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姚继冰 《理论探讨》2003,1(4):31-3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概念一般是在"异化劳动"的意义上被解读.而实际上,劳动概念在<手稿>中是一个多重含义的复合体.青年马克思以古典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思考的出发点,以劳动为其关注的核心概念,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由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引发的劳动的悖论,并在试图解决这一悖论的思想进程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与此同时,由于现实的历史的逻辑思路的介入,最终导致了<手稿>在深层的理论逻辑上呈现出多重逻辑交织并行的复杂局面,作为外在反映,劳动概念也呈现为多重含义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2.
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生产主义。该书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大量的批评。不过,大多数批评观点与《生产之镜》一样,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他们都将马克思对生产的不成熟的表述当做了成熟的表述。事实上,对于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生产之镜》中对生产主义的批评是合适的。但是对于马克思成熟思想而言,鲍德里亚的批评很不合理。我们不能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只能依据马克思的成熟文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来理解其生产劳动概念,因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修改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概念。  相似文献   

3.
于萍 《理论视野》2017,(11):25-28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提出了批判。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构建了一个基本需要的神话,马克思自然化的需要观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人类学依据,但并未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既表明了他对马克思需要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论回应,又表明了其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马克思理解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不仅批判并超越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的意识形态人本学,也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提出了批判。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构建了一个基本需要的神话,马克思自然化的需要观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人类学依据,但并未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既表明了他对马克思需要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论回应,又表明了其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马克思理解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不仅批判并超越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的意识形态人本学,也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一兵 《理论探讨》2005,12(5):38-41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关于幽灵问题的基本理论要点在于首先,德里达的幽灵是建立在解构逻辑之上的一种本体尺度中的消解性的不在场之在场;其次,这种幽灵又与某种隐性"救世主"的降临相关,幽灵是一种我们看不见它,可我们却无时不在它的注视之下的伦理呼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德里达公开提出要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因为在今天这个资本全球化的世界上,人们不能"没有马克思"那不死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宗教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必然的逻辑起点.宗教批判不仅可以使得马克思把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改造有效地联成一个内在的整体,使之成为同一理论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达.同时,也可成为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另一条线索,即:正是对宗教异化的批判才导致对其他异化的批判,作为起点的宗教批判与其作为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存在着逻辑与现实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周易>提纲挈领的命题"天地之大德曰生",标显出本体论与价值论合一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和对生命(宇宙生命)的肯定和终极关怀,从而为中国古典美学确定了哲学出发点,建构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8.
<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关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理论,是萨持历史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群的外在力量牵引构成的惰性共在,从融合集团到誓愿集团、组织集团和制度集团,个人与他者的共在关系总是在悲观的决定论情境中被否定性地呈现.即使是作为积极共同体的战斗集团,也没有改变这种消极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9.
思想史的考察表明,青年马克思出于物质利益问题所遭遇到“苦恼的疑问”,即穷人的存在这一社会问题,而开始告别法哲学阶段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这种现实关怀构成了《资本论》的实际起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彻底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掩盖社会矛盾的本性,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制度根源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没有降低马克思的政治与自由概念,只有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与“自由人联合体”对物质生产逻辑的重新规划中,才能打破现有的价值体系,使社会的异己力量复归于人本身,使自然的必然性转化为自由的自主性.正由于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对社会问题的求解中诉求于正义与自由之来临,社会主义才是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在逻辑由劳动逻辑和资本逻辑共同构成。劳动逻辑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把人的一般劳动作为逻辑批判的起点,确立批判基础、明确批判指向;资本逻辑是马克思探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剩余价值核心秘密、再生产的逻辑继续。两者整体连贯、不可分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全过程,给马克思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1.
牛云芳 《学理论》2009,(14):56-57
让&#183;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7—2007.3),“一个在后来反对符号统治但又用符号进行写作的人。”其早期符号消费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化和扩展了马克思消费思想,同时为现代人更深刻地了解消费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理论源起来说,每种理论都有它出现的理由,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亦不例外,本文就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货币是马克思深刻理解市民社会本质的关键范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货币的认识突破了哲学批判的单一视角,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私有财产)的批判,深刻指出了货币的劳动主体本质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在“货币”片断中,马克思以哲学批判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刻揭示了货币的媒介作用、颠倒力量、需要异化和量的规定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货币思想的理论突破,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方法论创新的具体应用,对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展开范畴批判、廓清社会科学研究具体路径的基础上确立起来。范畴的逻辑次序与历史进程相统一的知性科学的阐释遮蔽了这一方法的真实内涵。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劳动一般"范畴,其理论和现实的产生过程生动地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作为感性活动的劳动即实践是建构人类世界的根基,从实践出发发现抽象范畴及其所表达的社会存在的起源,并由此说明知识的形成是马克思历史存在论视域的基本观点,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这一视域观照下的产物。从历史存在论视域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强调的是"历史"的基础性地位;在人们的实践中建构而来的生活世界才是历史的真实内涵;"相统一"意味着逻辑植根于生活世界并能动地再现它。达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具体路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现象学经验的观察。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延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文化批判角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路向。除此之外,该学派还存在着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非主流的研究路径,它在批判理论的建构、转型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使之遵循并发展了马克思文化阐释的初始路向,其文化批判才得以建设性地补充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重要维度。对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并未在国内外学界广泛、充分地开展。目前已经探讨了波洛克、诺依曼、格罗斯曼、基希海默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霍克海默、阿多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考察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有待加强与深化的研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含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重要地位的充足依据;紧扣专题的系统性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内在的逻辑转换,进而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批判学说。具体表现在:在哲学上,马克思扬弃了人本学的异化逻辑,从黑格尔关于社会关系矛盾分析的历史辩证法中,生发出现实的批判张力;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思维方式,引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与批判。这一系列转换,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的相关性。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实证科学与人本主义的内在整合与超越,有其科学的理论视界和现实意义,那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证科学或者仅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出发引申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都是片面理解马克思的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鲜明动态的演变历程,始终贯穿着清晰的批判逻辑。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批判,是实践哲学之初显;《莱茵报》与《德法年鉴》时期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转向;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最终实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以批判逻辑为视角审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历程,不仅在理论上能够立体地展现实践哲学的动态成型之路,而且在实践上启示我们秉承与坚持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实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思想家,其理论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冲击力为世人瞩目。从其奠基之作《消费社会》的批判视角出发,认真梳理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逻辑及理论内核,寻找其隐藏在批判之中的对消费社会出路的理论探究,对深入理解鲍德里亚的思想和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王淼  张聪 《理论探讨》2024,(2):142-14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变革、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正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赋予政治经济学范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内涵,发动了“术语革命”。从资本范畴来看,马克思批判并革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资本理解为物的观点,揭示了其“社会关系”本质,归正了对资本的理解,开显了资本的本真意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不仅起到了革新政治经济学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证实、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源问题尤其针对起源内生性机制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环节,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薄弱之处。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存在一个区别于外部理论来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起源的内生性机制,即青年马克思在直接接触英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之前对各种蕴含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理论资源的思考和探究。进而,这些思考和探究构成了马克思后来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理论准备。起源的内生性包括理论和历史的双重维度:理论维度是指马克思对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中介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历史维度是指马克思对以法国大革命史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史的探究。通过“史论结合”的内生性探索,马克思超越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重性分裂以及市民社会的自我分裂,从国家哲学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为系统地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夯实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作为长期关注社会主义问题的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对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这个主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他在马克思理论、资本主义能否存在下去、社会主义能否行得通三个问题上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