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人的解放,最终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也就是说,人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发展,而不是被动地从属于某种外在的强制,使自身的发展偏离和压抑自己的内在本性。具体地,作为人的内在本性要求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阿伦特看来,自由不仅仅是一种公民权利,更是一种积极的政治生活方式;解放是自由的一个条件,但解放不是自由,通过解放只能获得公民权利或者消极意义上的自由,所以革命不能以解放为目的,而应该以自由为目的。离开了自由的革命只能是"坏死"的革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行动,革命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自由的公共领域或者说自由的政治空间,并最终避免极权主义的宰割并保障人的特质的显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哲学家,康德对人权做了深刻的思考,他的人权思想在人权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权史上的一次革命。康德认为在实践理性中,人是自由的,人是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存在的。自由是人唯一的天赋权利,它也是人类道德的根据,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自由而不是枷锁,是拯救而不是奴役。自由是法律的永恒价值,这个价值却长久地在中国的法律中失落,使中国的法律难以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使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举步维艰。因此,深入探索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以自由为圭臬改造中国的法律,进而影响中国的司法实践,重塑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周永坤《论自由的法律》一书的价值所在。该书以人的自由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反思和追问,探讨了法学、法律、司法、法治、法律文化与自由的关系,是一种力图以自由为圭臬,重建中国法律、法学和法律文化的学术尝试。  相似文献   

5.
伯林首先是一个思想史家。解读他在《两种自由概念》中所使用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主要是用以概括和考察以往政治思想史两种不同类型的思想家们对自由的理解,而不是为了直接阐发他本人对自由的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两个字眼,在伯林这里分别代表的是对自由做不同理解的两个概念,而不是说有两种自由,或自由有两种。对于伯林来说,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是一种自由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良栋 《理论前沿》2002,42(8):20-22
自由与民主密切相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 ,没有自由 ,民主就失去了平等的前提。所以 ,讲民主必须讲自由。但是 ,民主和自由又不是同一个东西 ,二者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文中提出 ,民主是一种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定的机制。实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就意味着少数人的自由意志向多数人作了让渡。这种让渡表现为一部分人的自由必须服从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后形成的制度和法律 ,这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如果把自由混同于民主 ,甚至把自由看作民主的核心 ,民主就无法实行。  相似文献   

7.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会永恒存在,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但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灭,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①这不是五十年、一  相似文献   

8.
本己的存在和自由是始终贯穿于萨特哲学之中的主旋律。因次,萨特哲学也常被誉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并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探求人的本性。而是从人的存在出发,追求人的生存,自由,价值和幸福。同时,萨特的自由观也不同于把自由抽象化为为所欲为的纯粹个人主义。而是将之归于责任的限制。本文通过探究萨特自由观与责任观的内在联系,旨在挖掘其深层次的伦理内涵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由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流派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侧重点,在弗洛姆的自由学说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心理学的层面。弗洛姆从心理学的层面认为人之所以要逃避自由,不是真的要逃避自由,而是要逃避所谓的消极自由,摆脱消极自由所带来的自身孤独无力感,摆脱现实资本主义社会机制所带来的对人的能力和潜质的限制,以求达到自我能力的全面发挥,获得积极自由,获得最终的人生自我实现,但是在从消极自由跨越到积极自由的路径上,弗洛姆依然过多地依赖于心理学的解决办法,从而使该路径太过理想化,而无法触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弊端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存在个人自由的理念,一方面大多数现代思想家否认我们是自由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们争取的也不是完全的自由。多年来为了自由而斗争所进行的运动都只是在改变自由与限制二者之间的度,寻找自由  相似文献   

11.
法治作为一种生成中的生存方式,内涵了人的自由理想.自由精神是法治产生的动力,法律是自由现实化的基本途径,自由权利是法治的核心内容,法治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对法律自由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实践问题,自由不是纯粹理性的反思,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对中国而言,依存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法治,是其法治之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其奋斗的历程中,充…  相似文献   

13.
与通常的理解不同,自由主义既不是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比如阿克顿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等,也不需要像密尔那样,将自由当作人类进步的路径假定人性有无限向善的可能性。自由主义的人性论就像基督教神学的人性论一样,是一种基于意志的有限人性论。从基督教神学中的神人关系假设中可以找到这种人性论的根源。自由主义所保护的自由是意志的自由,意志的自由最能体现人的个体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此而言,奥古斯丁和洛克的有限人性论有着结构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在公民学视角下,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它受到法律、道德、规律、人的认识能力、社会风俗和舆论的限制和制约.大学生要想树立正确的自由意识,就需要在法理下追求自由,在现实的基础上追求自由,更要理性地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是在实现人类解放、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最高诉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学说的目的和使命,也是他们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这一过程中内在的逻辑归宿和价值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实践过程,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涵,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是在实现人类解放、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最高诉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学说的目的和使命,也是他们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这一过程中内在的逻辑归宿和价值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实践过程。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涵,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现实形态是一种现代现象 ,它培育了近代民法的自由、平等和私权神圣的精神 ,这并不是罗马法的基本原则 ,罗马法的主要成就是发达的法律技术 ,而非精神内涵。罗马法的身份性和权利的保护方法说明私权的确认和维护不是罗马法的出发和归宿。原因部分在于罗马人的实用主义态度 ,部分在于罗马人不擅长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发展经济学在讨论发展的含义时,主要只考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减轻、就业、健康与文化水平,甚至包括人的自由等等,而对环境问题常常忽视了。一是因为发展的早期环境问题不是那么突出,对环境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曾经作为认识世界与社会斗争的指导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兴盛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辩证法似乎要被打入冷宫。但实际上,黑格尔辩证法拥有其哲学自身的理路,对于它,庸俗泛滥的理解固不可取,简单的抛弃也非科学的态度。辩证法不是处世的小计谋,而是生命的大智慧,即是实现自由的方法和道路。在对自由的理解上,康德因其揭示了自由的先验来源而功不可没,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却使自由从康德的“天国”回到了“人间”,“对立统一”就是要使自我在他者中实现自身的自由,使自由成为存在于他者之中的现实;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不是自我对异己的消耗,而在异己中保持住自己,它既成全了自身,也成全了他者。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是要让人在天地之间找到自身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尽管许多人相信,法治就是排斥和摈弃人的所有意志,但实际上,人的意志可以划分为恣肆的意志和非恣肆的意志,而只有恣肆的意志才是与法治相悖的。具体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问题,法治关注的焦点不是它的范围或程度,而是它的性质。然而,“电脑量刑”背后的法治观却是对这一法治观念的背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