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所谓的"重评斯大林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俄罗斯是否存在"重评斯大林思潮",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从俄罗斯近年出现"斯大林热"的社会政治背景出发,通过对俄罗斯学术界有关斯大林问题研究情况的概述,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教科书在此问题上总体倾向的分析,以及就俄罗斯近年涉及斯大林问题的历史出版物在宏观数量方面的总体把握,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官方和学界在主流上不存在"重评斯大林"问题;同时认为,评价斯大林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应坚持俄罗斯民族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地认识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斯大林是一个发挥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他一生的功过也可谓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不过,近年来,俄罗斯民众对斯大林持积极评价的人比以前有所增加。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斯大林?这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有鉴于此,2005年11月25日,中国俄罗斯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而有争议的人物,对于其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根据所掌握的最新资料,对最近几年来俄罗斯学者对斯大林本人及斯大林时期的一些新研究和新评价作一综述,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斯大林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史书通常认为,1917年10月10日布尔什维克党曾成立政治上领导武装起义的"政治局".实际上,1917年并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斯大林秘书托夫斯图哈在1934年写下"证词",证明他在1924年亲自看到斯大林在10月10日决议下面添加了成立政治局的几句话.把反对起义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列入"政治局"的名单,是斯大林对他们积极反对托洛茨基的犒赏,但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逻辑的.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苏联形成并确立的斯大林模式 ,既是一种高度集权、政治驱动的“赶超型”发展模式 ,又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政治意识形态 ,同时还是一种强调与资本主义社会对立、对抗的外交体制。新中国自毛泽东宣布“一边倒”外交政策并与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开始 ,斯大林模式对中苏两国关系的演进有着主导性影响。文章从斯大林模式角度 ,分析中苏两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上、政治意识形态上、对外———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政策上的一致与歧异 ,进而如何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斯大林评价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斯大林的评价,应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来确定他所处的历史地位,评价他的功过。从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看,斯大林是一位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探索者,是一位社会主义理论最大的误导者,他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但最后是一个失败者。他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其功不可抹灭。要想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必须进一步从斯大林的影响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肆意干涉学术争论,镇压"异已",是斯大林通常的做法.但作为一个例外,斯大林对语言学采取了一种少见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8.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术界围绕改革正进行第三次大争论。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长期未能根本改变的原因;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国缘何要坚持"以苏为鉴"、深化改革与走自己的路。本文的重要结论是:斯大林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相背离的,与列宁晚期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轮廓也是不相同的;苏联历次改革的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即制度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只要坚持改革,不走苏联的老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定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是20世纪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的人物之一。自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以来,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在俄罗斯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近几年来,适值斯大林逝世50周年(2003年)以及斯大林诞辰125周年(2004年)之际,俄罗斯又掀起了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功过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苏维埃理论的局限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认为,苏维埃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组织形式,但不是惟一的组织形式。在整个“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苏维埃与工会、合作社、共青团等组织一样,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引带”与“杠杆”。基于对苏维埃的这一基本认识,斯大林解决党与苏维埃矛盾的基本路径出现了不少偏差。  相似文献   

11.
大致以1926年为界,斯大林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之前他坚持、维护新经济政策,在此之后他修改、背离、取消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没有将新经济政策看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政策,只是从进攻、退却、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意义上理解新经济政策。“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和政策酝酿、形成的过程就是斯大林逐步结束新经济政策、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美刊《外交事务》2006年1—2月号刊登了萨拉布·门德尔森(SarabMendelson)和西奥多·杰伯(TheodoreGerber)题为《关于斯大林的失败的测评:俄罗斯人及其独裁者》的文章。作者指出,很多俄罗斯人尤其是俄罗斯青年在关于对斯大林态度的三次民意调查中对斯大林的评价是褒贬参半的,而  相似文献   

13.
《列宁全集》俄文第四版编印于斯大林体制形成和个人崇拜盛行时期,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带有强烈的斯大林主义烙印。《列宁全集》第四版编印过程中,斯大林主义种种表现的实例可以反映出政治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俄罗斯解密的前苏联档案材料,毛泽东曾在1947年11月30日致电斯大林,表示在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后,将会让所有民主党派离开政治舞台.斯大林于1948年4月20日复电中表示不同意毛泽东的看法,认为中共在保持自己领导地位的同时,应同民主党派合作,成立联合政府.据此,前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认为,正是由于斯大林的建议,中共才改变了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政策.对于这两份电报的真实性和米高扬的看法,中国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应该是一种带有试探性质的策略之举.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共不可能轻易改变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是个民族理论专家,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继承也有贡献。在他执政的30年中,其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少数民族摆脱了长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落后状态,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他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有许多严重的错误,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就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民族矛盾与阶级镇压手段并用,民族平等与大俄罗斯主义传统并存。这些错误为以后的联盟解体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前,列宁和斯大林都反对联邦制,主张单一制国家结构;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列宁和斯大林转而倡导联邦制,斯大林直接负责联盟国家的创建。但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结构,联邦制形同虚设,宪法赋予各共和国的权利没有落实。造成联邦制变形的原因很多,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大帝俄意识的原因,还有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等因素。所有这些,弱化了各共和国的权利,使联邦制有名无实。  相似文献   

17.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一、研讨“俄共重评斯大林问题”的重要性;二、俄共“重评斯大林”所涉及的15个问题;三、中国学术界对“俄共重评斯大林问题”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存在两种矛盾的观点,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理论。斯大林的矛盾理论既有贡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肯定斯大林的矛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是 2 0世纪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的人物之一。在苏联 ,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到现在 ,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近几年来 ,尤其是在纪念斯大林 50周年之际 ,俄罗斯又掀起了有关斯大林是非功过的热烈讨论。一2 0 0 3年 2月 ,俄罗斯“舆论基金会”做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 ,俄罗斯人仍然对这位前苏联领导人看法不一。在被调查的 1 50 0人中 ,有 36 %的人认为斯大林“功大于过” ,2 9%的人持相反意见。32 %的人赞扬斯大林使苏联“井然有序、工业发展 ,成为令人骄傲的伟大国家” ,41 %的人则仍然将斯大林与大迫害和劳改…  相似文献   

20.
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解读马克思和斯大林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上 ,斯大林和马克思的不同观点实际上是一致的。斯大林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而是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马克思并不否认在这样的阶段存在商品生产。在商品生产会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的问题上 ,斯大林和马克思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马克思讲的是价值规律作为基本规律的商品生产 ,斯大林讲的则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的新型的商品生产 ;斯大林并不否认在价值规律的自由调节下会导致资本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初级的阶段 ,我们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也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发展关于商品生产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