重要方针的提出,为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条件。  相似文献   

10.
做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是多年来我国选举工作不断取得圆满成功的一条最宝贵的经验,也是当前选举工作的实际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  相似文献   

11.
刘斌  居正 《政策》2011,(10):30-32
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州市委把中央、省委的大政方针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立法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宪法授予部分地方人大立法权,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一个科学决策。从政治体制来说,我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由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地方立法权的授予,目的是更好地贯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或基层组织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直接体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参与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把扩大基层民主置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位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五大报告关于扩大基层民主的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作。”民主政治,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  相似文献   

15.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中最基层的一级,也是基层广大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加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建设,搞好乡镇人大工作,在基层真正建立民主参政、民主议政、民主决策机制,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6.
《山东人大工作》2009,(1):59-60
赵振宇在《湖北日报》撰文指出,民主是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按照多数人的意志,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决定的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但人民当家作主不可能完全按照每一个人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只能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民在当家作主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一、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乡镇人大工作的重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乡镇是我国人民政权的基层组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只有乡镇人大建设搞好,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有坚实的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才能落到实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必然要求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加强乡镇人大工作,扩大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群众当  相似文献   

18.
王国良 《辽宁人大》2008,(10):32-32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大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发挥代表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代表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主体作用,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事务领域直接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地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基层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 ,人民参与国家权力的管理和监督。这种民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扩大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民主实践的必要条件是作为参政主体的人必须形成系统的民主知识 ,自觉的民主要求 ,理智的民主行为和恒常的民主习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民主参政氛围 ,对人们的参政观念和参政行为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