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8)
春秋时代,君臣伦理受到严重冲击,最极端的情形是弑君。在《左传》所载多起案例中,弑君者都面临一个选择困境:当君不君时,臣何以为臣?孔子主张有条件的、相对的君臣关系,面对君臣伦理失范的现实,他要求臣要臣,君要君,君臣各守自己的本分,以维持合作关系。孟子认为君的权力来源于天,却要通过民,据此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当君不君时,则君自动失去为君的资格,臣杀之则不为"弑君",只是杀一个独夫民贼而已。这样,春秋时代的君臣伦理困境,就被孟子从理论上给予彻底解决。当然,孟子的理论并不是为了替春秋时代的"乱臣贼子"们辩护,而是为了支持他的仁政主张,这是应当着重指出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4)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看待君臣关系各有不同,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一脉相承的同一派系中也是有所不同的,孔孟在看待君臣之间的关系上就有所不同。比如孔子只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却说"君之视臣如手足、犬马、土芥,则臣视君如腹心、国人、寇仇"。这是由于他们各自关注的重点及其时代背景的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文人的典型代表,扬雄从为君、为臣、为民三重角度阐释了他廉政思想的整体体系和总体要求,把抑奢尚俭、崇廉戒贪、师德友仁等廉政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思想和文学著述中,给后人以劝诫。扬雄的廉政思想与其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紧密相关,也是他廉洁修身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正"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释义】保护国家(不被颠覆),是帝王、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谋划考虑的事;保证天下兴亡(统一繁荣),每个布衣匹夫都有责任。【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年),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日知录》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明代学者苏浚将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他认为:"道义相砥,过失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收入     
关心孔子的人,未必关注钱包;关心钱包的人,未必关注孔子.有朋友突然想到孔子的钱包,我觉得很有趣. 孔子一生,主张富民.他说:"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又认为"薄赋敛则民富",但孔子的富民主张未能付诸实施.他曾一针见血地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换句话说,鲁国国君并没有接受孔子"薄赋敛"的治国方略.鲁国如此,当时其他的诸侯国也大多如此.  相似文献   

7.
[国学赏析]     
《侨园》2015,(7)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原文]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2)斯:就.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相似文献   

8.
晏建怀 《侨园》2013,(8):40-40
<正>范质总结自己做宰相心得时有一句名言:"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可为宰相矣。"他把宽容作为一个好宰相的必要条件,认为作为一个宰相,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容难天下难容之人,在斡旋上下、协调左右、平衡利益、维护稳定中雍容大度、海纳百川。在历史的画廊中,范质风度翩翩。他既有君子的风度,也有书生的软弱,宽容而不果敢,仁慈而不决绝,一句话:心太软。范质一生,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一路风风雨雨,他总是本着慈让之心,宽厚之怀,容易感动,颇为顺从。后汉时他是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关键和基石。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仁与礼是孔子政治理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孔子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主线。他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以"礼"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充实以克己内省、忠恕爱人、尊己尊人、以和为贵等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对于现如今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兆玉 《学理论》2011,(32):47-48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体现孔子思想的主要文本,在其所体现的诸多思想中,作为大教育家、大学者的孔子,其为学思想极为突出。孔子强调学习、注重学习,他的为学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学思并进和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一般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伦理学说对道德教化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当前包括行政道德建设在内,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民贫则背善”“民富乃可教”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要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富民是道德教化的基础。颜渊认为,“鸟穷则啄”,“人穷则诈”。①孔子在回答学生冉有问“既富矣,又何加焉”的问题时,就说应“教之”。②《管子·牧民》则明确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充吸取了《文子·上礼》中关于“有余则让,不足则争”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到“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饥岁之春,不食于亲戚;穰岁(食丰收)之秋,召集四邻。不食亲戚,恶行也;召及四邻,善义也。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由此言之,礼义之行,在谷足  相似文献   

12.
肖希凤 《学理论》2009,(23):79-81
历来论者把苏味道划入无耻文人之列。本文首次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了其人品和作品。认为他为人善良而宽厚,忠心而老实,人品应当予以肯定;他的诗歌题材比较丰富,特别注重艺术技巧,而且全部是近体诗,又基本符合律诗的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他有意识地、积极地采用当时日益为世人所重的近体诗形式从事诗歌写作,有力地促进了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3,(5):48-48
<正>【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评析】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睇。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相似文献   

14.
樊须迟钝     
樊须请学稼被孔子批评这件事,不止一人一次指责孔子反对学生参加体力劳动,造就出一批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精神贵族和寄生虫。 当过吹鼓手的孔丘一旦成了老师之后,是不是轻视劳动,咱们不必替他辩护。这里需要研究的是樊须这一问、再问是否对头,是否无比正确,绝对必要。 当樊须问如何种田时,孔子的回答是“我不如老农”,问如何种菜,孔子的回答是“我不如菜农”。然后对学生说,樊须这小子竟问我这些农业技术问题。我教的是做人当官的知识,又不是农业课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知止     
《求知》2017,(8)
<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曾子《大学》【译文】做君主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和人们交往要做到诚信。"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作者简介】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相似文献   

16.
何谓“换位”意识?指的是人际关系方面遇到矛盾时,不妨冷静地站在对方位置上去想一想: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怎么去想,会怎么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实效,是需要有点“换位”意识的。“换位”意识,说起来简单,而要真正具备和付诸实践,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里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论,而且还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真诚的情感及热忱的助人精神。没有科学正确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想“换位”思考,难矣!现在有的干部,对“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他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空道理多,说教多,指责多;人情味少,深入职工心坎的语言少,帮助、…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同处在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尚待确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他们的人生哲学进行考察,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树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者人生哲学的相同之处在于:认为人生的处境有其必然性;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处境;要采用中道的生活方式;推崇沉思的生活;德性可以改造;德性可以带来幸福,强调精神幸福。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其四因说、潜能与现实说等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人生处境观虽然包含有宿命论的观点,但更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他怀着积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境遇,富有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而思辨是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他推崇思辨的生活方式;幸福的获得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外在的条件和运气。而孔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他的人生处境观包含有循环论的观点和天命论的因素;他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人生态度,更具有进取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生方式中,他推崇中庸之道,重视用感悟来体验中庸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构成了他的德性论的核心,并贯穿于他的理想观和幸福观,他强调以仁来德化人,把仁作为理想的人格品质,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认为德性就是仁。幸福是依附于仁之上的,达到仁的境界,人就能享受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知止     
《求知》2017,(8)
<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曾子《大学》【译文】做君主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和人们交往要做到诚信。"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作者简介】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相似文献   

19.
梅鲜 《党政论坛》2012,(1):50-51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十分丰富.本文主要集中于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的研究.这一社会群体的特征一直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同时也就产生了对青年学生不同评价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方法论、不同认识论、不同社会预期以及不同描述和判断等. 作为一个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笔者认为,无论社会怎中存在着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20.
国学赏析     
《侨园》2014,(10):36-36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放(1)手"利而行,多怨(2)。"【注释】(1)放:音fa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2)怨:别人的怨恨。【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评析】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